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段奇妙的旅程。有的人一帆风顺,一路高歌猛进;有的人则历尽艰辛,波澜起伏。而曾国藩正是后者的典型代表。

梁启超称他"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的大儒,李鸿章拜在他的门下,敬他:"左手曾国藩,右手李鸿章”,林则徐赞叹"有大才大略,大智大勇,无论何事,皆能一往无前,勇猛精进"。

从一个"笨小孩"到无人不知的大人物,曾国藩的人生经历像极了爽文里的主角。

那么他是如何开挂逆袭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天资平庸的"笨小孩"

说起曾国藩,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在他真正成名之前,他却只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笨小孩"。

小时候的曾国藩,学习可谓异常吃力。虽然他刻苦用功,但总是记不住刚背的文章。

明明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可还是一点长进没有。

勤能补拙,于是曾国藩挑灯夜读,一遍又一遍,读的乏了,就摇头晃脑,看上去特别滑稽,而曾国藩浑然不觉。

有一次正值酷暑,曾国藩夜不能寐,起身披衣读书。

恰巧家里进了小偷。

那个小偷躲在床下,等曾国藩离开。

结果等了大半个时辰,曾国藩屁股都没有离开座位的意思。小偷只好耐着性子,听曾国藩背书。没想到又等了几个时辰,曾国藩还在背那篇文章。

小偷实在是看不下去,从梁上跳下来,一把夺走曾国藩手里的书,大声背着刚刚曾国藩读的那篇文章。一口气背完后,小偷将书扔到曾国藩怀里,对着曾国藩叹息道:"就你这个脑袋,还是别读书了,种地吧。"

说罢,拂袖而去,留曾国藩在风中凌乱。

曾国藩的父亲也曾感到非常担心,不知道自己的儿子究竟能不能有所成就。但家中一位老人却坚信,这个笨小孩将来必定成大器。

抱着这样的期望,曾国藩的父亲决定好好培养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屡战屡败的进士考生

在家人的期许下,曾国藩刻苦学习,终于进了私塾。

像大多数人一样,在当时,考取功名,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

但进入官场之路却并不顺利。

六次进士考试,曾国藩全部落榜。

每次名落孙山,父亲都会宽慰曾国藩,并鼓励他下次努力。

连着六次考试失利,他的壮举被当成全省的笑柄。

考官们甚至会拿着他的试卷,对所有学子说:"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笔尚可,道理却没讲通,大家要引以为戒。"

曾国藩一次次失利,让家人也渐渐对他失去了信心。

父亲由殷殷期待到最后不再过问,俨然是放弃了对儿子的期待。

但他自己却丝毫没有气馁。

一个人的起点有多高,是投胎决定的,而终点有多远,是自己决定的。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第七次考试中,曾国藩如愿以偿考取了进士,迈入了京城。

不过,名次排在倒数第二,跟那些天之骄子相比,曾国藩没有任何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不得志的县令

虽然曾国藩压线进入了官场,但是官场是最大的人情场,尤其考验一个人的闪转腾挪的能力和做人的虚与委蛇。

而彼时的曾国藩初涉官场,心态不亚于范进中举,恨不能一日看尽长安花。

没有心眼,心直口快,为人处世特别实在,跟那些全是心眼,窟窿多的像莲藕一样的同僚相比,就是个愣头青,简直跟机灵不沾一点边

一派天真,让旁人为他捏一把汗。

他爱看热闹,为人浮躁,好逛刑场,又或者傲气十足,厌恶虚伪做作。

甚至是酒色之徒,看到美人,便两眼发光,直勾勾盯着看。

不爱惜羽毛,做官没有官气。

久而久之,周围的同僚们都不喜欢他。所施发的命令,底下的人也都懒得应和。

人啊,总是失意的时候能看开,志得意满时便忘形。

知耻而后勇。

曾国藩给自己立一个小目标——翰林院。

经过一番努力,曾国藩如愿以偿。

父亲带着曾国藩来到曾家祠堂。命曾国藩跪下。

父亲对他说:“曾家从未出现过翰林,你虽然是曾家最大的官,但希望你明白一个道理。官是做不尽的。你的才是好的,但是满招损,谦受益,你若不傲,那就最好了!”

父亲的一句话,影响了曾国藩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韬光养晦的翰林

怀揣着希望与憧憬,曾国藩进京上任。

京城卧虎藏龙,与一众书香门第相比,曾国藩像个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

首先是他的口音,一口塑料湖南普通话经常惹得同僚捧腹大笑。

曾国藩已经不是未经世事的毛头小子了。

他又拿出读书时的苦功夫,一遍又一遍纠正自己的发音,直到外人再也听不出口音来。

京城是最繁华也是最先进的地方。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文人雅客们在一起高谈阔论,而曾国藩文采平庸,观念腐朽,因此像个没嘴的葫芦,一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

就像有些地方上的状元,因条件限制,视野不够广阔,进了北大清华后,看着别人经纬满腹神采飞扬的谈论着从未听过的东西,不禁妄自菲薄,抬不起头来。

好在曾国藩足够厚脸皮,不断地从他人身上汲取有用的东西。取长补短,化为己用。

向上结交,才能高速进步。

如果因为对方是大人物,就小心翼翼,过分的客气显得身份很低,也得不到他人的尊重,相反大大方方地展示自己的缺点,反而会让人高看一眼。

与低层次的人相处要谦卑,与高层次的人相处要自信。

在官场上周旋历炼多年,曾国藩的气场变得越来越强。

没有人再笑话他这个湖南伢子,他的名气传扬开来,不少人挤破曾府的大门,为的是做曾国藩的门生,这其中便有后来权倾朝野的李鸿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居安思危的将领

改正好自身缺陷后,曾国藩的仕途开始一路高歌。

仅仅几年时间,他就从一个七品小官,连升十级,成为了礼部右侍郎。

但曾国藩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相反,他时刻保持着一种忧患意识,时刻关注着外面世界的动向。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愈演愈烈,对朝廷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皇帝首先想到了曾国藩,请他协助地方,兴办"团练"。

曾国藩心中一动,这正是他实现报国抱负的大好时机。

于是他毅然出山,开始全力以赴地整顿地方,调兵遣将,成立了一支新军——著名的"湘军"。

但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地方官员的不满。

他们纷纷弹劾曾国藩,还有人亲自上门殴打湘军将领。不过曾国藩并未就此退缩,而是咬紧牙关,一声不吭地扛了下来。

经过一番努力,曾国藩终于建立起战斗力强悍的湘军。这支新军很快便在各个战场上大获全胜,令太平天国军心涣散。

1854年,曾国藩在江西与石达开一战。这一次他采用了自己擅长的稳扎稳打策略,试图打垮敌军。谁知,石达开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战术,使得曾国藩陷入了苦战。

最后,曾国藩遭到大败,差点成了俘虏。这一仗给他的人生蒙上了一片阴影。他萌生了退隐的念头,决定回家守丧。

但就在此时,皇帝再次召见曾国藩,希望他能全权出山,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想了想,还是决定再次挺身而出。他主动提出要求,要么给他实权,要么就让他在家守丧。

没想到,皇帝爽快地同意了他的要求。

从此,曾国藩在全国各地指挥作战,屡屡取胜,终于在1864年彻底摧毁了太平天国,成为了这场战争的功勋之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流方百世的偶像

在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并未沾沾自喜。相反,他开始担心外国列强的侵略,于是力主兴办洋务运动,希望引进西方先进的武器和技术。

尽管曾国藩的洋务运动并未完全成功,但他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在病榈中离世。他一生立德、立言、立功,被誉为封建王朝最后的精神偶像。数十年来的艰辛付出,终于换来了这位大人物的崇高声誉,并流传至今。

经过一番艰辛卓绝的努力,曾国藩最终成为了一代伟人。即便是在他的晚年时光,他依然保持着谦逊的心态,时刻关注国家的发展。

从一个被视为"笨小孩"的平凡少年,到最后成为一代军事奇才、谋略家,曾国藩的人生经历无疑给予了我们无穷的启迪和鼓舞。

一个人天生不聪明不可怕,可怕的是认命了,只要胸怀大志,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静下心来专注提升自我,总有一天,所有的努力都会以一个巨大的惊喜呈现。

文|流光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