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下午13时20分,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经过5个小时的采集,来自邯郸的乡村医生王大夫成功捐献27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第17436例、河北省第760例、邯郸市第18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当日早上8时许,王大夫双臂平伸,两个胳膊上插上干细胞采集管,开始了造血干细胞捐献。随着时间的推移,造血干细胞源源不断地流进收集袋,象征着爱与希望的“生命火种”慢慢汇聚……捐献过程中,他始终面带笑容,他的妻子一直陪在他的身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45岁的王大夫是当地的一位医务工作者,是别人眼中的“白衣战士”。2023年2月的一天,王大夫在无偿献血过程中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得知一旦配型成功,就能够挽救一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他当即留下血样,光荣地成为了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队伍中的一员。“当时没有多想,‘救人’本就是我的责任。”王大夫说。

今年2月,来自省红十字会的一通电话让忙碌的王大夫开启了一段不寻常的期待。“您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电话中问。“当然愿意!”他没有丝毫犹豫。王大夫说,自己是一名医生,平时从事的就是治病救人的工作。当初报名成为捐献志愿者,就是为了能有机会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救人,现在机会来了,他肯定要全力以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爱人一开始也是有些担心,但是后来她了解到捐献对身体没有伤害,而且她也是学医的,能理解我救人的本心,所以很快就同意了。”

实际上,王大夫在从医的20多年时间里,他始终不忘初心,立志救死扶伤,无怨无悔奋斗在抢救生命的最前沿。疫情期间,他立即响应号召争当志愿者前往支援,曾在2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天只睡2个小时,全心奔赴在感染人员转运、应急救援等第一线。“困了我就用冰毛巾冰冰脸,这样就清醒精神了。救人是第一位的,不能耽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捐献,让我能够通过另一种方式去救人,能够帮助到她(患者)我很高兴。”王大夫说,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医生,捐献造血干细胞,只是恰巧做了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果有下一次,他还是会义无反顾去捐献。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能够顺利救助患者,让她(患者)早日康复。”王大夫用热血和爱心为患者带来重生的希望!所谓医者仁心,也许,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