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不易,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与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同时也能带给您与众不同的参与体验,感谢您的支持!
有人这样评价李苦禅先生:人世悲欢皆虚幻,七情六欲一念牵。一旦悟通烦恼处,心中净土连西天。咄!咄!咄!无染无垢超三界,白藕脱泥即苦禅。

其实,李苦禅最初名字并不叫做李苦禅,而是叫做“李英杰”。他的一生充满坎坷和传奇,人生经历凄惨无比,确实人如其名,令人难以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名李苦禅,是其1922年在北平艺专学习期间,同学林一庐见他白天上学,晚上拉人力车做苦力,生活过得实在清苦,便给他开玩笑说他像个“苦禅”。他一听,哎,这名字不错,便由此改名叫了李苦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觉得,“苦禅”二字不仅能概括实际经历的生活上的极度困苦,而且蕴含了一个人对艺术的追求和个人修为的哲理。

50年代初 李苦禅和徐悲鸿院长的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0年代初 李苦禅和徐悲鸿院长的合影

李苦禅是山东高唐县人,因临近水泊梁山而自幼习武,家境贫寒却不堕其志,喜爱绘画,自幼便喜欢家乡的寺庙中看匠工上色并临摹寺中壁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苦禅小时候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异。上完私塾以后,族里长辈觉得应该支持读书,便凑了一些钱,送他去县里的中学。

1916年,他进入了聊城省立二中学习。族人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这一承载全族人希望的善举竟然培养出了一名闻名中外的大画家。

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绘画启蒙老师孙占梅。孙占梅非常欣赏李苦禅,认为这个少年具备绘画天赋,便刻意进行培养,提供了许多帮助。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李苦禅打下了绘画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苦禅志存高远,从聊城二中毕业以后,他认为聊城乃至山东还是太小了,于是他决定到北京拜师学艺。但家境的贫寒实在无力支撑他远行,父亲只能东借西凑了四块大洋给他,从此他便开始了颠沛流离甚至苦难重重的半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北京,他住到了一个叫“慈音寺”的寺庙里,因为这里免费,许多和他一样无家可归的人便都涌到了这里。在那里,两块木板两把破椅便成了他的宿舍,好歹总算安顿下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得不说,李苦禅还是幸运的。在他带着自己的作品贸然闯入北大后便遇到了大师徐悲鸿,于是他在1918年夏天开始跟随徐悲鸿学习。

(1980年,他应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花鸟画《劲节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年,他应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花鸟画《劲节图》)

1919年,他报名参加了留法勤工俭学会,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叫毛润之的湖南的年轻人。因此,他很幸运地成为了毛主席曾经的同窗。

1922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开始了系统而艰难的求学之路。由于家里无法再给他任何支持,他只能白天上课,晚上靠打零工挣钱但往往不能果腹。后来通过别人介绍他做了人力车夫,生活和学习才算是艰难维持下来。就这还经常吃不饱饭,常常饿着肚子干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苦禅”也正是在那个时期才改的名字,“苦”在佛教中有修行刻苦、磨砺意志的含义。李苦禅深受传统文化尤其是禅宗思想影响,他以“苦”为名,也体现了他在艺术道路上持之以恒、艰苦求索的精神。

李苦禅崇拜齐白石,便想尽一切办法拜师。齐白石让他画了一幅画,看了之后,齐白石认为这个孩子基础扎实能吃苦,于是李苦禅成了齐白石的入室大弟子。也有一说是齐白石在街上看到李苦禅拉人力车,看到齐白石感到尴尬,但齐白石认为孺子可教,便收他做了大弟子。

李苦禅和老师齐白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苦禅和老师齐白石

齐白石非常欣赏这位弟子,曾夸他:

“苦禅学我不似我,众皆学我手,英也夺我心”,足见齐白石多么欣赏这位大弟子。

李苦禅是个知道感恩之人,更遵循师道尊严,从此他一直陪伴白石先生30多年,直到去世。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大骂弟子范曾“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故事,并把范曾驱逐出师门,并不允许他参加自己的葬礼,更不许其扶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他一生凄苦,以上这些都是年轻时代的事情,受的也只是体肤之苦,真正的苦难还没有真正开始。

凌嵋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凌嵋琳

在跟随齐白石学艺期间,他认识了自己的师妹凌嵋琳,日后成了他的妻子。凌嵋琳家境很好,非常喜欢和崇拜这位师哥。

经过凌小姐狂热的追求,二人便走到了一起。其实看似美好的爱情,但这却是苦禅先生真正苦难的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婚前的美好总要被婚后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所拖累,凌嵋琳又是天生的小姐脾性,再加上李苦禅醉心于绘画,于是凌嵋琳便觉得生活缺乏浪漫和觉得备受冷落。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在1930年,李苦禅受林风眠邀请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期间,凌嵋琳便送给他了一顶绿帽子。挖他墙角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他在赴杭州任教之前新收的徒弟张若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若谷出身书香世家,不仅学识渊博,还经常接触欧洲艺术,精通西方音乐和戏剧文化,可谓是风流倜傥,常常被邀请到凌家交流艺术。二人眉来眼去,私情就这样开始了,后来竟然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张若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若谷

1934年,远在杭州的李苦禅收到妻子寄来的信封,里面只有两张新闻简报。

一张刊登的是离婚启事,上面写着:

“凌嵋琳与李苦禅因志趣不合,夫妻感情实难维系,特此登报离婚。”

另一张则是结婚启事:

“张若谷与凌嵋琳已于上周正式结婚,组建家庭。至亲好友不及一一通知,特此敬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启示,李苦禅如雷灌顶,想要回北京细细商议此事。后来仔细琢磨一下,既然缘分已尽,就算了吧!于是李苦禅想着把两个儿子接回去自己抚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令人发指的是,等到李苦禅回到家中,发现不足一岁的小儿子的下体竟然被张若谷扎破了。送到医院,谁知儿子竟因伤口感染无法医治而死亡。

妻子背叛、骨肉死亡,李苦禅备受打击,从此心如死灰,于是便把全部精力倾注到了绘画创作上。

关于这件事情,有两种说法:一说凌嵋琳对于张若谷的禽兽行径并不知情,看到儿子惨死以后随即跳楼身亡。另外一种说法是,她很快又离了婚,自此一直呆在娘家从此不再嫁人。

而狠如毒蝎、衣冠禽兽的张若谷则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而是回到了上海家中,继续当起了他的报纸编辑。早年间,他还曾经与鲁迅互相在报纸上发文讽刺对方。

后来张若谷投靠了日本人,不仅担任着日军军部机关报的编辑,还帮助鼓吹日本人宣扬的所谓“大东亚共荣”,成了臭名昭著的汉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因为这样的经历,让张若谷在建国以后被人人喊打,直至在1955年被送往东北农场进行劳改,最终在1965年病逝。古语说“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这也许就是他的报应吧!

与张若谷不同的是,李苦禅颇有民族气节,不仅不卖画给日本人(另一说他卖画给日本人,但所得画资用以支持抗日活动)、不受日本人的拉拢,还积极参与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

他不仅积极资助地下党员,还开办了杂志社,以此来掩护地下党的同志,为他们传递情报提供便利。后来,他被日本人逮捕,受尽酷刑却依旧面带轻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以后,50多岁的李苦禅给毛主席写信,凭自己的一己之力,他让中央美术学院画学一科一直没有中断办学。

说他苦,还有一个事情值得一提。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刚刚恢复教授职务的他因特殊年代的原因被下放到了中央美院守大门,李苦禅再一次体会了生活给予的“苦”和难。

一日酒后,借着酒劲他提笔给昔日的同窗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不平和苦闷,希望能得到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他战战兢兢等待回信的时候,他等到了主席秘书的亲自来访。毛主席指示,李苦禅才华横溢,这样的人才要让他回到教师岗位上去继续弘扬国粹。

毛主席写给徐悲鸿的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写给徐悲鸿的信

就这样,李苦禅的苦日子才真正算是熬到了头,苦难的一生也算是划上了句号。一生的钻研在这个时候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他常以松、竹、梅、兰、菊、石、荷、八哥、鸬鹚、鹰等题材,形成了笔墨厚重豪放,气势磅礴逼人,意态雄深纵横、形象洗炼鲜明的独特风格。1980年,他应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巨幅花鸟画《劲节图》。

《劲节图》,1980 年,李苦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劲节图》,1980 年,李苦禅

李苦禅尊崇“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他更是在1981年,以82岁的高龄创作了《盛夏图》,创造了我国最大花鸟画的历史,被称为中国花鸟史上的奇迹。据说他一生都在练习书法,直到逝世前几个小时,他还在临写颜真卿的《画赞帖》。

《盛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盛夏图》

李苦禅的名字与其人生经历相呼应,既表现了他在艺术生涯中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坚韧不屈的性格,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和爱国者所承受的种种不易与坚持!

(本文插图取材于网络,部分情节有所借鉴,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