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孩子休学回家后,看似天天沉迷手机,要么疯狂购物,要么疯狂游戏,要么提出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要求,比如养蛇养蜥蜴、异地见网友等等,是他们想这样吗?他们愿意这样吗?不是的。

受病症折磨的他们突然失去了动力能量,而内心又不能真正接受自己的躺平,于是天天内耗在焦虑之中。

游戏、购物、养宠物等等这些在我们家长看来又颓又废的行为正是他们缓解自我焦虑的手段。

01、案例分享:女儿用玩手机来缓解焦虑我因为女儿玩手机而焦虑

01、案例分享:女儿用玩手机来缓解焦虑我因为女儿玩手机而焦虑

我女儿从小到大都是非常懂事又听话的孩子。

记得在原学校读7年级时,她的同桌-学霸男生邀请她和另外几个同学一起去商城的游戏厅玩。

回来后,女儿很受挫,说自己一窍不通,被大家嘲笑,幸亏同桌很照顾她,一直陪着她在玩。

但她心里还是很芥蒂,一方面是羞愧,一方面是佩服那些学霸能做到学习和游戏两不误

这是第一次孩子跟我分享她的内心活动,记得当时我仅是一两句敷衍鼓励就把这个话题跳过了。

在孩子生病休学在家后,我们对她使用手机的限制减少了,她不可避免的开始接触手机游戏,玩被家长和老师视为洪水猛兽的王者荣耀,逐步从人见人骂的菜鸟小白炼成了很高的段位(我完全不懂),在擅长的人物中完全可以做到杀伐四方。

她在游戏中找到了满满的自信成就感。当年带她玩的学霸同学以及其他几位曾经笑话她的同学早已被她远远抛在身后。同时她也参加了市里、区里的多场排位晋级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说真的,以前她每次跟我分享这些时,我虽然表面淡定夸她厉害,但内心是十分焦虑的

担心孩子从此沉迷游戏不能自拔,所以虽然我的口头语言是夸赞的,我的神情和身体语言却出卖了我真实的想法,孩子能体会到。

有一次,女儿说以后想当电竞选手,我忍不住反驳了她,明确表示了不认同,并希望她少点游戏时间,多干点有意义的事。

为此母女俩多有摩擦,每当她有什么事没做完,或曾经答应却没做到某事时,我总会数落着数落着又怪罪到游戏头上。

女儿也曾在我的数落之下几次卸载游戏,但没多久又玩上了。

她坚持在玩的还有一个游戏叫光遇。她多次邀请我一起玩,说是很治愈系的游戏,奈何我拒绝了。

她在光遇遇到了很多同样有心理疾病的同龄人,以及很多高知的成年人,她用自己的技能去帮助他们,互相陪伴着一起玩,度过了很多无望而彷徨的时光。

除了玩游戏,女儿也在通过游戏赚钱。第一笔收入来自于光遇账号的转让,赚了2000元。

后来好像又出售过几个小账户,陆陆续续赚了点钱,另外也在王者荣耀上当陪练,收费低廉,一小时几元钱。

女儿来分享这些好消息时,愚蠢如我第一反应是:妈妈觉得这些收入和你付出的时间成本完全不匹配啊!咱们有这些时间不如干点更有意义的事。

现在想想,这样的妈妈的确面目可憎。

我因为女儿玩游戏而焦虑,女儿用玩游戏来缓解焦虑,而我却一再试图用剥夺女儿缓解焦虑的方式来缓解我自己的焦虑。多么无知而自私!

家有休学在家孩子的家长,也许从某种角度上还要感谢网络、感谢游戏。如果没有它们,孩子会更无望,出不了门,没有朋友,家人也不理解,那么生活就只剩下了躺平,真正的躺平,没有任何期盼。

网络和游戏,是抑郁的孩子与这个社会唯一的联系了。

请家长们试着放下焦虑,想想你是要一个每天只知道吃和喝、没有任何动力的孩子,还是要一个虽然病着却在网上有自己的社交和朋友圈子的孩子?

小渡老师分享:

在以往接触过的咨询案例中,大多数孩子沉迷于游戏的心路历程是递进并且伴随恶性循环的。

主要还是因为家长没有给予相关的陪伴关爱和理性干预。

许多的青少年在起初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如意而选择通过游戏进行抒发。

游戏的“快节奏”胜利可以宽慰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愤闷之情。

久而久之,游戏成为了孩子逃避现实的手段。

在现实生活中不被看好,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在学校的表现也不如从前,这进一步导致接触电子游戏机的次数增加,以此恶性循环,成为了家长和老师眼中所谓的坏孩子。

而这也成为父母与孩子交锋争吵的集中点,以至于越吵越难以沟通。

如果您在生活中也存在类似苦恼,面对亲子关系矛盾无从下手,不妨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进行改善。

专业的心理咨询,可以为您和您的孩子创造舒适安全的沟通空间,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指导,帮助您探索解决亲子关系的问题症结以及改善孩子的抑郁焦虑情绪。

02、孩子抑郁了,家长该如何提供陪伴?

02、孩子抑郁了,家长该如何提供陪伴?

1、了解抑郁症是陪伴的第一步

当前许多家长对于抑郁的认识依旧还停留十分浅显的表层,最典型的情况就是将抑郁症简单归纳为“个人压力所致”或者是错认为是“青春叛逆期”

而实际上,抑郁症会导致患者的大脑神经递质产生的变化, 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问题。

另外,在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分类中排在第一位的,叫做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

区别于成年抑郁症,这类抑郁往往表现出易怒、逃避、厌学、焦虑等心理,这类表现容易错误引导家长将之归纳为“青春期厌学”

由此可见,学习抑郁症相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在增进对于抑郁症的了解的同时,还能有效缓解各位家长的焦虑恐惧,促进理解和接纳,为有效地沟通打下知识基础。

2、陪伴是耐心倾听,努力共情

唯有倾听和共情,才能构筑起有效的沟通,这两个步骤缺一不可。

立足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很重要,不仅不要轻视或无视他们的情绪,还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性隐私

我十分理解家长们在沟通过程中的希望孩子变好的心理,看着孩子走不出,内心焦急不已。

但是,请记住,想要做到有效倾听,首先就要克制说教的欲望,少评价,多观察才能帮助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

孩子们现在缺少的不是一份解决方案,而是缺少一份情感支撑。多倾听能帮助你了解他们的内心所思所想,所感所虑。

只有了解他们在经历些什么困扰,我们才能与之共情。也只有真正做到了共情,孩子才会感受自己“被看见”

“被看见”是重要感受,只有人们意识到自己被他人看见,才会从外界获得存在的价值感,这份价值感会帮助他们建立身份认同,这对内心病耻感起到有效缓解。

进而促使积极的想法产生,“我的抑郁并不值得羞耻”“我的抑郁不是因为我失败才获得的”“我也可以变得更好”等等。

3、陪伴孩子寻找到宽松的社交环境

许多的研究都表明,「同伴关系」被认为是影响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同伴关系更是有助于改善抑郁情绪。

如果抑郁症患者身处于宽松的表达环境里,不仅能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利于改善缓解其不良情绪

而也有相关研究指出,现今社会文化对于抑郁患者治疗存在着污名化现象,在日常社交的污名化环境氛围中,抑郁患者常常会感受到“负罪感”“被排斥感”

所以,许多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会因为现实中寻求宽松表达环境而不得,内心产生失望和消极情绪,最后不得已将社群环境寻找方向转向互联网群体帮助。

这给予我们一些反思,我们该如何在现实中帮孩子找到一个宽松的表达环境

在这里,我十分建议各位家长可以尝试着从兴趣爱好的角度切入,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并鼓励他们参与相关的社区活动、课程或俱乐部。

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到自豪和积极,也有机会结识与他们有共同兴趣的人,进而在兴趣和人际认同的体验中,使你的孩子逐步找到意义感支持,战胜抑郁。

作为心理工作者,我们十分能理解许多家庭在陪伴孩子对抗抑郁过程的辛苦疲惫

但请记住,不要放弃希望,治疗抑郁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请相信专业的治疗可以帮助孩子走上康复之路。

更重要的是,要相信你的爱和陪伴能够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和建立积极的环境。

你们面对孩子抑郁症的挑战时,感受到的困惑和无助,需要外界声音支持。有些家庭会因此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无助感

这时候寻找专业的帮助和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专业人士可以提供您和孩子所需的支持和指导,为你们提供理解与支持,意见和解决方案是我们的工作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