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文库本·人间至味》是金城出版社发行的一套《汪曾祺文库本》中的一本,其中收录了汪曾祺25篇谈吃的散文。这些散文将“吃什么”与“想什么”相结合,不只是吊吊读者的胃口,更借由美食勾起读者对人、地或事的回忆和感慨。令读者不仅可以沉浸在对美食的回味与向往中,而且可以从中享受到更多生活的乐趣。

《汪曾祺文库本·人间至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曾祺文库本·人间至味》

据了解,文库本是源自德国、日本的一种图书出版形式,一般为平装64开,以开本小、易于携带、方便阅读、定价低为主要特点。汪曾祺的作品非常适合做成文库本。不仅因为其篇幅短小、读者众多,也因为文库本的形式更契合汪曾祺文字闲适、淡雅的气质。而这本《汪曾祺文库本·人间至味》方便读者随身携带,可以随时随地翻开看一段,从中感受平凡生活的小确幸。并且这本书体积虽小,其中还有编者杨早撰写的序言。如今通过自媒体、短视频等各种形式谈吃、推荐美食的人虽很多,但如杨早在序言中所说,汪曾祺是近40年饮食书写的开先河者,也是将“吃什么”与“想什么”结合得最紧密有机的作者。

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

我很认同汪曾祺对待吃的态度,如他在《汪曾祺文库本·人间至味》的《四方食事》一篇中所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我也是一个什么都敢吃的,即使不爱吃也会先尝过再说。在我对吃的记忆中,最大胆的一次体验是去韩国时吃活章鱼。吃的时候,因为章鱼还活着,我咬住它的一只爪,其它的爪扒在我脸上还在动,令我印象深刻。除了男同事们,当时一起去的几位女同事中,只有我一个女的感受了这被章鱼捂住脸的刺激。

《汪曾祺文库本·人间至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曾祺文库本·人间至味》

不过,和汪曾祺比起来,我在吃上面的道行还是差远了。不要说他吃过的各地美食比我多,光是他在《汪曾祺文库本·人间至味》的《豆汁儿》一篇中提到,他喝豆汁儿可以再来一碗,这就足以令我佩服。我也知道豆汁儿是发酵过的,于我而言因有助于消化是很适合饮用的。但我也只是尝过,有生以来喝进肚里的加起来恐怕也就只有一小酒盅。我还记得好多年前,我们一堆同事中午去一家老北京炸酱面馆吃饭,有个老家是外地的同事好奇点了一碗豆汁儿尝鲜。豆汁儿一端上来,他就问大家谁想喝,可惜完全没人捧场。他自己也就喝了几口,一大碗基本都剩下了。到了下午,已经又工作了几个小时,他还在群中发消息说,他对着电脑一直回味无穷、老想吐。回想起来,我可能就没亲眼见过把整碗豆汁儿喝完的人,更别提像汪曾祺那样能再来一碗的。

在《汪曾祺文库本·人间至味》中,除了介绍各种美食,汪曾祺还回顾了很多有关吃的趣事。比如在《食道旧寻》一篇中,他提到和老舍及王亚平一起把北京有名的饭馆都吃遍了。总是老舍点菜,王亚平写菜单。有一次,菜点齐后老舍认为有一个菜不好,决定不要了。王亚平掏出笔来在这道菜四边画了一个方框,又加了一个螺旋形的小尾巴,服务员看了很困惑。没想到老编辑王亚平竟然把校对符号都用到菜单上来了!

阅读《汪曾祺文库本·人间至味》时,除了沉浸在汪曾祺或者我自己的诸多有关享用美食的有趣回忆中外,通过他的文字,也刷新了我对不少美食的认知。比如据汪曾祺在《干丝》一篇中介绍,干丝不是下饭的,是佐茶的。当然,这些谈吃的散文也免不了勾起我的馋虫。比如,我对汪曾祺在《故乡的野菜》中提及的枸杞头就很感兴趣。我不喜欢苦味的东西,不管是药、咖啡或是苦瓜等,我都很抵触。但对于带有苦味的野菜,我倒是可以欣然接受,因此我对各地的野菜也都很想尝尝。不过,对于吃野菜,我有过不太美好的回忆。此前,我曾在网上买过一种名为面条菜的野菜,可以焯水后拌着吃,也可以裹上白面或玉米面后蒸着吃。全家其他人吃完面条菜都没事,只有我过敏了。尽管过敏不算严重,只是手腕上起了一块红疹子,没吃药过几天就自己恢复了。但那次过敏的经历,终究令我对尝试没吃过的野菜心有余悸了。

此外,对于在《汪曾祺文库本·人间至味》中提到的众多我还没尝过,却早已经没有了的吃食,我难免会感到惋惜。比如汪曾祺在书中提到的:江阴粉盐豆、爊鸡杂、杭州楼外楼以前的名菜醋鱼带靶、挂着“培养正气”匾额专卖汽锅鸡的店铺等等。当然,这也是在提醒我要珍惜那些现在还留存于世的美食。我决定就从汪曾祺故乡的野菜枸杞头尝起。

总之,借助这本《汪曾祺文库本·人间至味》,我不仅体会到了汪曾祺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在吃美食中享受到的生活乐趣,而且透过他对组织作家编写《知味集》一事,更感受到了他对谈吃、写美食的认真态度。在我看来,那是他身为作家,对于弘扬和传承民族饮食文化的责任心,值得后人学习!(作者:李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