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下旬,晴日暖风,绿荫幽草。南大港湿地进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这一片绿色的天堂此刻正被悠扬的鸟鸣声唤醒。黄鹡鸰、白鹡鸰以及黄头鹡鸰,这三位鹡鸰家族的成员如约而至,它们轻盈的身影穿梭在芦苇丛间,活跃在水面之上,用大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生动活泼的生态画卷。

白鹡鸰(下)与雌性黄头鹡鸰(上)   刘全胜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鹡鸰(下)与雌性黄头鹡鸰(上) 刘全胜 摄
雌性黄头鹡鸰  刘全胜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雌性黄头鹡鸰 刘全胜 摄

黄鹡鸰以其亮丽的色彩点缀着湿地的绿意,白鹡鸰则如雪般纯洁,在碧波荡漾中形成鲜明对比,而黄头鹡鸰则以独特的头部装饰装点着这片广袤的湿地世界。这些属于雀形目鹡鸰科鹡鸰属的小精灵们,不仅以其优雅的姿态诠释着生命的灵动之美,更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黄头鹡鸰与黄鹡鸰的明显区别是,黄头鹡鸰雄鸟头部那一抹醒目的鲜黄色,犹如一位蓄着明亮“金发”的小生灵。而黄鹡鸰不是。黄鹡鸰相对多见一些,而黄头鹡鸰比较少见。它们在平原地区只是春季迁徙时出现几天。通常认为,黄头鹡鸰是雀形目鹡鸰科中最漂亮,最稀少的鹡鸰。一般情况下,在平原地带比较难以见到。在中国黄头鹡鸰为夏候鸟,部分在中国南部沿海省区以及云南南部和西藏南部越冬。每年4月中下旬迁来北方繁殖地

枝头上的雄性黄头鹡鸰  刘全胜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枝头上的雄性黄头鹡鸰 刘全胜 摄
黄鹡鸰  刘全胜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鹡鸰 刘全胜 摄
白鹡鸰  刘全胜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鹡鸰 刘全胜 摄

《诗经》中有云:“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诗句中的“脊令”即鹡鸰,象征着在困难面前彼此扶持、患难与共的兄弟之情。尽管在古代诗文中未具体指定是哪种鹡鸰,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寓意深远,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于亲情、友情乃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在南大港湿地,三种鹡鸰的相聚不仅是大自然季节轮回的见证,更是人类应当学习的互助精神的现实写照。在这充满诗意的湿地之中,无论是鹡鸰三族的欢歌曼舞,还是古老诗经的精神传承,都共同构成了我们对生态文明与人文关怀的独特理解,让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亦能深入体味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那份深深的联系与相互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