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肇庆市高要区莲塘镇罗勒村与波洞村之间,西北距离罗勒村大约一公里的公路边,现在是一家民营公司的加工场地,很多人都不会想到在这里曾有南朝时期一座古代郡城。

上面是2024年1月的卫星图,几乎看不出古城痕迹了,那是因为1957年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村民用推土机把古城遗址的断壁残墙推毁,将高坡夷为平地,还把原护城河填平作水田。但如果将时间拨回1967年,那时候卫星图上这座古城的轮廓还是很明显的。

▲古城址与罗勒村、波洞村的相对位置

(1967年卫星地图)

古城址南北长206米,东西宽110米,总面积约2.26万平方米。1983年文物部门调查时,发现古城墙砖数件,灰青色,长33厘米,宽13厘米,厚5.5厘米;还有布纹瓦片一批。东北角有一较完整的城墙角,残高85厘米。甚为可惜的是,因为城墙受到严重毁坏,无法量度其厚度。

肇庆府志》把这座古城址称作“宋崇故郡址”“宋崇郡故基”。

崇祯《肇庆府志》卷八《地理志一·高要县》载 “东南二十五里为宋崇水。在桂平都。源出良村都诸山,西北流经宋崇故郡址,至三合与鸬鹚峡水合,至宋崇渡口入大江。以旧宋崇郡得名。”意译: 宋崇水在高要县治东南二十五里的桂平都,宋崇水源流于良村都群山之中,往西北经过以前宋崇郡治的地方,再到三合与鸬鹚峡水合流,于宋崇渡口汇入西江。宋崇水因为以前的宋崇郡而得名。

历史上并无宋崇郡,万历《肇庆府志》说“宋崇郡”为宋隆郡的转音。

万历《肇庆府志》卷七《地理一·古迹》: “宋崇郡故基。在县东南三十里桂平都。宋元嘉十八年立,后更名宋隆,俗称宋崇,声之转也。隋开皇废。”意译: 宋崇郡故基在高要县志高要县治东南二十五里的桂平都,南朝刘宋元嘉十八年(441年)设立,后来更改名字为宋隆郡,俗称为“宋崇”,乃是“宋隆”的转音也。隋朝开皇年间(581-600年)被撤销。

道光《高要县志》把这座古城址称作“古城头”,道光《高要县志》卷记载:“宋崇水在县东南二十里桂平都,源出良村都诸山,西北流经宋崇郡址,至三合与金鸡水合入大江。今坡洞村有平坡宽广,土人呼古城头。宋崇水正经其地,东北流可三十里至三合墟,又数里入江,意古城头即郡址。”意译:宋崇水在高要县治东南二十五里的桂平都,宋崇水源流于良村都群山之中,往西北经过以前宋崇郡治的地方,再到三合与金鸡水(与崇祯《肇庆府志》记载中的“鸬鹚峡水”为同一条河流,即今宋隆河。笔者注)合流后再汇入西江。现在坡洞村有一块面积宽广而倾斜度不大的坡地,村民称之为“古城头”。宋崇水刚好经过这个地方,宋崇水又向东北方向再流三十里到三合墟,在流数里汇入西江。可以料想到“古城头”就是宋崇郡城旧址(即宋隆郡城旧址)。

▲ 道光《高要县志》舆图上的“古城头”

值得注意的是,《肇庆府志》《高要县志》所载的“宋崇水”并非今天的宋隆河,而是宋隆河的支流,流经今波洞村、罗勒村的云路河。《肇庆府志》称宋隆河为鸬鹚峡水,《高要县志》称宋隆河作金鸡水。如此说来,罗勒与波洞之间这座古城址当为宋隆郡治所在地宋隆郡城。

历史上的宋隆郡,又叫宋熙郡。南朝刘宋元嘉十八年 (441年),置宋熙郡。领平兴、初宁、建宁、招兴、崇华、熙穆、崇德等县,郡治设在平兴县。元嘉二十七年 (450年),更名宋隆郡,孝建年间,复更名宋熙郡。萧齐建元三年 (481年),复名宋隆郡,萧梁大同年间 (535-546年),后来的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在做高要太守、西江督护之前,曾担任“监 宋隆 郡”一职。隋开皇十一年 (591年),撤销宋隆郡。从此存在150年的宋隆郡不复出现。 后来,宋隆郡城旧址成为墟场,清咸丰四年 (1854年), 墟场迁往该址北边4公里的塱鹤。

那么,问题来了,宋隆郡治设在平兴县,平兴县作为宋隆郡的附郭县,当时应该是“郡县同城”,即宋隆郡治、平兴县治在同一座城池,可又有典籍记载平兴县治在佛山高明区更合镇的古城村。究竟孰是孰非?请待拙文《在高要还是在高明? 试探宋隆郡治 (平兴县治) 所在》

▲ 1967年的高明古城村

端溪文史创建于2015年9月,立足于发掘德庆人文历史,放眼泛德庆地区(即德庆曾经管辖过的包括今封开、云浮、郁南、罗定、信宜等地)以及肇庆地区乡土史情。你关注我,我致力于追寻历史本源。欢迎读者转发分享。在这里,您可以阅读许多关于德庆乃至肇庆人文历史的文章,希望能让您更加了解德庆(肇庆)历史,帮助您深入研究德庆(肇庆)文化。

其他公众号转载本公众号原创作品需取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