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这篇文字在公众号没什么水花,但在头条上却意外收获了不少评论,甚至连内容的主人公都看到了这篇文字,并进行了留言评论。

我平常写东西,都是发在公众号上,偶然有一次,我发现在别的平台上,一些营销号会盗用自己的文章,甚至厚颜无耻的标注原创。于是我也开始在头条、网易等几个平台发布。

但由于我没那么时间,且每个平台的内容侧重点不同,往往标题风格对文章传播很重要,于是我没有进行系统同步转发。只是每隔一段时间,集中把在公众号上的内容,往别的平台也发一发。

老实说,我还是最适合公众号,也最喜欢公众号。所以其他平台发了也不看反馈。可能一两个月才偶尔上去看一次。由于我在别的平台不是首发,内容也不偏向平台流行风格,所以基本上大多文字都没什么阅读量,偶尔会有几篇小爆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昨天,我突然想起来好久没在头条发内容了,于是找时间登陆了头条,结果吓一跳,提示我有好多条点赞与评论。我心想这是怎么了,忙不迭打开去看,发现这些点赞与评论主要来源于两篇内容。一篇是《》,另一篇是《》。

翻着这些评论内容,猛然间,我鼻子一酸,感觉到一种温暖与肯定。

有网友评论:凡凡相对横店大神里的其他人来说,比较朴实,比较实诚。还有网友评论说:作者写得很好,能正确评价一个人,不像有些喷子,专抠人家的缺点写,为你点赞。

这些评论,对于一个账号小作者来说,是非常暖心的。因为他们肯定了我的客观。在互联网上,通常像我们这种客观的文字,往往是没有流量的,网络偏爱那种极端黑或者极端捧、语不惊人死不休。为此,许多自媒体账号其实没有良心,为了流量与收益,黑着心胡说八道,甚至造谣诽谤。

在网络生态环境中,往往就这样,劣币驱除良币。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专搞夸张的事情博眼球,确实会更加吸引人。只是当正常的东西与不正常的东西在这样机制下同等竞争时,正常的内容所得的收益远不如不正常的内容。那么诚恳做事的人心不凉才怪。

这玩意,不光是网络,放在职场、放在社会上也往往趋于一致。老实巴交做事的人,上升渠道太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让我在暖心中感觉更欣喜的,是主人公对我的肯定。凡凡是跟六月荷花姐姐一起结伴骑行的,这位六月荷花姐姐也看到了我的这篇文字,她给我评论了两次,称赞我写得好,并对我的文字表示感谢。

我想,大概是我的那句话触动了她,我写道:他们挑战的不是高山,不是河流,而是他们自己的人生。

凡凡与荷花都是社会底层人,四五十岁,依然一无所有。他们本性善良,不做坏事,有自己的梦想,只是机会太少了。我也是底层人,我虽然年纪比他们小,但我已经深深感受到想在社会上体面生存的压力。底层人的生活,只有三个字概括,那就是:不容易。

机会看似人人都有,但实际并不掌握在每个人手中。但怨天尤人,只会更糟,所以还是得通过我们自己的勤奋,一点点改变,让自己稍微过得好一些。现在许多人越来越嫌贫爱富,对方不爱我们,那我们要对自己好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一份暖心,是来自于《》这篇文字,不知道微信的算法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很多用心写的东西,往往一点流量都不给。我关于石家庄游记的9篇文字,花了精力去记录,但阅读量却一塌糊涂,甚至有些不正常。

我以前花费心思写的应县木塔,也是如此,我觉得我去过那么多地方,写应县木塔的那两篇是最用心的,但可惜就是没人看,反而随便写身边的一件小事,好多人看。

因此,像我这种粉丝量很少的小作者,一篇文章能有多少人看,我压根无法知道,但如果为了流量而投机,也不过是随波逐流,趋炎附势,任由摆布的一枚人偶。

好在东方不亮西方亮,这篇文章在头条反而阅读量很好,引发很多评论。写东西最好多发几个平台,这样被别人看到的概率总归大一些。

这些评论也非常令人暖心,他们纷纷表示知道了这么一家书店,也要过去看看。还有些老顾客,也表示自己曾经淘到不少好书。这些评论者有石家庄人,也有山西人。我很高兴,我这篇内容对别人有用。

当然,还有一些称赞我文字风格的,表示我心思细腻,文章叙事清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知道我写文,投入与现实回报是远不成正比的。但我很高兴记录了我的生活。其实我自己最爱看的,就是我这种文字风格的内容,这就是我的审美。于是,哪怕我自己看,也值了。现在也许不以为意,很多年后,再回首,肯定心泛涟漪。

相比挑拨愤怒的情绪,我还是更喜欢这种温暖、正向的交流,这让人感觉很舒服。而如果没有这种鼓励,我想我也不会坚持下去。

所以,再一次,感谢所有关注我、对我点赞、留言、转发的读者朋友们,感谢你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