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提到牛,就想到一句俗语,“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牛在中国文化中代表是勤劳和力量,代表无私奉献和坚忍不拔,鲁迅先生也曾说“俯首甘为孺子牛”。

在中国的农村,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牛都平常可见,青青的草地上,广袤的田野间,都能看到它们悠然吃草的样子。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牛的身影成为田野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牛在几千年以来的农耕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唐代诗人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就曾写过一篇《牛赋》,从这篇词赋我们不难读出牛对人类的贡献,和它所遭受的不公和剥削。

全篇的主旨就一句话:今生为牛,来生不想。词赋原文较长,根据内容分为三小段来作解读。

若知牛乎?牛之为物,魁形巨首。

垂耳抱角,毛革疏厚。牟然而鸣,黄钟满脰。抵触隆曦,日耕百亩。往来修直,植乃禾黍。

自种自敛,服箱以走,输入官仓,己不适口。富穷饱饥,功用不有。陷泥蹶块,常在草野。

人不惭愧,利满天下。皮角见用,肩尻莫保。或穿缄滕,或实俎豆,由是观之,物无逾者。

牛是一个什么样的物种呢?它的外形健硕,脑袋巨大,耳朵下垂,两角弯曲,披着一身厚厚的皮毛,它偶然抬头昂首长鸣,声音犹如古钟一样浑厚悠长。

它背朝着烈日,面朝着土地,一天能耕犁百亩的田地,它身后的垄沟整齐划一,除了辛勤的耕地,它还要帮助人们拉拽运送粮食的车辆,送往官家的粮仓。

它的功德处处都有体现,有人因为它不再挨饿,有人因为它变得富裕,可是它自己呢?行走在田野间,不是陷入泥潭,就是跌了一跤满身的泥!

人们将牛使唤个没完,却丝毫不感到惭愧,它的浑身上下都是宝,哪怕在牛死后,还要被剥皮、取角,全身的骨肉也不能留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如赢驴,服逐驽马。曲意随势,不择处所。不耕不驾,藿菽自与。腾踏康庄,出入轻举。

喜则齐鼻,怒则奋踯。当道长鸣,闻者惊辟。善识门户,终身不惕。

牛勤勤恳恳,却比不过驴,原因是因为驴善于“曲意随势”,会趋炎附势,是个地方都可以投靠。

如此以来,驴反而过得轻松自在,不耕地不拉重活,走的是平坦大道,出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

高兴的时候跟你鼻贴鼻,不高兴的时候拿屁股撅你,在热闹的街市随意嘶鸣,吓得人们纷纷躲避,投靠到富贵人家,则是一辈子无忧无虑。

牛虽有功,于己何益?

命有好丑,非若能力。慎勿怨尤,以受多福。

说到这里,诗人发出长叹!

牛虽然有数不尽的功绩,但是对它自己又有什么意义呢?人天生有命,是驴是牛,注定好的命运,而不是靠的能力,还是不要抱怨了,自求多福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柳宗元的《牛赋》,高度赞美牛的高尚品格,谴责驴的投机钻营,抒发的其实是自己内心的愤懑。

如牛一般任劳任怨又怎么样,从来也没有得到过应有的公正的待遇,从而引发我们对劳动价值的深思。

到最后诗人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生而为牛,骄傲又无奈,除了认命,毫无办法。

其实仔细一想,人的命运和牛还真没有多大区别,牛鼻子怕疼,一根绳子就可以让它乖乖听话。

人呢,创造了生活,又往往无奈于生活,短短一辈子被很多有形的无形的枷锁困住,勤勤恳恳、奔波劳碌一辈子!

为了活着,为了生活,没有耕坏的地,只有累死的牛。

图片作者:青荷闲潭,仅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