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9月14日,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在德国国会选举中获得18%的选票,有了左右政坛的力量。可是,当时的德国人完全没有意识到灾难即将来临。德国民众希望希特勒可以把他们从1929年的经济危机中解决出来。德国总统兴登堡则希望纳粹党可以平衡国会中的左翼势力。

此时,47岁的雅斯贝尔斯正在写作一部精准地刻画这个时代的作品。他敏锐地意识到德国即将步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正当我还沉浸在书稿完成的满足感之中的时候,1930年9月的大选结果就令我感到震惊,甚至对纳粹党人取得了最初的胜利感到惊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书稿就是著名的《时代的精神状况》,正式出版于1931年。在本书中,雅斯贝尔斯总结了时代的特征,剖析了现代化所带来的弊端,指出了造成30年代社会危机的根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No.1

失去庇护的现代人

雅斯贝尔斯指出,与过去的黄金时代相比,人类已经失去了他的根,陷入了永无止境的征服与创造、丧失与获得的漩涡之中。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西方人的三种信念:理性主义、主体性、对现实的确信

这三股力量导致了一种祛神化的过程。这种祛神化不是指个人丧失了信仰,而是指人类走向了虚无主义。旧的此在秩序(Daseinsordnung)的整体性、稳定性、连续性都不复存在。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家庭生活、工作乐趣、体育运动都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普遍的此在秩序将真正的人类生活推出了自己的世界,使之沦为一种彻底的功能。”

这种虚无化的过程,在机器和技术的发展总体现得尤为明显:

人类生活不再是不可逃脱的漩涡那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了,我们有必要把这样的生活理解为一台根据经济发展进行运转的机器。

在时代这台大机器之中,人们像齿轮一样在其中工作,以此谋生。因此,此在秩序蜕变为群众秩序(Massenordnung)。

No.2

平均化与乌合之众

群众秩序最显著的特点是平均化(Nivellierung)。消费品都是批量生产的,新闻媒体的内容同质化,年龄的差异也被消除了。甚至老年人都盲目地追求年轻。

在这种秩序中,不会有自我生活的积累。过去的事情不再有效,只有当下是存在的。人类不可避免地被束缚在下一个目标上,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看待生活的整体。

人们变得碎片化、原子化、冲动、轻信。用勒·庞的话说,人们成了乌合之众。乌合之众是没有实质的此在,它容不下个体与伟大,它可以踏平一切,把人们驯服成蚂蚁。用雅斯贝尔斯的话说:

如果个人还想要在这个世界上生活,那么在今天,他就不能向群众提出任何根本性的质疑;他必须默默地忍受着,与群众合作,否则他就会成为这个以默不作声的方式毁灭一切的专制集体的殉道者。

在这种群众秩序之下,人们已经丧失了自我。正因为如此,在《时代的精神状况》出版仅仅一年后,纳粹党就获得了37%的选票,一举成为国会的第一大党,希特勒也顺利成为德国总理。由此看来,雅斯贝尔斯的目光相当犀利。

No.3

存在主义哲学的洞见

由于这种机械化与平均化,此在秩序的方方面面都经历了衰落。国家不再是实现自我的前提条件,教育成为平庸和琐碎的事务,人们不再追求精神上的创造性和高贵性。

面对这种衰落,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但是,它们都把人类看作某种对象。这样一来,人们当然可以认识到一些有关人类的事情,却无法认识人类本身。

想要认识人类本身,就必须将目光投向人的存在。这就是克尔凯郭尔和尼采所做的事。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之后,只剩下人的存在本身。于是,人的存在现在成了哲学必须关注的中心。

人们的堕落和罪恶在于他们遗忘了存在,将自己的不可替代的自由与责任全然托付给了“客观知识”和“客观真理”。而存在主义哲学的洞见恰恰是,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真正的本质进行斗争。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

世界的现实性是无法回避的。经历现实的残酷性是走向自我的唯一途径。积极地参与世界也一直都是自身存在的条件。因此,我们需要的伦理就是与权力机构共存,同时不要被这些机构吞噬。

正因为如此,当纳粹当局禁止雅斯贝尔斯的著作出版时,雅斯贝尔斯仍然笔耕不辍。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还在写书呢?雅斯贝尔斯回答道:“如果有一天人们起来推翻暴政,我不愿两手空空地站在那里。”

身为犹太人的妻子格尔特鲁德不愿意连累丈夫,要求雅斯贝尔斯放弃自己。可是,雅斯贝尔斯是这么说的:“万一格尔特鲁德被这个国家殄灭了,而我却幸免于难,那我将形同猪狗,无足挂齿。”

雅斯贝尔斯用自己的言行告诉我们,一种存在主义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

它就像许许多多四散坠落的个体的星群,不知道从何而来,也不知道往何处去,穿梭在此在之间。个人无论多么渺小,都会通过他的自我生活的升华而参与到这个过程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新时代的特征

在我们这个世纪,相比于过去,我们当代的全新现象绝对不仅仅限于世界的祛神化以及技术化的原则。甚至那些没有清晰知识的人也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他们正站立在世界的一个转折点上,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任何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都无法与之相比。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具有无可比拟的壮大,因为这种状况充满了机遇与危险,如果没有人能够胜任这个时代的状况,那么这个时代就会成为失败的人类最为悲惨的一个时代。

2

群众对个人的威胁

群众是没有实质的此在,是没有信仰的迷信。它可以踏平一切,它容不下个体与伟大,而是倾向于把人们驯服成蚂蚁。

3

群众的特征

群体会通过进食、泄欲以及自以为是的方式找到生活的满足;只要这些事物里有一项无法满足,他们就会觉得生活毫无乐趣。因此,他们需要一种自我认识的方法。他们想要被引导,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觉得是他们自己在发挥引导的作用。他们不想要自由,却想要被看作自由的。

4

现代人的生存状况

人类存在被削减为一种普遍的存在:被削减为能够带来产出的肉体生命,被削减为琐屑的享受。劳动与娱乐的分离使得生活失去了可能会有的重量;公共生活变为单纯的娱乐材料,私人生活则变为刺激和疲劳的交替,以及对新鲜事物的渴望,而新鲜事物是层出不穷的,很快就会被人遗忘;生活之中不再有任何连续性,有的只是消遣。

5

人们四处漂泊,无依无靠

他们构筑的就是这台机器,在这台机器里,人们有时候停留在这里,有时候又被分配到那里,它不是一个充斥着人类的自我生活的历史性的实体。越来越多的人过着这种浮萍般的生活:四处奔波,然后失业,除了生存,已经没有时间去考虑任何其他事情,于是他们在整体之中不再具有实际的位置。有一句深刻的话说,每个人都应该在他所处的位置上完成造物赋予他的任务,这句话就这样变成了欺骗,用以安慰那些感到某种巨大的被抛弃的恐惧的人。

6

工作乐趣消失了

他们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重复相同的工作,却无法以更深刻的方式重复这些工作,无法使这些任务成为他们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有自我生活的积累。过去的事情不再有效,只有这个当下才是存在的。

7

我们很容易被社会抛弃

为了继续生存下去,每个人都必须使自己的劳动力持续处于最高效的生产状态;不安与焦躁令人们工作的强度变得更大,受到了更高的要求。人们知道,如果他们不能跟上节奏,他们就会被抛在后面;年过四十的人们都觉得自己要被排斥在这个社会之外了。

8

自我生活的最低限度是工作乐趣

自我生活的最低限度是工作中的乐趣,如果没有这种乐趣,个人就会最终走向瘫痪。

9

工作乐趣来源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工作的乐趣在这里来自人类自己与一种他全身投入的活动之间的和谐,因为这项工作是在处理整体的问题。如果整体被普遍的秩序划分为各个部分的生产,而完成生产的人们成为永不停息、可被替换的功能,那么工作的乐趣也就被摧毁了。

10

体育运动

今天的人类尽管已不再是古希腊人,但也不仅仅是体育发烧友:他看起来像是一个努力生存的人类,就像处于持续不断的战争中一样,他置身于危险,没有被几乎无法容忍的事物压垮,而是挺身而出,笔直地投出他的标枪。

11

人面对机器的出路

如果有人问,大多数人类是否应该在为这台机器服务的过程中变得愚蠢,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继续与这台机器相处,并且努力从这台机器中得到救赎。即使是信仰缺失的人们也不会成为劳动的动物,而是依然属于人类。正因为此,他会感觉到一切在他的眼里都变得晦涩不清了。他只剩下盲目的改变现状和改变他自己的意志。

12

个人与群众同流合污

如果个人还想要在这个世界上生活,那么在今天,他就不能对群众有任何根本性的质疑;他必须默默地忍受着,与群众合作,否则他就会成为这个以默不作声的方式毁灭一切的专制集体的殉道者。

【图书推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名:《时代的精神状况》

原书名:Die geistige Situation der Zeit

作者:[德] 卡尔·雅斯贝尔斯

译者:梁锡江、钟皓楠

出版社: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4月

-End-

了解更多请关注

新浪微博:浦睿文化

微信公众号:浦睿文化

豆瓣:浦睿文化 / 巨鹿村

小红书:浦睿文化 / 巨鹿村的浦女士

抖音:浦睿文化

B站:上海浦睿文化

加入「浦睿生活馆」

获取更多新书资讯

参与浦睿福利活动

添加浦睿君个人微信(prwh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