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唐朝和宋朝先后出现于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它们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对比也十分强烈。

唐朝是一个繁华的朝代,色彩十分浓烈,从军事到文化,整个朝代充满着一股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更加热情和奔放。宋朝却不同,这是一个内敛含蓄的朝代,过往开放的风格变得更为朴素典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两个王朝也有着各自的统治侧重点,唐朝侧重于武治,国家致力于提升军队的实力,同时在全社会范围内招兵买马,给了更多武将上升的空间。

而宋朝则是一个典型的重文轻武的朝代,上至统治阶层,下至底层百姓,人人都自觉维护文学氛围的形成。

差异如此明显的两个朝代,各自有着怎样的执政理由?为什么宋朝会通过以文治国来加强中央集权?

唐朝尚武,民风彪悍

唐朝时,中国正处于影响力最大的时期,几乎世界各个国家,都对中国的璀璨文明顶礼膜拜。万邦来朝的局面,绝不是玩笑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统治者承袭了一部分来自隋朝的政治制度,当然也根据时代特征做出创新,开创了属于唐朝的政治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天下乱象,给唐朝统治者的执政理念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天下政权之所以会分裂,那是因为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武装出现,把其他武装力量一一吞并,最终建立起统一的政治制度。

正是因为武装力量不足,四分五裂的天下,才会始终维持在一个相互制衡的局面中。

齐国,梁国,陈国,北周,这些国家都各有其显赫之处,但是也有着明显的短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这样,隋朝末期同样也是这样。

受到统治阶层残暴统治的影响,隋朝末年,各个地方频繁发动起义,李渊和李世民也是其中一股力量。

为什么李世民最终能够推动李渊走向帝位?最大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李世民拥有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

在他的手下,能征善战的将领数不胜数。每个人都能在战场上独当一面,大家又都心甘情愿地臣服于李世民。所以最终,这支强大的武装力量统一了全国势力,建立了唐朝。

唐高祖李渊的发家史,就是依靠武力而不断进步与壮大的历史。在老祖宗的影响下,历朝历代的唐朝皇帝都非常重视本国的武装力量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历史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民族血脉也有着极大影响。

众所周知,李唐皇室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汉人。他们的身体里流着鲜卑族的血液,而鲜卑族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

这个民族在马背上开拓天下,一直以武为尊,北魏王朝也非常重视对于军队的建设。

民族基因深深刻在大唐的身体之中,因此每一位唐朝皇帝,都对军事投入了高度重视。

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在民族文化包容与开放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注入到大唐社会之中。整个社会的发展更加多元化,而唐朝的中心路线始终不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唐朝建立起来的武举制度,进一步推动了尚武理念的发展。

所谓武举,这是唐朝时科举考试制度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科举考试不仅仅会通过文考的方式来选拔官员,也会通过武考的方式来选拔武将。

每一年报名参加科举的学子,会自动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参与传统意义上的考试,如果能够通过,未来会成为朝廷当中的文官。另一类则会参加武举,获得第一者,就是赫赫有名的武状元。

武状元能够直接进入军队当中担任军官,与他一同参加武举考试的人,如果兵部或者皇帝发现了可用之才,也会将这些人安排进入军队,接受历练。

要知道,唐朝时期的朝廷对于科举考试通过的名额,做了有限的设置。每一年不管报名的人数有多少,通过的人数只有其中一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不想去体验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文考,不如另辟蹊径,选择武举考试,或许能走出一条与其他人完全不同的道路。

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政策背景,决定了唐朝时统治阶级十分重视武装力量建设。在统治阶级的引导和影响之下,底层百姓对武力也十分重视。

一个时代里,会读书的人实在太多,擅长读书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可是读了那么多书,真正能够运用到实际实践生活中的,又有多少呢?

不少底层百姓对于科举考试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怀疑,他们不希望通过激烈地竞争去验证自己的读书能力。

他们也认为,读书从来不是检验一个人才能的最终标准和唯一标准。就算没有学习上的天赋,一个人的天赋也能展现在其他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其寒窗苦读十余载,不如鼓起勇气,选择参军入伍,在军队当中磨炼自己,立志成为更好的人。

当上层阶级的意志能够影响底层百姓的生活选择时,整个社会的风气便能够自然而然地发生转变。于是渐渐地,尚武之风在整个社会中不断流行开来。

这是唐朝时期的政治现象,现象和特征也几乎贯穿了唐朝统治的始末。到了宋朝,一切却发生了转变。

由于过度重视武装力量建设,唐朝末年,位于地方行政单位的节度使们手中掌握了极大的军事权力。比如安禄山,他就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祸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朝的军队制度,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

宋太祖赵匡胤,从这样的乱世之中脱颖而出,建立了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吸取前朝的教训,彻底改变国家的政治路线。

从尚武到崇文,这就是两个朝代最明显的改变。

宋朝崇文,文武失衡

宋太祖赵匡胤虽然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但他骨子里却是个相当崇拜文人阶层的统治者。还没成为皇帝时,他就曾宣称,打天下需要武将,守江山却需要文臣。

而且他本人有着很强的戒心,对于武将也不能完全放心。否则,历史上也不会出现杯酒释兵权这样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现象,让宋朝的皇帝们心有余悸。他们绝不能让宋朝走上唐朝的老路,所以在确立统治地位以后,他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削弱地方的武装力量。

宋朝历代皇帝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攘外必先安内。即使面临着来自外部少数民族政权的强烈威胁,他们也认为,在反抗这些威胁之前,首先应该解决政治体系内部产生的问题。

而解决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措施,就是培养文臣,以文官的力量来削弱武将的力量。

皇帝广泛地派遣文官来到地方政府,担任知州或者通判。这些文官手无缚鸡之力,他们可以处理种种政治问题,却没有办法在军队操练之上有所作为。这样一来,他们就没有办法形成地方上的军事自主势力集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样的现象,正是统治者希望看到的现象。

至于武将,在国家的安全没有受到直接威胁之前,宋朝统治者认为,武将的存在感应该大大降低。

他们的具体举措是削弱武将手中的兵权,将武将流放到更偏远的地方,又或者是在军队当中安插更多的职位,使不同派系的武将相互制衡,避免一人独大。

如此做派固然能够避免军队起义问题,但弊端也十分明显。

当军队中的每个人都忙于勾心斗角之时,谁还能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军队建设和捍卫国家安全之上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统治阶级的操作之下,文官和武将成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利益集团,彼此有着深深的矛盾。

文官看不惯武将的鲁莽,武将又看不惯文官的懦弱。朝廷官僚体系内部没有办法做到团结,整个国家的政治秩序就不可能完全稳定。

而文官力量扩大,这一现象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文官之间的抱团问题愈发严重。

文人提拔文人,文人拥护文人,这也成为了士大夫阶层的共识。久而久之,整个国家的权力体系几乎都被士大夫阶层所把控。

由于宋朝推行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通过扶持文官集团的方式,皇帝也实现了中央集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的来说,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行崇文政策,这是符合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的根本需求的举措。并且这一政策也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地方割据势力不再抬头,内忧基本解决。

在社会氛围的影响下,宋朝的科举考试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朝廷加大了对于文官的考察力度,也扩充了文官的岗位数量。人们都想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跨越阶层的目的,所以每一年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人数都在上涨,朝廷的文官数量也越来越多。

久而久之,宋朝便出现了冗官和冗兵的现象。

程朱理学,影响社会

除了宏观社会的整体背景之外,宋朝时期的程朱理学,也对崇文起到了推动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熹提倡的理学,中心思想是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就包括对一些体育运动的禁止。

朱熹认为,唐朝时期广泛流行的蹴鞠等体力运动,除了消耗人的身体能量之外,不会给这个社会带来任何好处。正因没有好处,这些活动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虽然他的观点没有提到生命在于静止,但也大同小异。以辩证的眼光来看,程朱理学当中强调的某些观点,实在有些偏颇和极端。

这一学术思想也抑制了文人的自我发展,不断压缩文人的自由空间。为了迎合世俗的标准,人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秉性,以求获得世俗价值体系内的成功。

明清时期的思想家们,他们寻求在宋朝的理学基础上做出突破。对于理学,他们也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这一学说的存在,固然维系了政治秩序,但也让整个社会变得死水一潭。

程朱理学,让文化愈发死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唐朝尚武,宋朝崇文。唐朝热烈,宋朝典雅。

唐朝外放,宋朝内敛。唐朝获得了来自其他国家的尊重,宋朝获得了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荣。

两个朝代政治路线的不同,决定了他们有着不同的社会呈现。孰优孰劣,我们无法单纯地下定论。全面看待历史阶段,这才是正确的史观。

参考资料:

《宋史》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