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司马懿的作战能力,人们往往会想到他在五丈原与诸葛亮对峙。但你知道吗?他真正用兵如神的巅峰之作,其实是在遥远的辽东,名为“魏灭燕之战”。

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曹叡招回了司马懿,给了他一个艰巨的任务——讨伐公孙渊。这个时候的公孙渊自视甚高,坐镇辽东,自称燕王,同时他也已经和孙权勾搭在了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明帝问司马懿,你领兵攻打公孙渊,他可能采取什么对策?司马懿分析道:“公孙渊若弃城而逃,那便是上上策;倘若依靠辽水作难,也能一战;若是坚守襄平,那就是坐以待毙。”魏明帝听后又问:“他会选哪一策?”司马懿微笑道:“公孙渊非无智,但必过于自信,会依次退守,终成困兽。”看来,司马懿还未出发就已经胜券在握。

魏明帝点头,司马懿又提出,应暂缓修建宫殿,以免加重百姓负担。这番话,说得魏明帝心头一紧,只得勉为其难地同意了。

于是司马懿命牛金、胡遵率四万步骑,合毌丘俭、鲜卑、高句丽等力,海陆并进,声势浩大。

到了六月,大军抵达辽水,公孙渊果然依水而建坚固防线,士兵数万,垒土为墙,甚是坚固。但他没想到的是,司马懿早有预判。

司马懿使用声东击西的计策,先是南线佯攻,吸引敌军主力,随后主力部队悄悄渡过辽水,直取襄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公孙渊以为魏军会攻其堑壕时,司马懿却直指核心,让公孙渊措手不及。他在给将士们的讲话中提到:“不攻其坚,攻其必救。”果不其然,公孙渊的军队不得不出战去营救襄平大本营,而魏军则利用这一机会,连战连捷。

而后,襄平被围困,公孙渊虽曾求援于孙权,但连降大雨使辽水泛滥,情势更加对司马懿有利。司马懿严命不得随意迁营,稳定了军心。公孙渊企图利用雨水和泛滥的辽水作为天然屏障,但司马懿已将计就计,故意显示出畏惧的姿态,司马懿示弱的举动一时间连曹叡和大臣们都被蒙在鼓里。

僵持一月后,雨过天晴,积水逐渐褪去,司马懿立刻构筑高台,积石为矢,以弩弓射向城内。城中粮尽,慌乱之中,公孙渊无计可施,城中军民纷纷降魏。

长约十丈的大流星从天而降,直坠襄平城东南,这神异景象震撼了城内外。魏军趁机散布神鬼之说,让当地人一时间一片混乱。公孙渊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征兆吓得魂飞魄散,于八月派遣相国王建与御史大夫柳甫前来求和。

司马懿见使者,不待言罢,即斩之,随后严辞发檄文斥责:“往昔楚郑齐名,今何若此?本将军身居高位,岂可媚外?尔等不识时务,已斩于市。”不久,公孙渊又派侍中卫演来提议定日交换人质以求和。司马懿冷笑回应:“兵法有云,战守退降死,此外无他。公孙渊若不束手就擒,只能自取灭亡,何须人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役接近尾声,公孙渊携子公孙修及数百骑企图东南突围,但司马懿已埋伏以待,于流星坠落之地将其一网打尽,父子俩命丧此地。魏军随后入城,展开严酷的清算,青壮年悉数被斩,首级堆积如山,痛定思痛,筑京观以示威慑。

尽管司马懿屠城甚重,他也不乏仁心,释放了被公孙渊夺位的公孙恭,并为受公孙渊迫害者纶直等修墓表彰,发令全城:“古人云,讨伐只杀恶人,连累者免受牵连。”同时,准许所有中原民众自由南归。

军中,寒风凛冽,许多士兵冻骨请求衣物。司马懿坚称:“襦为官物,岂可私施?”于是他奏请朝廷,解散了一千多名年迈将士,送他们归乡。

司马懿在一年内全胜归来,将辽东的叛乱彻底解决。公孙渊的首级被悬于洛阳城门,警示后世,而带方、乐浪、玄菟等地也陆续收复。

这场战役结束后,虽然造成北部各族与中原的关系的微妙变化,影响深远,但在当时作战能力方面,的确确立了司马懿的军事地位,让司马懿在魏国及周边的影响力达到空前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