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胶东文学编委会约稿,4月 30日,《烟台晚报》发表烟台青华中学教师陈海浪的书评文章 《老物件,书写普通人的历史---评<老物件中说胶东>》(后附文)。

《老物件中说胶东》一书是由烟台市作协和烟台璜山书院共同打造的,旨在“讲好胶东故事,弘扬胶东文化”,提振城市文化自信的系列丛书之一,主编为璜山书院院长邢纪波先生。

陈海浪的文字于质朴、淡雅地讲述中,融入了对历史、文化、哲理和人生的理性思考,善于用敏锐的目光捕捉那些看似平淡却又能直抵心灵的记忆往事。地域风情和本土文化色彩浓郁,充满了对乡土的热爱、眷恋和人文关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附文:

老物件,书写普通人的历史---评<老物件中说胶东>》

作者:陈海浪

本月21日,本人有幸应邀参加了由烟台市作协和璜山书院共同举办的《老物件中说胶东》一书首发仪式,重逢并结识了本埠文学之大咖以及各路媒体朋友,高朋满座,胜友如云,熙来攘往!本书是一部集记忆之大成的书籍,生动记录了胶东老物件及其背后的故事与回忆,是胶东民俗与历史的珍贵再现,如钥匙启门,尽显魅力!书中有传承之宝、风雨之迹、记忆之痕,从书中品读往昔所经历的青葱年代里特有的那缕甘甜,更是民俗与文学的嫁接,书写旧千年民俗之荣光,描绘新百年文化之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收藏的老物件,每个家庭都有自己数代相传的传家宝,每个村庄都有自己风雨沧桑的历史遗迹,每个城市都有自己深深烙印的历史年轮。便如烟台来说,倘若没有了白石村的海贝石具,烟台便缺少了七千多年的骄傲;倘若没有了阳主庙的传说和遗迹,古莱子国和齐国秦朝的风韵便都减色不少。”------邢纪波语(烟台璜山书院院长)

老物件,就是凝固的历史,同时也是地域民俗的生动再现!

我们也能够从这些凝结每位作者心血、情怀、人文的文字中,捕捉到亲情、乡情、友情,在一个个往事的叙述中,岁月的脚步丈量出了斑斓的沧桑历史。时间就是一杯陈酒,用沧桑世事去酝酿,用酸甜苦辣来勾兑,然后,这些老物件便被赋予了人文情怀,闪烁出真善美的文明文化。也是在这些看似琐碎的真情诉说中,让所谓的现代人体会到了文化和美德的薪火相传,一脉相承。老物件是昨天留给我们的生动阅读素材,又何尝不是今天留给明天的酝酿和期望呢?因为昨天已经成为今天的历史,同样今天也会迅速的成为明天的历史。读罢过后,不仅会发出“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的慨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思绪随着书页沙沙,在流淌......

揣着一个童年的记忆,老家的辘轳井,是我挥之不去的念想,她随着我的文字发酵,也丰富了我的笔端。井绳一上一下地摇着,扯不断的记忆镌刻在岁月的页面上。旧迹斑斑的辘轳井,喊不出岁月深深地疼。爷爷的柳条篓,奶奶推拉过的风匣子,静静地躺在“璜山民俗博物馆”里,百年前的时光依然可以照见清晰的过往,引起对过去久远岁月的回忆。是那么模糊又遥远,同时又那么温暖而亲切。遥想当年,爷爷汗流浃背在农村小院里,坐着马扎,编着条篓,奶奶在灶下,拉着风箱,吹走缕缕炊烟,做一锅粗茶淡饭,然后老两口相视一笑,这样的画面,都能唤醒深藏内心深处的那份温情。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当时他们应该体会不到纳兰性德“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心境吧。

那几片即将被磨平的石磨静静地躺在“璜山民俗博物馆”里,回想着他曾经碾过的金黄的岁月。石磨长年累月地转,锋利的磨齿渐渐被磨得平滑了,就像人生,初出茅庐的锋芒,早晚会被无情的岁月打磨得圆润光滑,他每走一圈,人生的钟表便要向前拨动一下。也使得我们学会在轻拢慢捻中,将从前的温馨画面存储在慢慢消失的光阴中。至今在老家的小河边,依然有一些几乎没有棱角的石磨孤独的守候着这片曾经的热土,而他们的主人,也躺在不远处的山坡上遥望着石磨,因为,这里曾经有他的黄金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拉大车,农用小推车,应当是胶东一带农民的标配,在大规模现代化耕种的今天,他们早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已然成为博物馆中供游人参观的文物,似乎在诉说着曾经沧桑的辉煌和眼下的落寞。在机械没有普及的年代,一辆马车,如同强壮的父亲一样,撑起一个家庭的天。“满院珍珠满院黄,大车小辆各家忙。相逢邻里皆花脸,头绕轻烟汗水长。”最幸福的时刻,就是躺在装满了粮食的马车上,嗅着淡淡的粮食天然的清香,仰望着蓝天白云,颠簸在泥泞的阡陌上,无限地幻想着。父亲的马车载着美丽的四季光阴,深深地嵌入我的灵魂里,在我的内心深处,发出永恒的光,照亮我遥远的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物件,寄托的是情怀!

每次回到老家,我都要去抚摸祖母的陪嫁箱,箱子上的油漆虽已经斑驳,但是仍然能看的出它当年的颜色,更是记录着我和祖母一起度过的十三载春夏秋冬!祖母的箱子里有针线、鞋帮、纳的鞋底,毛线、毛线针、布头布碎、夹鞋样子的书等。当然,放在箱子最底下的永远是去世爷爷的照片,每次拿出来看的时候,都会一声叹息,不思量,自难忘!抖落一身的尘埃!

祖母的陪嫁箱子里,最后放入的是自己亲手做的寿鞋,说道,以后不用特意去买了,还要花钱,穿自己做的舒服,走的也踏实。很难想象祖母说这番话的心情,只是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几十年以后,正在写作的孙儿,已谙世事,早已泪流满面。祖母放进陪嫁箱的寿鞋,是对父亲和大伯还有两个孙儿无尽的牵挂和不舍,却又不得不放进去的无奈与心酸。如今,祖母坟前的松树已经有了二十四圈年轮,偌大的树干也能完全荫蔽整个坟头,那颗迎春花已经深深扎根墓碑旁,每次上坟,无论风雪,亦或是泥泞,我的双膝都会深深地嵌入坟前的土地上,再一次感受祖母带给我的温暖。而祖母的陪嫁箱,则成为了我们永远的精神寄托。

或许,过去的岁月,大抵不全是留存在记忆中的那般温馨与美好,总会有阴霾和不顺,痛苦与哀愁,但是因了时间和空间编织起来的巨大的过滤网作用,曾经的那些窘迫,那些苦难,那些困顿,都被虚化了,多少年后,使得我们再回首,看到的更多是记忆中最柔软的人事与场景。

或许,每个读者心中都有着承载只属于自己特定情感的“老物件”,她一定是深藏心底,当在某个机缘巧合的契机下,就会发散出无尽的韵味和岁月悠悠之感。这种情怀,是一种对身边诸多美好事物的悠久熏陶后,饱含深情的理性思考,更是亲情、乡情、友情亦或是爱情汇成思念长河中的打动心扉的涟漪。这涟漪,流淌触动着我们心灵中的那处最温柔的心弦,拨响了或沉重,或轻松,或浪漫的回忆。同时,也滋润着我们被水泥钢铁和粉尘寒流肆虐的久旱之田。

史书大多为权贵记录起居,所谓二十四史,更是一姓之家谱,成王败寇而已。大多数普通人更像是写在沙滩上的文字,浪一来,风一吹,就彻底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多少烽火边城,多少荒尘古道,经不住岁月的洗刷,最后都会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老物件中说胶东》的诸位同仁,用独特的人文,深厚的底蕴,炽热的情感,定格了这些痕迹,书写普通人最真实的历史,为“讲好胶东故事,弘扬胶东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是为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