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DID技术出现的现实基础

数字化时代,人们的工作、社交、消费等活动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无论是在线支付、社交媒体登录,还是各类APP注册,数字身份无处不在。数字身份的认证和安全事关重大,然而目前的数字身份管理体系仍以传统的中心化方式为主,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是用户隐私和数据权利的问题。在中心化的数字身份管理体系中,用户在各种互联网应用进行注册时,一般都需要提供身份、联系方式等各种信息,而一旦提交了这些隐私数据,无论用户是否愿意,这些应用都实际上掌握了这些数据的控制权。同时,大量用户的隐私数据保存在这些应用的中心化服务器中,一旦遭受攻击,极易造成大规模的用户隐私泄露。

其次是数字身份的互通性问题。用户在一个应用注册的数字身份通常只能在这个应用内使用,当用户更换或使用其它应用时,还需要重新注册数字身份,最终导致用户在各种不同的应用上建立了大量不同的数字身份,这些数字身份之间很难实现可移植性和互操作性,既不利于使用,也不便于管理。

再者是中心化系统天生存在的单点故障风险。由于数据集中存储,一旦中心化服务器遭受攻击或发生故障,整个系统就将瘫痪。此外,中心化系统在扩展能力和灵活性上也存在着一定限制。

这些问题不但制约着中心化数字身份管理体系的发展,甚至也阻碍了整个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重新思考数字身份管理体系解决方案带来了契机,区块链天生具有去中心化、加密安全、防篡改等特性,使其在身份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区块链技术,分布式数字身份(Decentralized Identifier, DID)应运而生。

什么是DID?

DID是一种新型的分布式数字身份,DID以及DID文档可以存储在区块链或专门的分布式账本系统上。每个DID都与一对公私钥相关联,私钥用于对数据进行签名,来证明数据来源和所有者身份,以及对公钥加密过的数据进行解密;公钥则可被其他人用于验证签名,以证实数据来源和所有者身份,也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密。

相较于传统的中心化数字身份系统,DID技术具有诸多独特的优势。通过DID技术,个人或组织能够对其身份拥有完全的自主权,从根本上解决了隐私和数据权利的问题;利用非对称加密的公私钥对进行签名和验签,DID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有效防止身份冒用和欺诈行为;同时,DID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区块链或分布式账本系统,可以轻松实现跨应用的互操作;此外,通过在DID文档内写入各种数据,可以让DID具备很强的扩展性和灵活性,使之能够适应各种应用场景需求。

基于这些优势, DID技术能够为互联网和未来包括元宇宙在内的数字世界带来各种变革。

在个人用户层面,DID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的隐私权和数据权利,让用户完全掌控自己的数字身份;在商业和机构层面,DID技术能够减少身份欺诈风险,促进信任框架的建立,催生更多基于分布式数字身份的创新应用,开拓全新的商业模式;在技术层面,DID技术为进一步完善数字身份管理体系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未来分布式身份认证将与传统的中心化身份认证一同构建起全新的身份认证体系,以迎接Web3.0时代的到来。

基于DID技术的创新和突破:BSN实名DID服务

尽管从重要性来看,DID技术不可或缺,然而从技术原理来看,它并不算是一项特别复杂的技术。DID本质上只是一个唯一标识符,可以由任何人或机构自主创建。在实现难度上,创建一个基本的DID并不复杂,只需生成一对公私钥,再通过哈希函数得到一个唯一ID,加上一些写入DID文档的元数据,就可以构建出一个最小可用的DID。

这个过程对于任何掌握一定密码学和编程基础的人来说都不算困难,但是将DID技术应用到现实中的各种身份管理场景中,却绝非如此简单可以实现,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包括如何建立DID解析机制,以便于高效查找和读取DID文档;如何安全管理和使用密钥;在验证身份的同时,如何为身份提供更高层次的可信证明;在隐私保护与可监管、合规性之间如何获取平衡;以及DID技术如何与现有系统集成,以实现跨系统和互操作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分布式系统的复杂设计、底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相关标准的制定等,而最终要想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发挥DID技术的全部潜力,还需要持续创新和大量的系统性工程。

BSN实名DID服务正是将DID技术应用到实践层面的一次有力尝试。它将DID绑定到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上,让DID不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数字标识,而是与现实世界的身份紧密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数字身份的真实可信。

“实名”是如何实现的?

在技术实现上,BSN实名DID的生成涉及到这样几个步骤和相关系统:

第一步,获取实名身份信息。用户需要在应用(业务)方系统中提供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姓名,一些系统可能还需要面部识别。

第二步,加密实名身份信息。应用方使用CTID数字身份链平台的公钥,对用户的实名身份信息进行加密后,发送给BSN实名DID服务。

第三步,发送和解密实名身份信息。BSN实名DID服务收到经过加密的用户实名身份信息后,会将其转发给CTID数字身份链平台。CTID数字身份链平台收到加密信息后使用自己的私钥进行解密,获得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

第四步,核验实名身份信息。通过CTID系统对用户真实身份信息进行核查验证。

第五步,签发实名DID。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确认无误后,就可以在CTID数字身份链平台内为用户生成一个数字身份标识DID,以及相应的实名DID文档,并使用CTID数字身份链平台私钥对DID文档进行签名。

最后,实名DID文档将被发送到BSN延安链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CTID数字身份链平台公钥,来验证所对应的实名DID是由具有公信力的权威机构签发,以确认该实名DID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通过这种方式,用户便可以在数字世界中拥有一个由权威机构提供信任背书的数字身份标识,并且这个数字身份标识是与用户的真实身份相绑定的。

“实名”一小步,DID技术的一大步

“实名”不仅是BSN在探索DID技术的实际应用中的一项重要创新和重大突破,也是BSN实名DID服务的一个最主要的优势。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名DID由CTID数字身份链平台签发,代表其具有官方性、权威性的实名属性,为其提供了充分的信任背书,进而能够帮助应用方更好地开拓基于数字身份认证的业务。

其次,实名DID文档保存在BSN延安链上。BSN延安链由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移动、BSN发展联盟等多方共同治理,专门用于提供来自权威机构并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分布式应用,是一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多方共管、共治的开放联盟链,为实名DID提供了一个公开、透明的公共环境,让任何第三方都可以通过调用保存在BSN延安链上的实名DID文档,进行相关的加密、签名、验证等操作,进一步强化了实名DID的可信性。

最后,BSN实名DID服务实现了“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的效果,既满足了中国对于互联网实名制的管理要求,同时又能够有效保障个人隐私数据安全。

这让BSN实名DID服务相较于单纯的DID技术有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利用BSN实名DID服务,很多互联网应用可以向个人用户提供“个人隐私保护登录服务”。用户使用BSN实名DID完成注册,应用的后台数据库内不再以用户信息作为用户标识,取而代之的是实名DID,并以此为基础来处理所有业务。

在这样的设计下,个人用户无需再将自己的隐私数据提供给互联网应用就可以使用应用提供的各种服务,既实现了个人数据在业务侧完全匿名,又满足了我国对于互联网的实名制管理要求。

另一方面,由于应用方完全没有储存个人用户信息,即使发生数据泄露,也只是业务数据,这些业务数据因为没有关联到具体的个人隐私数据,对侵入方来说也完全不具有任何意义;同时,这样的机制也能防止业务方和平台利用销售个人数据非法牟利。

除此之外,BSN实名DID在个人数据实名确权、数据加密流转等领域也大有可为。总体而言,BSN实名DID虽然看似只是在DID的基础上增加了实名绑定,但其意义重大,它让DID不再是单纯的数字标识,而是将数字身份与现实身份紧密融合。迈向“实名”的一小步,却推动DID技术切实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DID技术在身份认证、隐私保护、数字化转型等重要领域发挥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