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间茶园采茶制茶,在手工作坊制作米饼,在乡村田野体验耕地劳作,在黄酒工作室体验非遗工艺……这样一堂劳动教育课,在汉江师范学院已经坚守了28年。

劳动教育课“搬”到田间地头

近日,汉江师范学院43名学生走进湖北十堰市茅箭区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在农事导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学习和体验犁地、蒙地膜、种辣椒苗。

劳作之后,在生活导师的帮助下,学生们齐心上阵,切块、裹面糊、热锅冷油、中小火煎炸……一盘盘红薯饼很快盛上,大家在劳动中深切地体会到了团结协作的力量。

劳动实践结束后,农事导师还为学生们普及了十堰地方农粮蔬菜的种植发展史,让大家对本地农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体验到了十堰独特的农耕文化。环境2201班的龚铖锋同学表示:“亲身体验,才知道劳动的技巧、方法,更加明白了尊重劳动的意义!”

“不惰者,众善之师也。”这堂劳动教育课,汉江师范学院已经坚持28年。从1997年学校将劳动育人纳入教学计划,到2010年列入学生德育素质测评,再到2018年融入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已有7.1万余名学生先后接受劳动教育。

情境教学探索多渠道产教融合

4月1日,来自汉江师范学院楚韵汉服社和柳溪诗社的学生们,来到茅箭区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的七彩油菜花田,用丹青描绘田园春色,开展劳动教育课,共襄国学采风之约。

来自文学院的学生陈灿源、兰文达即兴作诗一首,记录下暖阳春光的美好时刻。茶园中,学生们观茶叶生长环境,听采茶制茶要领,感匠心文化奥妙。兰文达还为大家用古琴弹奏一曲,以抒当日活动参与的愉快体验。来自汉服社的社长卢晓璐说道:“劳动教育课走出教室,亲近自然,不仅仅是视觉触觉的感官之乐,更是一次传统文化的邂逅与碰撞,也是心灵的浸润之旅。”

2021年9月,学校印发《汉江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将劳动教育明确写入第二课堂内容。其中,理论教学6学时,实践教学34学时。学生必须按要求完成至少一周40个学时的劳动教育,成绩合格才能获得1个学分。

“我们要继承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实现自我。”汉江师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谢多夫,一边听师傅讲授黄酒酿制工艺,一边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悟。

谢多夫跟着学校劳动课带队老师,来到楚文化发源地之一、享有“黄酒之乡”的湖北省房县,重温《诗经》、观摩黄酒酿制、学习种植茶树,在山水田园间上了一堂有意义的劳动教育课。

“五个劳育”构建特色育人体系

全国三八红旗手、荆楚好老师蔡明镜是汉江师范学院2016届毕业生。她回忆说,学校的劳动教育,让她学会了感恩与珍惜。

参加工作后,蔡明镜留校承担起学校的劳动课,教导学生学习劳动理论知识、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锻炼,将她在大学里的实践经验带到了学生的劳动课里。“劳动不仅是动手劳作,更是思想感情的教育,教会学生尊重、热爱劳动成果也是劳动教育。”她说,从思想教育到劳动实践,都应该是劳动教育的重要方面。

该校劳动教育课,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全力构建“五个劳育”相融合的汉师特色劳动教育育人体系。目前,汉江师范学院已成立劳动教育课管理实施委员会,设立劳动教育课专职教师、指导教师,在全校40余岗点设置岗位,安排劳动课学生参与保卫值守、清扫保洁、行政助理等工作。此外,学校还在校外建有茅箭区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花田酒溪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

在汉江师范学院,劳动教育不仅仅止于学校。为做好学生离校返家后的劳动教育,促进家校育人,学校引导学生寒暑假返家开展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型劳动实践活动。

为此,学校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三方面着手,将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课程内容全部纳入劳育课程,从家、校、社三个场域共同构建汉江师范劳动教育“1·3·5+N”课程体系,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汉江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肖德说,今后,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课的改革创新,优化课程形式,回归劳动教育本质,培养学生终身劳动的正确观念,充分发挥劳动课的育人功能,实现五育并举全面提升育人质量。(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程墨 通讯员 石琰鑫)

作者:程墨 石琰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