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本质上是经济捆绑,在大多数语境中,“男主外(提供经济支撑)、女主内(承担大部分家务)”依旧存在,很难说有利、不利,可能是取舍与接纳度的尺度而已。唯一能明确的是,婚姻绝不是女性的避难所,它就像是工作之外的另一道保险,需要每日定期存入定金,以保障后续风险来临时拥有可以搭把手的补偿机会。
如知乎博主“朱慈”的回应,的确是很多时候女性进入婚姻的处境。而改变方法,或许不在于分析婚姻制度本身,而在于个体对于婚姻的态度,尤其是女性,如何在爱与自由之间保有理性,不至于失去自我。
如:
“女性很多时候只是爱与家庭这个主题下堆砌的消耗品,
就像被挤干净扔在一旁的染料剂。”
“生命的延续也好,婚姻的缔结也罢。
那都应该在爱和我的自由之中,而非之外。”
“我没有分男女性别的原因是,倘若阅读到这里的人是女性,那么倚靠这些文字,我祝福你拥有相匹配的勇敢,因为只有勇敢和独立,才能迎来爱和自由。
而倘若阅读到这里的是男性,这些祝福其实同样没有偏差。
对于野草而言,从来只需要疯长。
不需要听话。”
虽然博主“朱慈”的回答,稍显锋利,但我喜欢“不需要听话”这五个字。
在我们的教育里,尤其是对女性的教育,“听话”成为最好的指挥棒,像极了“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人生依附关系。
听话与懂事,并未给人带来勇敢和独立。恰恰相反,其带来的巨大反噬,正是“躺平”任嘲之风。这种无法适应环境的脆弱性,正是“听话”教育指针下的产物。
野草需要疯长,年轻人也不需要专家的指挥。这是我撰写“流行文化”文章的核心理念,挖掘当下青年人行动路径中隐藏的价值理念与真实诉求。
而在婚姻抉择上,当老一辈人的婚姻观念不再相符之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婚姻观念来补充?
我们能明确的是,婚姻不是避难所,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对女性而言尤为如此。毕竟,有太多的思绪在引诱女性进入婚姻,或最大化利用生育价值,或家本位观念的娇妻观念,或男女就业仍存在偏颇的现实因素,或女性自我意识尚未萌发的观念束缚……
更为重要的是,当人们进入婚姻,不是明晓权利与义务后的慎重决定,而是像抓救命稻草般的望梅止渴,那不幸只会来得更快。
从这个意义上,当某种选项成为避难所的那一刻起,避难所已不复存在。
因此,婚姻对于个体而言,甚至置于弱势地位(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义务)的女性而言,谈不上“有利与否”。毕竟,垃圾只是放错位置的宝物,好的婚姻也理应给予人以滋养。
事实上,质疑本身,便已经在解决问题的路上。而在催婚浪潮之下,质疑婚姻意义与价值,审视自我的那一刻,我们已经在把天平倾向于有利于自己的方向了。而这,便是一个好的开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