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航天局消息,4月27日,嫦娥六号探测器和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相关工作后,器箭组合体垂直转运至发射区,计划5月初择机实施发射。

预祝嫦娥六号成功发射!

2020 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样品舱成功着陆内蒙古四子王旗,带回了1731g月球样品,这是我国首次完成地外天体样品采集,也是人类44年来再次取回新的月球样品。2021年7月12日,国家航天局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举行嫦娥五号任务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发放仪式起,大量国内单位参与到了月球相关的科学研究中,并取得了大量成果。为宣传嫦娥五号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过相关研究文章的作者将研究成果以中文介绍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本书共集结了截至2023年1月的已发表文章51篇,均由一线研究人员撰写,力求准确详实、通俗易懂,向愿意了解月球研究的读者展示我国最新科研进展,提供第一手资料。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人类探索太空的起点和中转站。1969年,阿波罗11号飞船载着来自地球的客人—宇航员抵达月球,人类第一次在月球采集了21.55千克月球样品,并携带返回地球。随后,美国航空航天局又实施了五次载人登月和月球样品采集任务。六次载人登月任务共采集82.9千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1970~1976年,苏联实施了三次无人自动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共获得380克月球样品。通过对这些月球样品的研究,建立了月球撞击成因、月球岩浆洋和39亿年前陨石大规模撞击地月系统的假说,为太阳系形成演化、行星科学和早期地球演化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2020年,嫦娥五号任务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是我国迄今为止复杂程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工程,也是世界上单次地外样品返回量最大的无人自动采样任务。通过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分析研究,科学领域不断产生令人惊喜的成果:人类首次发现了月表迄今最年轻的火山岩样品,将月球曾是内部动力活跃天体的寿命延长了10 亿年;发现月球中纬度月壤中保存了高含量的太阳风成因水,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打开了一扇窗户;发现了月球上的新矿物,预示月球演化还有我们未知的新故事。这些新发现仅仅是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科学研究成就的一个小视角。尽管目前,我们只发放了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总量的4.5%,但所取得的科学研究成就却涵盖了月球形成、演化、太空风化作用与机制以及资源利用等多个领域,还有更多的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等待科学家去探索与发现,我们相信该书的发表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月球与行星科学的发展。

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之所以能取得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科学成就,公平公正、科学理性分配月球样品是关键之一。早在月球样品返回之前,在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的支持下,由本书主编贺怀宇研究员牵头,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对美国阿波罗号月球样品、苏联月球号样品、日本小行星样品的申请评审、分配方式和成果产出进行了系统调研,与国内外科研人员进行了交流。通过深入调研进一步明确,国际上对地外样品的分配主要是由所在国航天主管部门参考专家委员会对科学问题的评议做出最终决定,其具体分配方式主要有按专业方向组建专门研究小组和自由申请两种。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根据我国行星科学研究基础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服务国家深空探测战略需求、促进行星科学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方针,目前主要是采用自由申请的分配办法。

对月球样品进行保存管理,也是保障科学研究产出的重要环节。为此,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地面应用系统建设了国际先进的月球样品实验室,负责月球样品存储、初步分析与描述,形成了月球样品制备、存储、处理和分析的完整能力。

在广泛调研和多次研讨的基础上,2020年12月17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月球样品管理办法》,规范了月球样品的保存、管理和使用。2021 年3 月29 日,国家航天局成立月球样品专家委员会,对用于科学研究的月球样品事项进行评议和咨询。2021年4月,在完成样品初步分析与描述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面向全国开放科研借用申请。截至2023年6月,月球样品专家委员会已组织6次评审,共发放月球样品77.7克。

目前,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初步实现了服务我国深空探测需求、牵引我国月球与行星科学发展的目标。在科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认识,推动了新技术的发展,刷新了人类对月球演化的认识;在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国内的地外样品研究团队由原来的几个发展到现在的一百多个;在国际合作方面,2023 年11 月,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开放国际申请,多国科研人员积极申请。我们相信,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将为中国行星科学走向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嫦娥五号工程实现了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的圆满收官,更重要的是,胡浩总师带领的工程技术团队,从立项开始就特别注重工程技术与科学研究协同发展。他们不仅在工程实施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而且多次组织科学研究团队对嫦娥五号探测器着陆区选址以及相关科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正是有了工程技术团队勇于创新和甘为人梯的无私奉献精神,才使得中国乃至世界行星科学家获得了重新认识月球演化历史的样品,每一位获得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科研人员都应该感谢胡浩总师所带领的工程技术团队。

该书用简洁通俗的文笔汇集了嫦娥五号样品科学研究成果,既具有交叉学科研究的鲜明特色,也体现了工程技术与科学研究协同发展的创新魅力。我很高兴看到这本书问世,相信它能给航空航天、地球科学和行星科学等领域的读者以启迪。

是为序。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一届月球样品专家委员会主任

ISBN 978-7-03-077074-5

贺怀宇 主编

责任编辑:孟美岑 韩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球为你而转!

欢迎关注:赛杰奥(sci_geo)

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