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体制内一些老油条,会用非常势利眼去区分人,就是将人分成领导和非领导,有关系的和没后台的,有前途的和不会被提拔的,一种目的性非常强的相处模式。

这种人际关系很务实,会突出重点,过滤没有用的交往,但是一个明显的坏处就是把人得罪得比较狠,除非只图一时之利。

县城里面,只图一时之利的,就像群众自治组织,村干部这些人则丝毫不掩饰,将交往的功利性展示得淋漓尽致。

有位读者给我留言,说自己是乡镇公务员,党委安排驻了一个村,前段时间下村督办防火,因为党委有事不在,结果村里一顿午饭都没有吃到。

这让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他,感觉到十分难以理解,普通科员就这么不值钱了么?

我安慰他说,这样的事情放在心里可以,但是不要影响自己的心情,因为不值当。

在体制内很大一个技能就是识人,但是有些人除非是经历过事,否则很难认识。

不过,我们应该向基层干部学习他们看待问题的思维,以能否带给自己利益为交往的目标,只是不要做的这么“浮于表面”。

尤其是有编制的人,从理论上讲,他手中都负责一定的工作,能够明白体制运行的一些规则,总有风水轮流转的时候,就看会不会落在对方的手中,这很考验人性。

年轻人不要过于势利了,因为你不知道别人背后是谁,都和哪些人关系好,你的仕途还很远,说不定哪天可能一起共事。

甚至,他人可能成为某个检查组的成员,去你所在的单位,“熟人互助”的优势你可能失去,即便关系不是特好,但总比别人故意找你问题要强,那些不起眼的人,这个时候还是不起眼,但可能会偷耍心眼。

第一,交往肯定是分档次的。

在你与人交往时,不能过分按个人厌恶就完全远离一类人,不同性格的人都应有接触,认识各类“朋友”,按照不同的待遇来维持,只是不要把自己的礼遇降得太低。

主要是在县城里,圈子实在是太小,所以分档次就是说只要不是突破原则底线的人与事,都可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第二,不用刻意结交大领导。

县城里,大领导就那么几个,这些人每天见到人太多,看似“和蔼”可亲,其实他们有他们的圈子,除非有人愿意带你入圈。

事实上,与单位的一把手关系好,他能够赏识你,和分管的副职私下里是兄弟姐妹,如此,晋升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第三,无用社交就是不社交。

在县城,工作十几年后,你会发现这个圈子挺小,甚至某个编外人员的表舅堂叔就是某个副县长、局长的了。

县城里的社交,最多就是一个牵线搭桥的作用,或者就是一个饭桌牌桌上的友人,但是在基层开展工作又不能不合群。

而最后很多工作,都离不开这些社交手段,所以对待基层社交,要知道没有完全无用的社交,不要期望太高,也别不当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