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为什么会丢掉大陆呢?我们最常见的解释就是腐败,比如孔祥熙最后逃到美国的时候,资产达到数十亿美元,还包括大量的现金、股票、房产等,就是典型的国家蛀虫。

然而历史上比国民党更加腐败的政权比比皆是,但是也有很多王朝却能够坚持很长时间,最典型的就是明朝,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抗倭英雄戚继光,通过贿赂各层官员的方式,为自己打通便利,就在那个腐败横行的朝廷当中,建功立业。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国民党的失败在于“民心向背”,没有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如果民心能够决定战争的成败,那么日本就不会在东北呆14年,更不会霸占台湾50多年。姜文《鬼子来了》反映了普通民众对于战争的心态,大家只想苟活着,混口饭吃,哪有那么多的“民族大义”。

那么国民党丢掉大陆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一、组织效率

无论国家还是企业道理是一样的,一场势均力敌的对抗,最重要的还是组织效率,别的ADC在15分钟就出了破败王,而你却只拿到攻速鞋,战争的天平自然要向对方倾斜。

1945年,解放战争伊始,国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有明显的优势。

在政治上,日本投降的对象是国民党,而非我党,而且是国际上唯一合法的政府。

别小看这些继承下来的权益,你可以不费一兵一卒接受内蒙西藏,也可以要求英国与葡萄牙离开香港澳门,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战争筹码(国名党也没有好好利用)。

在对外谈判上,国民党也是首选的谈判对象,包括决定胜负的东北权益归属上,苏俄也是先同国民党谈判,谈判破裂之后才选择了我党。

经济方面,我党在1945年,占据全国1/4地盘,人口9000多万,而国民党地盘与人口均是我党的3倍,要知道中国最富裕的江浙地区,全部在国民党控制范围内。除此之外,当时国民党有9亿美元的黄金储备与外汇储备,另外还接收了8亿美元日伪资产,当时的解放区,满打满算也不到5000万美元的外汇储备。

军事方面更是碾压致死,国军有430万军队,而且陆海空齐备,我军只有120万陆军,没有海军,也没有空军,在重武器上更是相差一个数量级。

然而在如此巨大优势面前,国民党组织效率却不及我党的1/4。

这就类似于直营与代理的区别,国民党由于需要代理商地主、官吏帮忙,收税效率10%都做不到,40%被地主拿去,官吏再盘剥40%,农民和政府只能拿到剩下的20%。

由于组织效率是非显性的,所以很容易被忽略,我们拿大清为例。

甲午战争时期,大清朝无论人口规模还是国土面积都是日本10倍,然而财政收入却只有日本的4倍,战争期间,日本更是利用金融杠杆,有效填平了财政上的差距。所以甲午海战,从军事投入上,我们并不如日本,战争失败也在所难免。

现在俄乌战争,乌克兰动用国家GDP50%已经是极限了,而我党在解放战争期间甚至能够动用90%。这种去掉代理商、直接管理的方式,直接决定了战争的组织效率。

过去我们看《大决战》总觉得我党是以少胜多,真实情形并非如此,我党人口虽然远不及国军,但是在组织效率上的优势,动员军队数量也是胜过国军的。比如我党控制的江西、福建等地区,虽然人口只有400多万,但是却能够有效组建10万人以上的军队,而国军所控制的两广地区在当时是最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却不能组织同样军队规模。

这就导致在大决战打响的时候,杜聿明20万对林彪30万,傅作义8万对聂荣臻20万,陈毅刘伯承70万对国军50万。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我党在这些有军事优势的地区,战争都非常艰难,反而是有兵力劣势地区,却实现了反杀,比如粟裕的3万人对苏北国军12万人,7战7捷,吃掉国军5.6万人。

这就要说到,我军与国军第二个差距,情报。

二、情报战争

国产谍战剧非常多,其中很多都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比如《黎明之前》就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而来。

我们可以根据建国后,某些人的重要岗位,就能够看到他们在战争期间起到的重要作用,比如刘斐,国防部次长;吴石,国防部次长;郭汝瑰,国防第三厅厅长,这些都是解放前,在情报工作上有重要贡献的。

再细述粟裕所部能够以少胜多情报工作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解放战争期间,国军46军军长韩连城,秘密会见周恩来,之后在莱芜战役期间,就突然消失了,导致国民党上下失控,帮助粟裕能够以几千人的代价,全歼李仙洲军团。

还有廖运周,在淮海战役打响的时候,突然阵前倒戈,导致黄维兵团打乱,彻底陷入中野合围。

我们反观国军,情报工作一塌糊涂,别说渗透进我党,最起码的军队部署都掌握不清楚。根据《淮海战役支前记》记载,淮海战役总共投入民工534万人,担架20.6万副,挑子30.5万副,牲口76.7万头,而汽车只有257量。

正规军在行军的时候可以隐蔽自己,几十万的民工队伍如何隐藏?只要动用空军力量就可以看到看到这些后勤补给民工的动向,找不到正规军,难道还找不到几十万民工吗?国民党情报工作的拉跨难以想象。

后来根据杜聿明回忆,自己在战场上对我军动向一无所知,总是被牵着鼻子走。

2012年,LPL总决赛上,卷毛卖掉身上所有装备,购买了假眼,插满了整个地图,尤其是大龙坑附近,这让WE在巨大劣势情况成功翻盘。

情报工作就是安插在未知区域的眼睛,如果不能掌握敌人动向,即使装备领先,照样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三、外交失败

过去我们认为苏俄是支持我党的,因为同属于共产主义阵营,错!在苏俄眼里只有利益,没有意识形态。苏俄当时多方下注,不仅对我党下注,甚至被称为三姓家臣活吕布之称的冯玉祥都下了重注。

其实苏俄一直看不上我党,称我党为“山沟沟里的布尔斯维克”,对我党的干涉多过于实质性的援助。

1945年,苏俄占领中国东北,谁如果从苏俄手里接管东北,就打开了军火库,为后面的解放战争提供充足火力。

东北在解放战争当中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在日本经营东北十几年时间里,不但有满洲制铁(建国后的鞍山与本溪钢铁厂,时至今日还有日本建的高炉)、满洲轻金属、满洲矿山、满洲飞行机、满洲自动车。

仅满洲、阜新、鹤岗、密山四大炭矿,年产铁矿石265万吨,生铁250万吨,钢133万吨,煤炭2260万吨,铝1.2万吨,铜矿石13万吨,铅矿石3.3万吨。

仅以钢产量为例,当时全国钢产量不及东北的一个零头。

那么当时苏俄提出了什么条件让国民党难以接受呢?合营,苏方要求组织11家合资公司,包括钢铁、水电、民用航空、煤矿等,苏方占股49%。

参与谈判的宋子文、王世杰担心承担“丧权辱国”的骂名,在谈判中一味唱高调,借此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最终导致谈判的失败。

当时我党的谈判就明智很多,迅速制定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十万军队,2万名干部,几乎全部精锐向东北扩张。

苏俄将日占领时期的工业装备统统交给我党,这泼天富贵,也让我党拥有一争天下的本钱。

没有东北,我军与国民党很难有正面一战之力,正是依靠日本留下来的工业体系,矿产铁路等,迅速提升军队战备水平。

如果有去过延安历史博物馆,辽沈战役纪念馆,就会了解占领东北对我军军事实力上的突破有直观的感受。在延安馆可以看到很多土制的手雷,也就是在陶罐当中插上引信(自己体会)。可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三八式”步枪、“七九”步枪都已经完成整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争是残酷的,以万物为刍狗,但是在后来者的书写当中,加入了太多的“正义”“道德”等主观因素。玩LPL的时候,可能因为作弊遭到GM的惩罚,但是真实的战场不但可以作弊,甚至还能改写胜负结局。

国民党的失败,原因有很多,不能一一而足,但是能够反思当下企业生存之道。

在企业成长期,分部和每个个体在授权范围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局部目标和总体目标就会产生冲突,从而导致组织效率低下。这个时候就可以学习我党,去掉代理商实现扁平化管理,达到组织最大效率。

还有身段灵活,我看过很多创业者,在经营最困难的时候,还拿着股权不放手,就像国军一样还要顾及自己的“身后名”。国内能够活过3年以上的企业不超过30%,公司倒闭,股权就是一文废纸,而战争的失败,由他人书写历史的时候,“身后名”就成了历史的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