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其传承的时间跨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在中华文化的璀璨宝库之中,有这么一颗闪亮的星,那就是诗歌。早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就已经有形式韵律简单的诗歌出现。

如果要从历史角度追根溯源,中国的诗歌最早有文字记载是在周朝时期的风雅颂之中。从那个时候起,就有历史记载,中国的诗歌开始出现,并逐渐地发展兴盛起来。一直到唐朝的时候,中国诗歌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朝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这样的诗词大家,甚至诗歌也被冠以了唐诗的名号,足见这个朝代的诗歌文化有多么兴盛。初唐的诗歌具有“肉糜纤弱”和“豪迈奔放”的特点,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初唐时期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为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初唐的诗歌为什么能够这么兴盛呢?这和唐朝的强大繁荣、政治稳定以及统治者的开明是密不可分的。

唐朝是建立在隋朝的基础之上的。唐高祖李渊从自己的表兄弟隋炀帝杨广手里篡夺了隋朝的政权。虽然隋炀帝是个极其残暴的皇帝,在位期间干了很多激起民怨的事情,导致各地爆发农民起义葬送了隋朝的江山,但本质上隋朝的根基并没有受到大的损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唐高祖在继承隋朝江山的同时,也继承了相当好的统治基础。唐朝建立后,李渊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恢复因为战乱而受损的经济。唐高祖重视农桑,专门设置了水部司和读水监,对农田的灌溉水利工程进行监督。并且令人改进生产工具,为农业生产营造了良好的条件。曲辕犁和筒车这样划时代的农耕工具,就是出自唐朝工匠的手笔。

除了农业之外,统治者对畜牧业也十分重视。唐代之前的历代统治者,对畜牧业并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但唐高祖却认为畜牧业是除了农业之外最重要的生产产业,为此他设立了国营牧场,专门为畜牧业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朝的手工业非常繁荣。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纺织业,唐朝的纺织业不仅能生产出多种品种的丝织品,而且产量很大,质量也十分的好,给丝织品染色的技术更是一流。除了纺织业之外,制瓷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唐朝生产的青瓷和白瓷,通过丝绸之路和海外贸易,传到海外,对欧洲的人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三彩更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品。

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造就了初唐时繁荣的商业。当时扬州、洛阳和长安都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市,城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城市里商旅云集热闹非凡,夜晚时坊和市之间的界限也逐渐被打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造船技术的提升,唐朝的对外贸易也十分发达。来自唐朝的瓷器、丝织品等物品,通航海贸易传到欧洲,对欧洲文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来自欧洲的新奇事物也随着欧洲商人来到唐朝,更加刺激了中国的市场。

除了经济上繁荣之外,唐朝的政治也十分清明。唐高祖李渊之后的继任者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有名的有为之君。他在位期间,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严明吏治。李世民一朝的名臣魏征,原本是李世民死敌李建成的门客,多次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为了国家大局,李世民不计前嫌,亲自请魏征出仕。而魏征与李世民之间也造就了一段君臣之间的佳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宗在位期间,实行与民休息、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的政策,让人民安居乐业,国家不断强大,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正是唐高祖和唐太宗两位君主的努力,为唐朝营建了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才让初唐时期的诗歌有了兴盛发展的条件。

南朝诗风的影响和统治者的个人喜好,造就了前期“柔靡纤弱”的诗歌风格

那么初唐诗歌的风格,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就要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了。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正是这一时期诗歌的发展,为唐朝诗歌的兴盛奠定了基础。虽然南朝在只是偏安一隅,但是其诗歌文化却是极其灿烂的。

当时的诗人,大多数都喜欢唯美的文学诗歌,而排斥奉承统治阶级,粉饰太平的诗歌,排斥政治对诗歌文学的束缚,所以南朝的诗歌大多数以文人诗和山水诗为主。这样的诗歌风格一直传承了下来,为唐朝诗歌所继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唐时期的诗歌,在继承南朝诗歌风格的同时,也衍生出了独属于自己的风格,那就是“宫廷诗”。大体上来讲初唐时期的诗歌,根据风格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便是“宫廷诗”。

宫廷诗的内容,多以华丽的辞藻堆砌,诗风柔靡纤弱,其中以上官体为代表,用“绮错婉媚”一词来形容最为恰当。宫廷诗的出现,其实是迎合了歌颂统治阶级功德和达官贵人风花雪月的需要,因此才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阶段的诗歌就和宫廷诗的柔弱无力截然相反,显得大气磅礴且豪迈奔放,在内容上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和希望,受到大多数诗人的推崇,逐渐取代了宫廷诗成为初唐时期诗歌的主要风格。那么宫廷诗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初唐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政策正确,使得唐朝的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稳定。初唐时期的统治者都很重视文教。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在完善科举制度的时候,就把诗词作为考核项目加入了科举制度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自身的诗词造诣就很高,因此实行了一系列奖励诗歌创作的措施。统治者的重视,也让宫廷贵族圈,兴起了赏诗、写诗的潮流。初唐时候的达官贵人,都以能吟诗做对为傲。

武则天初唐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在位期间完善了科举制度,首次开创了殿试的制度,重视文教,鼓励人们读书认字并且尤为注重诗歌创作,这样的措施,不仅在宫廷兴起了诗歌热潮,在民间也是如此,极大促进了初唐诗歌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制度上的创举之外,武则天作为一位有着极高诗词造诣的皇帝,对初唐诗歌的文体风格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在位期间,大胆地革新了诗歌的韵律,促进了五言律和七言律诗的发展,让诗歌的形式更加新颖丰富。武则天所作的《如意娘》、《腊日宣诏幸上苑》、《享武家清庙乐章》都是初唐诗歌之中的精品。

为了能让诗歌有更大的发展,武则天为其设置了专门的文学机构,组织文士整理编辑诗歌典籍。并且她将诗歌和宗教相结合,在武则天时代所建造的佛像上,大多都刻着诗歌,用来装饰。

不过武则天作为一个统治者,在诗歌的风格上,还是偏向于奉承统治者、粉饰太平的风格。因此当时的宫廷诗人和达官显贵为了迎合武则天,所作的诗歌都带有浓郁的宫廷风格,这也是为什么宫廷诗会风靡一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柔靡纤弱”到“豪迈奔放”的转变

那么为何初唐时期的诗歌风格,会从“柔靡纤弱”转变到“豪迈奔放”呢?初唐时期的诗歌风格,一开始柔靡纤弱,是由于受到南朝诗歌影响,以及统治者个人喜好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的诗人们,开始反思这种迎合统治者的“靡靡之音”。

初唐后期的诗人们,虽然没有完全摆脱南朝诗风的影响,但是却做出了极大的改变。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等人率先转变了自己的诗歌风格,极力反对辞藻华丽的南朝诗风,转而推崇汉魏诗歌。

由于诗歌风格的转变,诗歌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之前的宫廷诗歌内容大多都是歌颂统治者功德,歌颂太平盛世。虽然辞藻华丽,但是内容却十分空洞。诗歌的风格转变之后,诗歌的内容的题材就突破了之前的界限,出现了山水诗、边塞诗和田园诗等新的诗歌体裁;这极大地丰富了唐朝诗歌的内涵。

这一类诗歌,大多气势磅礴、大开大合十分豪迈,例如流传至今的王勃神作“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些无不体现出了诗歌“豪迈奔放”的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柔靡纤弱”的宫廷诗和“豪迈奔放”的新诗歌相结合,一起构成了初唐时期的诗歌体系,这也让初唐的诗歌体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既能够作出歌颂盛世的华丽辞藻,也能够写出“豪迈奔放”的放荡不羁。

从历史上来看,初唐诗歌从“柔靡纤弱”到“豪迈奔放”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这位盛唐的诗歌奠定了诗歌的风格,若是没有这次的转变,恐怕即便是诗仙李白,也很难写出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千古名句

参考资料:

《武则天大传》

《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