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1061年,随着小皇帝李谅祚的长大以及没藏讹庞日渐难以控制的权利欲,皇权和外戚之间的矛盾已经没法调和。

对西夏而言,新的一波轮回开始了。

而一个女人的出现,突然让这个矛盾向一个不可控的方向急速奔去。

大家好,我是老张,在上一篇文章《西夏兴衰史——畸变》中, 我们讲了西夏皇帝李元昊嗜杀无度、自废武功,导致外戚没藏氏崛起的故事,没藏氏并不是外戚专政的终点,甚至算不上巅峰,今天,我们就聊聊,一个“宋奸”是如何在西夏崛起,并且成为西夏的执权柄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氏,汉族,凉州人,身份:没藏讹庞的儿媳,弟弟梁乙埋,职务不明。

在党项大族共享权力的体制内,汉人,在西夏是一个即卑微又渺小的存在,党项人即离不开他们的付出,又不能让他们进入核心权力圈。

想要改变自身地位,像党项大族一样大富大贵,就只能不择手段。

梁氏的小姑子,也就是没藏讹庞的女儿,当朝皇帝李谅祚的正牌皇后,于是,借着探望小姑子的机会,梁氏频频入宫,终于引起年轻皇帝的注意,于是,郎有情妾有意,表弟和表嫂之间的不伦关系发生了。

要知道,这种奸情一旦泄露,皇帝可能还是皇帝,而按照没藏讹庞之前的干脆利落,梁氏以及她那本就无足轻重的家族,恐怕都逃不掉灭族的命运。

再加上李谅祚和他舅舅没藏讹庞日渐尖锐的矛盾,处于下风但却潜力无穷的李谅祚,成为梁氏翻盘的最后机会。

日久,未必生情,但会生出更多的幺蛾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1061年四月,梁氏突然进入宫中,跟情夫李谅祚送来了一份重大消息:两人奸情已经被公公发现,公公和儿子已经决定除掉两人,另立新君!

14岁的李谅祚马上联络和没藏讹庞素来有矛盾的大将漫咩,两人布下杀手,借助在密室中相见的机会,将没藏讹庞和其子一举杀掉。没藏家族随即被灭族。九月,执掌大权的李谅祚赐死表妹兼皇后小没藏氏,正式封梁氏为皇后。

当然,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说的是没藏讹庞压根不知道两人偷情的事,也从没打算杀掉外甥另立新君,一切都是李谅祚和情人梁氏导演的戏码。

是不得已的绝处逢生还是某人为了上位借刀杀人,我们没法求证。

好嘛,不论如何,现在皇帝重新执掌大权,梁氏也靠着“爱情”这条线,带领梁氏家族完成了阶级跨越。

只是,14岁的李谅祚现在年轻力胜,正跃跃欲试准备大展宏图,哪能有梁氏插手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梁皇后稍事休息,现在开始我们的李谅祚小皇帝的表演。

亲政以后,李谅祚对内实行全盘汉化、对外实行一边倒的和宋方针。当然这一种一边倒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需求。

自大李元昊称帝以来,辽、夏关系就没怎么缓和过。庆历和议大体确定了西夏和大宋的关系,尽管辽国也从这次和议中趁机勒索,将澶渊之盟的岁币增加了一个档次,但辽国更希望看到一个不断跟大宋发生摩擦的西夏。

只是对西夏而言,大宋的经济制裁是西夏逃不掉的魔咒,相比较来说,反倒是称帝以后辽国的三次进攻(贺兰山之战)都以失败结尾。

既然两者不能兼得,李谅祚就只能选择大宋作为衣食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缺乏政治底蕴的西夏很难在各方矛盾中保持足够的定力,夹在大国中间的危机感,让这个西北小国总是在这种大致的外交政策下来回摇摆。

李谅祚四月份亲政,五月份就解决了没藏讹庞引发的屈野河领土争端,效率简直不要太高。

随后的几年,李谅祚年年向大宋派遣使臣团,又是讨要儒家经典,又是主动求亲想做大宋女婿。反倒是跟辽国已经维持了几十年边境和平的大宋有点瞧西夏不上了。

问题就出在外交使团上。

1064年正月,宋英宗继位,李谅祚派出以吴宗为首的外交代表团到东京朝贺,由于上一年两国在边境上再次发生纠纷,这次宋英宗本就没打算给对方好脸色,而吴宗这次也有点不正常,居然想佩戴饰物觐见宋英宗,这显然不符合大宋礼仪。

于是,引导吴宗的礼仪官就跟吴宗发生了礼仪上的纠纷,结果就没给西夏代表团饭吃。这事闹到后来,宋英宗很不满意,于是下诏给李谅祚,内容如下:

“今后所遣使人,更宜精择,不令妄举,以紊彝章。”

意思就是以后派人眼睛睁大点,像吴宗这种没规矩的就不要往这边送了。

再加上吴宗回来以后的添油加醋,这场原本可以大事化小的外交纠纷,就上升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李谅祚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大宋必须尊重西夏的国格,于是决定以武力维护自尊。

七月份,西夏主动进攻大宋,此后三年间,双方战事不断,搞笑的是,不论双方在战场上怎么攻伐,双方的使者往来却依旧不断,逢年过节啥的,西夏居然还坚持派使者来宋朝纳贡,而大宋也居然照常赏赐岁币。

经常是,一场战役打完了以后,大宋下诏责备,然后西夏上表谢罪,顺便送点土特产,然后大宋这边再赐个几百金银,然后等待西夏下一场主动进攻。

李谅祚的动机我表示理解,毕竟,能要一点是一点,西夏的军费还需要大宋支付。但对于西夏毫不遮掩的无耻动机,这位宋官家居然一律准奏。

不知道算不算得上人傻钱多。

公元1067年十二月,李谅祚在上一年大顺城之战中所受的箭伤复发,不治,谢幕离场,年仅二十一岁。

七岁的儿子李秉常即位,是为夏惠宗,梁皇后晋级为太后,开始摄政,弟弟梁乙埋以国相之位共执国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氏外戚可以登场了。

如果说李谅祚在国内搞的是全盘汉化,那么作为汉人出身的梁皇后上台以后,搞的就是反其道而行,全盘蕃化。

原因也不难理解,作为汉人,想要取得党项各部的支持,就要比党项人还要反汉。

恰如现在跑到美帝的某些公知们,会比美帝还要仇华。无他,只是为了迎合美帝的喜好,顺带着混口饭吃。

唐朝诗人司空图有一句“汉人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说的就是这类人。

反汉份子梁氏争取党项人的支持,废除她老公李谅祚实行的一切汉化措施,重新废除汉礼,恢复党项的蕃礼。

然后这一步用力过猛,毕竟党项人也分熟党项(汉化)和生党项,人家在夏州那嘎达住了几百年,就算是闭着眼睛,也多少都懂一些汉法的好处。

梁太后的改革让党项经济直接硬着陆,也引起了从汉礼中收益的部分党项大族的抵制,经济上的低迷和政治上的混乱让梁太后将目光投向了东边。

还是得跟大宋开战,打一架,矛盾转移了,内部也团结了。

于是,梁太后以大宋不恢复边境互市为由,撕毁李谅祚死前订立的宋夏合约,连续对大宋发动进攻。

然而,这一次,她的对手,是宋神宗。

大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已经在1069年启动,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多,宋神宗改变了对西夏的防御政策,转而打算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西北投机分子。

公元1076年,小皇帝李秉常即将亲政,但主要大权仍旧掌握在梁太后和国相梁乙埋手中。

必须要交代一下,李秉常这小伙子是一个儒家文化的崇拜者,他本身又比较谦虚,经常向俘虏的汉人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甚至,连他的亲信将军李清,也是一名汉人。

1080年,李秉常下令,在西夏废除蕃礼,重新实行汉礼。这一行为,让梁太后大为不满。

为了寻求支持,李秉常在李清的建议下,决定用土地换和平,寻求宋神宗的支持来扳倒母后。

随后爆发了西夏版本的“戊戌政变”,梁太后杀掉李清,囚禁李秉常。

此举迅速在西夏导致了皇党和后党的撕裂,支持李秉常的势力纷纷拥兵自卫,西夏统治阶层瞬间分裂。

这边宋神宗瞅准机会,派出五路大军攻入西夏境内,太后派出梁氏家族的梁乙埋、梁永能、梁格嵬、梁讫多埋等领兵抵御,然而尽皆战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太后采纳臣下建议,采用坚壁清野的战术,一边诱敌深入,一边偷袭对方粮道。

这一招在西夏历史上屡试不爽。

1082年,永乐城大战,宋军由于粮草被袭,物资大损,崩溃。

此役,“丧师覆将,涂炭百万,帝中夜得报,起环榻行,彻旦不寐”。

次日早朝,宋神宗难掩悲痛,对群臣痛哭流涕,自此,大宋改变对西夏的积极进攻策略,再次转向防御。

击败大宋以后,梁太后自知内部分裂难以弥合,于是只好放出儿子李秉常,以傀儡皇帝的身份稳定国内局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巩固梁氏外戚势力,梁太后选择弟弟梁乙埋的女儿为皇后,称小梁皇后,同年,生下皇子李乾顺。

公元1085年,执政18年的梁太后和国相梁乙埋先后病死,梁乙埋之子梁乙逋继任国相,继续把持国政。

次年,李秉常也忧愤而死,时年26岁。三岁的儿子李乾顺即位,小梁皇后晋级为小梁太后,跟自家哥哥梁乙逋继续把持朝政。

又一个轮回开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的权力划分中,以小梁太后摄政为首,皇族嵬名阿吴和仁多保忠以及国相梁乙逋分掌兵权,西夏也因此形成三大家族共同执政,然后同归一以皇权为依托的小梁太后之手。

这个分权,到底是防谁呢?

此后西夏对大宋展开了近乎疯狂的边境战争。

从公元1085年公元1099年,13年的时间内,夏对宋朝发动的大小战事达50余次,有的一年内达六七次以上。

不过其中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1092年之前的绝大部分战役,都是在国相,也就是小梁太后的哥哥梁乙逋的指挥下进行的,然后到了这年十月份,战场的指挥变成了小梁太后!

此后梁乙逋再也没能以总指挥的身份出现在战场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说明,西夏的政治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小梁太后和梁乙逋显然没有他们的父亲和姑姑那种和睦的关系。

随着兄妹俩的矛盾越来越深,梁乙逋决定发动政变,不曾想妹妹抢先一步吗,联合另外两大家族嵬名阿吴、仁多保忠,对梁乙逋发动突然袭击,然后将梁乙逋灭族。

文献中的“国人畏之,不敢言。既,又潜谋篡夺,刑赏自专,梁氏亦为所制”可能是小梁太后对自家亲哥哥下手的主要原因。

亲情,在权力面前一文不值。

历史就是这么神奇,有时候正史要比野史更加丧心病狂。

梁乙逋之死让西夏的政坛神奇的实现了和解,毕竟,小梁太后娘家人都死绝了,她梁太后日后一死,这大夏的的天,它还得姓李(嵬名氏)。

然而,梁乙逋的死,不仅让小梁太后性情大变,导致这位日渐多疑和猜忌,也让她的威信大打折扣。

没办法,还得打仗!

打仗,可以转移矛盾,还能提高个人在群体中的威望!

公元1096年,小梁太后发全国之兵,号称五十万,攻入大宋鄜延路,攻陷金明寨。俘虏大宋军民十几万,献浮给辽国。

公元1097年,大宋继续用堡垒战术封锁西夏,在好水川一带筑平夏城,并沿途构建坞堡,这一点跟后来老蒋围困红军根据地很相似。

也很管用!

公元1098年十月,小梁太后领兵四十万,连营百里,专门为摧毁平夏城而来。但这次宋军进退有度,沿途的据点又为后勤补给提供了保护,这一次,小梁太后折了。

她既不能压服内部的不满,也不能通过战争的胜利来挽救个人支持率,那么现在,只能向宗主辽国求援。

这种感受,很多年以后的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就很熟。

十一月,小梁太后向辽国求援。

那么辽国,又是啥态度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来有点讽刺,西夏立国以来,跟大宋战争密度最高的阶段,正是这两位汉人太后摄政期间。大小梁太后前后共计摄政31年,西夏跟大宋的关系乱了31年。

于是,西夏就跟辽国好了31年。

作为辽国的藩属国,对大宋的战事基本都依托于辽国,甚至经常是打着辽国的名义,所以会出现上边讲的,打完大宋居然要向辽国献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挟辽制宋的战略,辽国并不是很满意,毕竟,人家也需要从大宋领钱,我需要你帮我牵制大宋,但你不能一刻不停的跟我金主干架!

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小梁太后这人太跋扈了,此前她多次向辽国求救,辽道宗都置之不理,她居然在上表中出言不逊。

这就让辽道宗很生气!一个难以控制的代理人,已经不适合继续做西夏的领导人。

1099年,小皇帝李乾顺已经年满16,但小梁太后依然不允许他亲政,辽道宗彻底没了耐性,于是对西夏来了一波斩首行动。

《西夏书事·卷三十一》:乾顺年已成立,梁氏专恣,不许主国事。辽主素恶之,故请援辄不应,及表辞怨慢,遣人至国,鸩杀梁氏,命乾顺视国政。

没错,辽道宗直接派使者将小梁太后给毒死了。

这件事小皇帝有没有参与,我们不知道,其过程是公开进行,还是私下下毒,我们也不知道,但有一点是确定的:

自此以后,随着李乾顺的亲政,把持西夏半个世纪的母党政治,彻底结束了。

耐人寻味的是,西夏的两个母党集团,具有一个很强烈的差别,如果说没藏氏后党还能正常代表西夏皇族的利益的话,那么梁氏母党则完全是为巩固自己的权力而执政。

属于西夏的中兴时代,也即将来临。

汉人出身的大小梁太后原本可以带领西夏进入一个开明而持续性的汉化改革,给宋、夏双方都带来一个类比于辽、宋的和谐局面,然而两人为了讨好党项人,反而比党项人还要反动,也因此通过恢复“蕃礼”来收买人心。在求而不得的局面下,又反复通过树立外部敌人来安定内部,跟大宋连年交战,把两国带入战争的泥潭中。

对比而言,反而是根正苗红的两位皇帝李谅祚和李秉常却都是“汉礼”的推崇者,岂非讽刺耶?

话说,如果两人是党项人,是否这一切就可以避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