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点观察:

国展公示方式等问题亟待进行制度化改革

□作者:冯华(二马头陀)

(作者简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协理事、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河南省直书协副主席)

近期,十三届国展山西展区一件草书大字对联因漏字引起网友关注和热议,同时网友反映还有其他作品存在争议问题。笔者一直在观察这些情况,昨天晚上看到了草书大字对联作者的回应,作者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在朋友圈发的这段话我认为是有水平的。

及时回应——“正在德化写瓷器,闻听此件作品有落字”;

承认问题——“楹联落字是大错”;

表明态度——“展出了就应该接受检阅”“对于发现问题的书友,诚表谢意”;

说明情况——“自己写的字我很少再看”“落笔随意无罪,但文本不严当批”;

表达歉意——“出现在国展这样的大赛,给评审展出带来的影响我深表歉意”。

对于近期网友反映的这些问题,有关方面会怎么办?

我相信,就和前一段对争议作品进行处理一样,官方不会置之不理,也会给予回应和处理。中国书协本来就是展览的执纪方,对问题调查、处理是其本职工作,公示虽有时间,举报长期有效,不管任何时候,你反映、我处理,这是此类事件的基本逻辑。至于反映的问题有些能够较快认定、有些需要时间核实讨论定性,那是回应处理的时间早晚问题,但我相信官方的调查大概率已经是在路上了。

本文是昨天晚上写好的。就在本文发稿前,笔者看到中国书协网站已经就该问题发布了相关通报,公布处理决定,并表示注意到网络反映的其他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称为书坛“奥林匹克”的十三届国展,三大展区开幕以来,相关讨论非常热烈,这是网络时代才有的特殊景观。以往人们对国展也关注,只是没有现在这么便捷的交流、讨论平台。本届国展陆续有作品被爆料、吐槽而引发争议,其实也不光是本届国展作品有争议,以往国展中也都有类似问题爆出,焦点、热点、争议点一直都有,从当时官方公布的处理决定也可见一斑。只不过,这一次因为处在网络时代,自媒体十分发达,微信群、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十分活跃,所以被网络放大了。

网络放大了也好,正好可以把问题摊在桌面上,当面锣,对面鼓,大家好好研究一下。

——网友和评论者可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曝光或批评,同时通过讨论对争议焦点形成共识;

——官方可以借助网友的力量发现问题作品,进行矫正处理,同时把一些模糊问题厘清,借此推动今后工作;

——投稿作者和广大书友们也可以从中得到警示,让今后的投稿行为更加规范。

最终,这会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对网络争论中蕴含的正面价值,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笔者认为,当前的一些问题,本质上是国展原有工作机制不能与网络时代相匹配、相适应造成的。我们除了讨论作品,还应当从制度化层面,对现有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相关问题亟待进行制度化改革

一是国展公示方式应当尽快改革。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首先承认一个基本事实:国展评审中,评委当然负有重要责任,但评委又不是万能的,并不能包打天下,并不能保证发现作品中存在的所有的或显或隐的问题。要求评委在短时间内发现所有问题也是不现实、不客观的。

无论如何,国展原来只公示名单的做法,已经与网络时代广大网民的要求不相匹配,且很容易给官方工作造成被动,导致国展在开幕以后还不得不对名单进行修正。与其等待问题作品被网民曝光后被动处理,何如直接主动出击,把问题消灭在事前?

这里提供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种思路是维持现有公示期不变,但是既公示名单,也公示作品照片,把所有作品尽早直接晾晒在网上。真作品不怕晒,作弊作品“见光死”,有毛病全网监督,出问题全网知名,更能让违规者有所敬畏,中国书协的工作其实也会变得更加集中、简单、高效。等到网友反映的问题处理得差不多了,展览再开幕展出。

另一种思路是把公示期拉长,开幕和展出的时间也列入公示期之内,所有展出作品均视为公示作品,开幕后网友根据展出作品尽可以举报、反映问题,有关方面受理查处,等到展览结束、所有举报调查处理完成后,再发布正式名单。

无论采取上述哪种方式,现有的公示方式都有必要改一改。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制度,才能避免陷入被动,才能走出“网络反复爆料、官方反复查处”的怪圈。

中国书协本来就是展览的执纪方,但是也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发现作品中的所有问题。展览中的作品不管有什么问题,交给网络,交给大众,早发现,早处理,更主动。

二是评委的遴选标准与组成方式应当改革。

“评委不办班,办班不评委”。凡是做评委的,不能办培训班,尤其是商业性培训班。想办班,就专心办班挣钱,按商业逻辑行事,但是不方便再来当评委了。商业的归商业,评审的归评审,车走车路,马走马路。此举旨在杜绝裙带关系,遏制跟风现象。

当然,我这个建议可能有点简单粗暴,也未见得完全合情合理。现有评审制度中有回避制度,也就是说,评委如果发现哪个人是自己的学生、亲属可以声明提出回避,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可操作性。但是,如果评委本人不提出回避,中国书协也不知道,那这样问题就稀里糊涂过去了。因此,我只是抛个砖头,希望大家提出更合理、更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评委组成可以继续改善,作品审读可向网络开放。现有评委多是从中国书协各书体专业委员会中抽取,抽取方式程序上是正当的,但是结果未必理想。一般的专业委员会委员,可能自己埋头于个人创作,不见得完全适合做评委。有些人被抽中评委,大家几乎都没听过说名字,确实难以服众。即使是依照规范程序抽签抽出来的,程序合规效果未必合理,未必就能把评委作用充分发挥好。评委中真正具备全国视野、时代眼光、历史思考的人还不够多。评委、监委组成人员不能仅仅是书协官员和国展获奖者,还应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吸收部分具有较高修养的书法学者、评论家、文化专家等等其他人士参加,以跳出狭义书法圈的视角,撬动时风的改变,从旁观者角度对问题有深入的思考改进。对于已经退休、不在位置、但是具有较高水平、业界公认的评委,可以继续返聘,请他们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作品中存在的文字问题,也不能寄希望由审读专家在短时间内完全发现,而可以随着作品的网络公示,一并对大众开放,既然网友们这么热情,那就一块帮忙来看看好了,这样做只会促使作者创作态度更加认真,其他投稿作者也会从中汲取教训,官方也省去压力,一举多得。

三是“入一次届展就能解决会员”门槛太低,容易刺激“闯关”行为,应当考虑加以改变。

现在入一次全国届展就能入会,这个门槛太低,导致了不少人如飞蛾扑火一般,千方百计投机取巧,妄图一次“闯关”成功。同时,一次入展因为有一定的偶然性,也给一些日常书写水平不高、几十遍上百遍打磨同一作品的投稿者提供了“闯关”机会。

一个人是否达到水平、是否能够让人信服,入一次展的说服力可能还不够。

建议修订入会规则,无论任何展览,一个作者必须入展三次以上才能入展。或者向其他协会借鉴,实行积分制,一个展览一般3分左右,积满9分才能申报会员,届展如果重要,可以提高其分值,比如届展5分,专项展3分,其他展览2分等等,这些都是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四是治乱用重典,对作弊者应当进行公开曝光,并实施禁赛等处罚。

对已查实存在作弊行为的作者,除公开曝光名单、发布处理决定外,还应考虑进行禁赛多少年、暂停会籍多少年直至取消会籍的处分,并向社会公布。

此前中国书协一直采取比较温和的处理方式,也就是先发布公示名单、再公布入展名单的方式,具体处理了那些人,由读者自行对比查看。从有关部门角度看,这样做可能是为了降低对被处理对象的伤害程度,避免引发网暴或其他不必要影响;但从公众反应看,多数认为这种方式过于迂回、低效,警示效能不够。从本届国展爆出的乱象看,这种做法的确过于仁慈,必须改变思路,重拳出击。

因此建议今后官方还是明确公布处理结果,让人知敬畏、受震慑。对于投稿中存在争议的“模糊地带”,也可以作品为例明确说明哪些边缘做法是违规行为,对其他企图铤而走险者也是一种警示。

当然,还要区分性质。有些问题是作弊,有些问题是违规,有些则是其他不同性质的问题,也需要在通报中说清楚。比如刚刚取消入展资格的这件草书大字对联,是文本漏字问题。对此,中国书协在最新的通报中已经说清楚了,也避免了对作者的误解,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中出现的问题,有些属于硬伤,有些则属于虽有瑕疵、但在规则之内可以包容的问题,有些属于现有展览规则未能完全覆盖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区分不同的情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理性客观地来对待和处理,这一点,相信大家也是充分理解、并有智慧加以区分的。

五是建立网络热点追踪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对引起网络关注的争议作品,有关部门此前已经处理了一批,其实就是表明了回应社会关切的态度。但此前的处理方式是先调查一段时间、再公布结果,在调查完成之前不对社会发布。虽然这符合官方机构严谨办事的常规逻辑,但和舆论要求相比,显得滞后,从沟通时效上看,仍有改进空间。

今次,中国书协对这件草书大字对联作品的处理速度,我相信应该是超出了一些书友的预期,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最新的改进,是官方和广大网民良性互动的结果。

网络时代,有关部门早已在全网的“聚光灯”下开展工作,在网友的“全民围观”下行使权力。在公示之后,根据社会大众反映的问题线索,对相关争议作品启动调查,进行处理,本来就是公示制度和“举报长期有效”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官方必须履行的工作。至于国展来稿中始终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违规现象,包括代笔、抄袭等现象屡禁不止,正说明了书法界行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同时国展进行制度化改革亦须提上议事日程。

谣言止于公开,作弊死于阳光。

全民围观、众声喧哗是时代的特点,这为国展等工作带来了有别于往届的压力,同时也为解决书法行业问题提供了时间窗口和沟通平台。只要让网络时代的阳光照进国展工作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各项制度积极进行配套改革,形成合力,与时俱进,不断升级,一些历史积累的行业问题一定可以得到深度清理,而国展亦将借此更上层楼,重拾网民的信任,其权威性也将得到进一步彰显。

(作者附记:昨天深夜,王渐鸣兄、郝宇晓兄等朋友还与笔者讨论了相关问题,对此文亦有重要贡献,特此说明并致谢意。当然,文责自负,文中有表述不当之处,由本人负责。)

本文作者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冯华(二马头陀)

《书法秘笈》主编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河南书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河南省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主任编辑

人生以书法为津梁,以传媒为稻粱,以写作为涵泳,匪敢渡人实求渡己,苦中作乐而已。好读书,不求甚解。好临帖,不求甚似。偶作小文自娱,笑骂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