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和孙权,都解决了生死存亡的问题,压力骤减。

但对于35岁的周瑜来说,此时仍然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有人要说了,孙策不是封周瑜为江夏太守么?赤壁之战结束之后,周瑜怎么不把江夏要到手呢?

因为此时的江夏,是被曹、刘、孙瓜分的状态。

曹操占了江夏北部,任命文聘为江夏太守。

刘备、刘琦占了江夏南部。在赤壁之战前,刘琦和他手下的一万人马就驻扎在此。赤壁之战后,刘备表刘琦为江夏刺史,攻略荆州倒也名正言顺。

孙权呢?之前浑水摸鱼,在江夏东部占了一个县。

周瑜要想上任江夏太守,除非把治所放在这个小小县城当中。

说是太守,实际上是个县令。

周瑜会甘心吗?肯定是不甘心的。

孙家兄弟做事情不地道,创业的时候周瑜出钱出粮出兵出力。到头来不给周瑜一块地盘,只当他是军头,让他带几个厮杀汉。

周瑜出身二世三公的世家大族,在庐江郡可是数一数二的名门!你孙家兄弟当他是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吗?

投资不能变现?股东不让分红?

那就只能单干,自己打下一块地盘来。

理想状态下,周瑜要想拿下一块地盘,那非荆州莫属。

他可以效仿孙策的做法,先依附孙家,利用孙家的军队打下荆州后,再决定双方的关系。

但很不幸,周瑜碰到了坑爹货刘备!

在智商、情商、用兵、谋略各方面都全面碾压周瑜的刘备!

《三国演义》当中,有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情节,但那只是小说家虚构。而在现实当中,则是刘备三坑周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咱们先说第一次。

赤壁曹操战败,周瑜和程普跟着刘备一路反推,杀往南郡,来到了江陵城下。

三人在赤壁之战前的兵力配置和人物关系如下:

周瑜和程普分别担任左右部督,各带领一万人。由于两人关系不好,所以军事行动出了不少的问题。按吕蒙的说法是:“遂共不睦,几败国事。”

关系不好,到了败坏国事的地步。

刘备手上是两万军队,其中他自己只有一万人,还有一万人是刘琦的军队。但都由他指挥。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和程普也是协同刘备作战。

(对刘备和周瑜赤壁之战贡献有疑问的朋友,可以点击本人头像,参考鄙人的另一文章:赤壁首功数刘备,周瑜躺赢得盛名)

按道理来说,刘备既然指挥了赤壁之战,再指挥进攻江陵的战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人人都知道攻城战损失大,不好打,刘备在这里玩了一个骚操作:他要跑!

史书上记载,刘备是这么对周瑜说的:“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人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

意思是:曹仁镇守在江陵城,城墙高、粮草多,咱们要是把城围起来强攻,损失太大,他家粮草充足也不怕我们围。干脆这样,我派张飞带一千人跟着你,你给我二千人,我带人马从夏水抄了曹仁的后路。曹仁要听说后路被断,肯定要跑路,那时候江陵城不用打就落入咱们手里啦!

周瑜一听,妙计阿!照办!于是“瑜以二千人益之”。按刘备说的,给了他二千人。

刘备拿到两千人马后,避实击虚,闪到曹仁的后路去了。

他应该没有亲赴险地,而是派关羽去执行了断后路、绝北道的任务。

那攻城的苦差事呢?当然是留给了周瑜和程普两个冤大头!

江陵城是南郡的治所,城高池厚,兵精粮足,曹仁又是智勇双全的名将,哪有那么好打的?

何况你现在手里只有九千人,程普那一万人还不配合你。

刘备断曹仁后路,断的怎么样呢?

史书记载不明确,关羽与曹魏的将领李通、徐晃、满宠交战,应该是各有胜负。因为曹仁不但没按刘备说的马上跑,还主动出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国志》记载: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兵骑别攻围宁。

周瑜和程普在江陵城下无计可施,吴将甘宁自告奋勇,出了个主意:咱们在江陵城下,攻城攻不进,围城没啥用。干脆我带本部人马绕过江陵,去偷袭夷陵。夷陵是座小城,好攻打,人估计也不多。

周瑜一听,妙计啊,照办!

夷陵城中的确没什么守兵,但甘宁拿下了夷陵后,曹仁很快就反应了过来。他派了五六千人围攻甘宁。设了高楼,日夜不停往夷陵城里射箭。

甘宁手头只有一千人,实力实在悬殊,形势危急,只能向周瑜求救。

但周瑜面前还有江凌城和曹仁的大军哪!去救的话,曹仁出来追击怎么办?营内意见很不统一,有说要救的,有说不救的。

这时候吕蒙献计了:这事简单啊, 我们兵分两路,一路在这里和曹仁对垒;一路去救甘宁,这不就行了?

周瑜一听:妙计啊,照办!一场大战,成功救回了甘宁!

周瑜在《三国演义》中是智将的形象,但在真实的史实当中,他从来没出过什么好计谋。基本上人家怎么说,他就怎么做。

说好听点是个老实人,说不好听一点,像个铁憨憨。

之后的江陵战场变成了绞肉机。周瑜程普和曹仁反复厮杀,打了一年多的时间。

周瑜还亲自骑马冲阵,被曹军一箭射中右肋,差点死掉。

好在曹仁看到手下士兵死伤太多,估计粮食也快吃完了,这才主动退去。周瑜终于拿下了江陵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意,是拿下了南郡南部的江陵城,北部还在曹操手里。

但江陵是南郡的治所。拿下了江陵,也可以说是拿下了南郡。

因此他被孙权表为南郡太守,至于这个职位是事先说好的,还是周瑜主动争取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这一年周瑜三十六岁,有了人生的第一块地盘,应该是很开心的。

但没开心多久,刘备第二次坑了周瑜。

刘备去找孙权见面,谈成一笔交易:孙权把江陵借给刘备,刘备在江陵保持军事威慑,帮孙权抵挡曹军威胁。

这个安排合理吗?从孙权的角度看,很合理。

因为从孙权的地盘去江陵,如果不想经过曹操的地盘,那要么经过江夏郡,要么经过长沙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前文提到过,江夏郡北部属曹操,南部属刘备,长沙郡这时候也不在孙权手里。江陵对于孙家来说,其实是一块飞地。

何况江陵北面就是曹军,属于大前线。现在时机不成熟,放弃也就放弃了。

但周瑜可不愿意放弃。

当初和曹仁打生打死,苦战一年多的,是周瑜!挨了一箭不说,人还差点挂了。

刘备借口断曹仁后路,躲开了攻城的苦差事,出力本来就少,最后还白捡个江陵城?

《江表传》记载江陵之战结束后: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

曹操收降的荆州人马,很多都投靠刘备了。

刘备得地、得人。周瑜到手没两天的江陵城飞了,白辛苦一场。

吃了这么大个亏,周瑜服气吗?当然不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瑜回去就给孙策打小报告:刘备是个枭雄, 又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熊虎之将。肯定不会甘于人下的。我们趁着他这次过来,把他送到吴郡去,给他安排上好的宫殿、美女、古董玩物,把他给迷住。然后派一个像我周瑜这样的人(就是我),找机会把关张的军队吃掉,大事就成了。你现在送土地给刘备,那不坏事了吗?

周瑜打这个报告,可以说是别有用心、不怀好意。

要孙权当恶人囚禁刘备,他周瑜借机捡漏,带兵突袭,吃掉刘备的人马和地盘。

孙权这么做坏名声不说,关羽、张飞也绝不可能束手待擒。到时候刘孙两家反目开战,曹操借机再杀过来怎么办?

傻子都能看出来这事谁吃亏、谁得利。何况是孙权这样的聪明人。

孙权拒绝了这个提议。因为刘备也不是吃素的,他先跟孙权说了周瑜的坏话。

《江表传》记载,刘备见孙权时,两人有一次秘谈,刘备对孙权感叹道:“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意思是:周瑜文武双全,是万里挑一的英雄人物,这个人胸怀宽广,恐怕不会长久当你的臣子。

史书没有记载孙权的回答,但从孙权先封周瑜为南郡太守,然后又把南郡借给刘备的行为来看,孙权也在防着周瑜。

周瑜没有摸准孙权的心思,刘备摸准了。

都是一方诸候,当主公的人物,孙权当然会防着刘备,但会更防着周瑜。

刘备再怎么说都是外人,其它公司的董事长,周瑜可是自己人,还是孙家政权的原始股东。

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刘备在外面好对付,周瑜在内部玩花样,可就不好对付了。

可周瑜吃了二回闷亏,他会甘心吗?当然不会!

他还要吃第三回亏!

周瑜图谋荆州之地失败后,并没有放弃。他向孙权提出,让自己和孙瑜搭档,率军去攻取益州。等取了益州之后,再拿下荆州、交州,与西北的马超联合,从此天下两分,和曹操分庭抗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瑜是孙权的堂兄,周瑜点名要他,就是知道孙权必须会安排人制衡,安排个威望能力都不如自己的孙瑜,比安排个跟自己不对付的程普要强。

这里先介绍了一下“天下两分”之计,和“三分天下”之计不同,“天下两分”之计不是一个人的意见,而是东吴群臣的集体智慧结晶,是一步步发展出来的。

前后提出过“天下两分”建议的,有张纮、鲁肃、周瑜、甘宁、吕蒙等等等等...

最早提出来的应该是张纮,当时孙策还没有拿下江东之地呢!

孙策在进军江东之前,去拜访了名士张纮。询问道:今天下大乱,汉室衰微,应该怎么办?

张纮的回答是:先到丹阳“收兵吴会”,然后跨有荆州、扬州,凭借长江自保,打出匡扶汉室的旗号。

其后鲁肃劝孙权以扬州为基础,向西攻取荆州,然后划江自立。

甘宁在这个基础上,又劝孙权在攻取荆州后,继续向西攻取楚关,做好进攻的益州准备。

到了赤壁之战、南郡之战结束,周瑜没了江陵城,就提出由自己和孙瑜带兵进攻益州。

那以当时的形式,从东吴进攻益州,是个好方案吗?

答案是:扯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瑜提出要进攻益州的时候,刘备已经占了荆南四郡,还有半个南郡,半个江夏在手里。

孙权军要攻打益州,中间还隔了个刘备的荆州。先不说跨境作战胜负如何,光是路途遥远,地形不熟,补给困难,就是个大问题。

孙权虽然年轻,没什么战争经验,但他是个会听取意见的,先给刘备写了封信,邀请刘备一起进攻益州。并询问刘备的看法。

刘备的回答很长,其中有两句很关键:暴师於蜀、汉,转运於万里,欲使战克攻取,举不失利,此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事也。......今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於操,使敌承其隙,非长计也。”

意思是:我们派兵到蜀地这么远,很容易就曝光行动路线。补给线长达万里之遥,想要攻必胜、战必克而不失败,这是何等困难的事啊?就算是吴起再世,孙武复生,也不敢说能必胜。.......何况我们无缘无故的和刘璋作战,就给了曹操机会,曹操如果趁我们主力在益州的时候,派大军南攻,该怎么办呢?这个做法有欠考量。

刘备的说法对不对呢?我们看实例就知道。

蜀汉灭亡的时候,东吴已经全据了荆州,想要借机偷袭巴东郡。巴东郡的守将罗宪手下只有两千人,却在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先后击败了盛曼、谢询、步协的军队,又扛住了陆抗的三万大军,时间长达六个月之久。

这一方面是因为守将罗宪很优秀,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地势险要,攻城艰难。

刘备入川,也是在张松法正做内应,刘璋又主动迎入的情况下,里外夹击,才获全功。

所以说周瑜提这种看似行险的建议,是别有用心!

对于周瑜的用心,一般有两个说法。

一个说法是,周瑜的目的不是攻打益州,而是假途灭虢。假装和刘备借道打刘璋,到了刘备的地方后,会发动突袭,进攻刘备的军队。

不管是胜是负,都挑起了刘备和孙权的战争,孙权将被动的站在周瑜身后支持。而夺取下来的领土,周瑜就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仍然是效孙策占江东的故智。

另一个说法是,周瑜的确是想去攻打益州,他取得益州之后,与孙权之间还隔了个刘备。从此天各一方,可以自立。并且地方是他打下来的,孙权也没有发言权。最多孙权那边的股份,他不要了就是。

而制衡自己的孙瑜呢?像文官多过于像武将,和周瑜关系也良好。听话也就罢了,要不听话,等事成之后一刀杀了也不是什么难事。

不管怎么说,周瑜貌似说服了孙权。孙权派孙瑜进兵夏口,做出要西征的姿态。

刘备是怎么应对的呢?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几方人马,不让孙瑜通过,还堵住了孙瑜进军的路线。并且给孙权写信说:“你要攻打益州的话,我就披发入山,我宁可隐居起来不见人,也不失信于天下!”

潜台词是:今后别叫我妹夫了,叫我某某山某某洞刘真人!

孙权看刘备态度坚决,就让孙瑜退兵回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书上的这个情节,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孙瑜进兵,刘备拒入,然后孙瑜退兵,很像是刘备与孙权演的双簧,又联手摆了周瑜一道。

周瑜的提议,是以他周瑜为主,孙瑜当个副将,两人一起进兵。

而孙权这一次不派别人,只派了孙瑜。

孙瑜用兵打战的本领很强吗?不见得。

按史书的说法, 孙瑜的特点是持重,孙权要进兵与曹操作战时,孙瑜“劝守”。又设立学官,喜欢读书,虽在军旅,却好乐坟典。

坟典是指的三坟五典,泛指古代的各种典籍古书。

孙瑜虽然当过周瑜的副将,一起征讨过地方流寇,但没有善战的记录。

孙权就算不派周瑜,派程普不行么?派其它的武将不行么?为什么非要派孙瑜这么个无名之辈呢?

因为其它的武将,没有孙瑜的“持重”。

我们想想看:周瑜拼死得到的江陵,还没捂热就借给了刘备。

所以周瑜提出要征讨益州的时候,孙权是不好意思反对的。

哪怕孙权知道周瑜想自己创业单干。

但真让周瑜出去搞事,又不符合自己的利益。

所以派孙瑜去亮个相,安抚一下各方的情绪:你看,我不是没派人,是刘备这个家伙不通情理,不让我的军队通过!

周瑜可就急了,他亲自去见孙权谈出兵的事,孙权这一回终于答应放他走。

周瑜回去准备行装,结果还没准备好,就病死了。

有人说,他的死,和孙权有关.....

回顾周瑜生平,他出身二世三公,名门望族,但欠缺战略眼光,没有早早自立。

他是勇将,敢于直面敌锋,但用兵非其所长,算不上智谋之士;

他志向远大,但智慧不足,被刘备、孙策孙权兄弟玩弄于股掌之间,最后英年早逝。

惜哉公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