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新华社

林距离 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

根据法新社的报道,在4月7日这一天,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已经持续了整整六个月,而以色列决定将其地面部队从加沙地带的南部撤离。

这一行动立即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色列的撤军究竟是战术性的调整,还是战略性的转变?这个问题的答案,对巴以冲突的未来走向至关重要。

以色列官方声称,此次撤军是为了恢复军力,并为未来的行动做准备。然而,这种说法是否站得住脚?在战争中,面子和里子往往同等重要。以色列高调宣布要消灭哈马斯,如今却灰溜溜撤军,这不免让人怀疑,这是否只是为了保全面子的说辞。

网络上有关以色列撤军原因的分析层出不穷。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因为以色列不久前轰炸了伊朗驻叙利亚的大使馆,并导致多名伊朗军事人员死亡。以色列出于对伊朗报复的担忧而撤军。

也许有这样一种因素,但肯定不是主要原因,难道以色列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轰炸一个独立国家的大使馆,就没想到过后果吗?况且伊朗可不是随便就能拿捏的软柿子。

所以,这里面的因素很多。比如我之前的文章说的:以色列国内的街头抗议示威,要求以色列政府加快推进停火谈判;二是以色列经济压力顶不住了,战争每天需花费2.2亿美元;三是前线伤亡惨重;四是国际的舆论对以方非常不利。

撤军的原因有很多,我个人认为撤军很大的原因是——安理会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具体说这个原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联合国安理会的影响力。安理会是联合国最具实权的机构之一,其决议具有强大的约束力。

安理会有15个理事国,每个理事国都拥有一票投票权。这其中包括5个常任理事国——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以及10个非常任理事国。常任理事国的地位是永久的,并且拥有一票否决权,而非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则是轮换的,并且没有否决权。正是因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前些年德国、日本和印度削尖脑袋想进常任理事国,当然最后都没有进。

说回正题,在3月25日,安理会通过了自巴以冲突爆发以来首个明确要求在加沙地带实现停火的决议草案,该决议以14票赞成、1票弃权(美国)、0票反对的结果获得通过。

我们知道,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老美也不得不在安理会关于加沙停火的决议上选择弃权。这一决议的通过,无疑对以色列构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

根据加沙地带卫生机构的数据,以色列对加沙地区的连续攻击导致逾3.3万名巴勒斯坦人丧生,另有超过7.4万人受伤。此外,加沙地区超过80%的建筑物遭受了彻底的毁坏或部分损毁,不再适宜居住,使得当地230万居民中有逾190万人不得不逃离自己的家园。

老美其实很想庇护以色列,在巨大的国际社会压力之下,美国不得不在联合国安理会对以色列的议题上选择弃权,尽管其内心实际上倾向于投出否决票。然而,投了弃权之后,美国还不甘心,试图以一种无理的方式宣称安理会的决议没有约束力。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直接表明:我要强调,安理会决议,包括第2728号决议,都是具有约束力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不容挑战。

在安理会强大的影响力之下,以色列撤军实际上是在联合国安理会明确要求加沙立即停火的决议背景下发生的。这一决议的威力不容小觑,它不仅在舆论层面形成压力,还能在政治、经济层面施加制裁。

以色列作为中东一个小国,对外界的依赖较大,一旦面临国际社会的广泛制裁,其经济和政治压力将难以承受。但以色列这并不意味着巴以战争就此结束。

巴勒斯坦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其四周被阿拉伯国家环绕,安全需求促使以色列不断扩大领土。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以色列有吞并加沙地区的战略需求。这次撤军,可能只是以色列在国际压力下的暂时性战略调整。

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巴以冲突的走向。我悲观地认为,巴以之间和平的希望只能在美国的霸权地位衰弱后才能出现,而这个过程可能相当漫长。虽然这个世界上有中俄这样的国家在维护正义,但英国和法国并不愿意与美国决裂。以色列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一个被美国宠溺的孩子,行为任性。

所以,战争还远未结束,以色列的撤军更像是一次战术性的撤退,而非战略性的结束战争。在未来,以色列很可能会继续寻求机会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