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成长过程中,总是问题不断,从小的细节,到大的是非。

简单粗暴的体罚伤害亲子关系,温柔的坚持容易憋出内伤。

而且即使父母说得对,也告诉了孩子应该怎么做,纠错的效果还是会打折扣。

因为父母说得对,跟孩子做得到,并不能简单地画等号。

频繁地给孩子讲道理纠错,还可能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作为父母,如何有效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助其成长?

优势累积教育法是沈奕斐博士在多年的中国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哈佛大学的多元智能概念和犹太家庭教育理念,提出的一套系统、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

该方法运用社会学中的优势累积概念,针对中国家庭教育夹在传统权威式教育和西方快乐教育之间的困境。

在教育学的基础上,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方法,通过改变家长的认知从而改变家长的情绪和行为,让父母真正放松下来,享受愉快的亲子关系,重建家庭的和谐。

同时促进孩子的个性化成长,找到自我激励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是“纠错型家长”吗?

“纠错式教育”,尽量不打骂孩子,做到温和而坚定的育儿理念。

尽可能耐心的讲道理,对生活和学习上的一些小缺点小问题不断提醒、纠错甚至催促,变成我和孩子交流的常态。

日积月累中,我也感觉到这种方式收效甚微,孩子对这些话充耳不闻,有时彷佛是两个阵营的人,为了某件小事势不两立……

作者指出,高频纠错就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太高,高到超出了孩子的需要,既严重干涉了孩子的自我发展,也令作为照顾者的父母压力很大。

纠错的实质是父母希望孩子能成为自己心中的”好孩子“,执着于控制孩子的成长节奏和方向,忘了去观察、了解孩子,更不允许孩子试错。

这一切的根源其实是父母的恐惧和焦虑,父母以为,因为孩子总犯错,所以才需要纠正,然而实际却是因为父母对孩子否定得太多、管得太多,才导致孩子失去自驱力。

书中提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没有那么多关注的年代,孩子们也都成长得很好。

当同样条件下,如果家长很懂教育方法也用心教育,孩子会比较顺利的成长;

如果家长不懂教育也不怎么管孩子,这样长大的孩子也不会太差;

如果家长不怎么懂教育却又特别关注孩子,这样的孩子就会成长得比较艰难。

所以,我自以为民主又开明的讲道理+纠错式教育方法,在孩子看来,基本等同于唐僧式的唠唠叨叨,这种唠叨的背后,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不认可,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又怎么能听得进去呢。

最亲近的人都整日对他百般挑剔,他又怎么能认可自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纠错教育对归属感的破坏非常大

纠错教育对归属感的破坏,对孩子的损伤非常大。

归属感是指知道我是谁、我能做什么,首先是建立在我对自己的自信,在我知道自己是谁、我知道我能做一些什么事情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归属感。

当我们时时刻刻纠错,每时每刻说孩子什么做得不对,实际上就是在告诉他:你什么都不是,你什么都做得不好,你对这世界没什么贡献,你就是个废物。

当他认定这一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他要重新建自己,告诉自己“我不是那么没有用,我要建立自己有用的价值”,他就会设定错误的目标。

在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他很小的时候,设定的错误目标就叫过度关注。

他做所有事情的目的,都是为了得到你的认可。

当然孩子都会寻求关注,希望父母关注他,但这里的过度关注和一般关注之间的区别是,这个事情一旦没人关注,他就不想做了。

他做事情的目标就是为了你的关注,而不是他做这件事情本身很快乐,然后有成果来向你展示一下,这是两种不同的关注。

那长期以往,孩子就会形成讨好型人格,他会忘了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这个时候,父母用更严厉的方式不断地纠错,继续去否定他,他会发展到第二阶段一寻求权利。

就是你要往左,那我一定要往右;你要往右,我就往左了。

他没有很充足的理由,可能会找一些借口出来,但实际上对他来讲,往左、往右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跟我们对着干。

他通过跟我们对着干,找到他自己,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但他跟我们对着干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自己原来是有力量的。

如果我们进一步地去控制他,不让他玩游戏,不给他吃什么东西等等,他就会走到第三个阶段一寻求报复。

你要往A,我发现我不去A,你会对我进行很大的惩罚,那我就跟着你去A,但我会把A破坏给你看。这样我就发现,我还是很厉害的。

如果父母还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你还在继续压迫他,他到最后就会自暴自弃了一一算了,你说一步我做一步,你不说我坚决不做,我没有任何主动性,反正我自己做决定也没什么用。

那你会发现,我们本来想培养孩子积极、主动、乐观这些好的品质,都非常难实现。

这个背后的原因是,当我们不断地告诉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时候,我们孩子的自我就被破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孩子成长过程中,总会经历无数的问题。

父母大可不必事事包办,亲自替孩子解决,这样孩子永远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得风雨。

作者儿子在学校被同桌欺负,作者在排除被霸凌的可能性后,并没有找老师或打人同学家长理论,而是询问儿子需要怎样的帮助。

孩子说让妈妈给班主任打电话,希望第二天那个同学向他道歉。

第二天同学道了歉,作者问孩子是否需要换座位,孩子拒绝了。

虽然作者发现孩子放学后,会通过画画发泄情绪,作者通过让孩子分享书籍和文具的方式,经过一个学期后,孩子和同桌成了好朋友。

遇到问题让孩子自己解决,他们的自信心会极大增强。

“父母不可能永远陪在孩子身边,所以我们必须学着放手,让他们自己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找到自己和社会和谐共处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长终究是孩子要经历的必然过程,父母不能代替,不能主导,却可以引导。

他们的幸福和爱只能由他们自己创造。

父母“懒”一些,凡事不催促不吼叫,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试错去成长,享受亲子关系享受爱。

点个「在看」,与家长们共勉。

和千万妈妈互动分享,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