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作序,刘传生耗时五年新作,重磅上市!

《屏具》

马未都先生在《屏具》的序言中曾深情地写道:“中国家具产生三千年以上,从未间断的只有屏风,可以说一部屏风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家具的历史,此话中肯并不为过。”这番话无疑为我们揭示了屏具在中国古代家具中的重要地位。

屏具

隔不断的中国美


或许在当今的日常生活中,屏具的身影已渐行渐远,这个名字听起来也有些陌生。

但它,是我国最古老的家具种类之一。

顾恺之《烈女仁智图》中“凹”字形无底座围屏

刘松年《罗汉图》中“八”字形有底座围屏

佚名《槐荫消夏图》中的落地枕屏

上古时期,人类“构木为巢”,将一排树枝扎成挡板,既能遮风挡寒,又能抵御野兽,这便是屏具的鼻祖——“坫”。《说文解字》注释:“坫”,屏也。

商周时期,屏具依礼法而设,是天子的专用礼器,作为等级和权力的象征。

到了汉代,屏具已经被普遍应用,有“凡厅堂居室必设屏风”之说。

之后,屏具的样式、工艺、装饰愈加丰富,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室内室外皆可陈设,除挡风、分隔、遮蔽之外,更承担起装饰的作用。

从比人还高的大座屏,到案头赏玩的小砚屏;从装饰墙面的挂屏,到美化空间的炕屏;从十二扇的围屏,到独一扇的座屏——屏具的范畴也远比我们想象的广泛。

明中晚期 黑大漆嵌螺钿工艺案上赏屏正面和反面

清乾隆御制紫檀嵌百宝灯屏式赏屏(分体结构)

明晚期黄花梨玉石心砚屏

清早期紫檀框绣云龙纹有底座"U"形围屏

这些屏具不仅是中国古人审美观念和审美高度的体现,更蕴含了深厚的东方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如唐代杜牧所作“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李商隐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屏具是东方美学文化精神的载体——隔而不断,露却不尽——正如中国人之含而不露,言不尽意。

正因为如此,屏具在西方收藏家眼中一直都是炙手可热的收藏品类,在国内收藏界却颇受冷遇,比起椅凳、桌案,屏具只堪称为古典家具收藏中的隐学。

《屏具》一书将视角聚焦于此,梳理屏具的发展历史,研探屏具的类别划分,解析屏具的文化属性,挖掘屏具的独特价值,使屏具单独成书,难能可贵。

翻开《屏具》一书,一定会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独到见解所折服。这部书籍如同一座桥梁,将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紧密相连。从东方审美的再现,到屏具千年的传承,再到今日的创新实践,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屏具艺术世界的瑰丽画卷。

一场邂逅

书尽千年传承

刘传生先生是中国古代家具收藏家、鉴赏家,北京万乾堂古代家具艺术馆创办人,有着近四十年的一线收购、收藏、研究、鉴赏经验。

刘传生先生致力于收藏、研究和传播中国古代家具艺术文化

他与屏具的缘分始于一件黑大漆彩绘案上赏屏及一件黑大漆素屏,饱尝视觉冲击和享受之余,了解到屏具文化之博大精深,燃起了研究屏具的兴趣。此后,他与屏具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了二十余载的不懈探寻。这次,他将对屏具长期的观察、思考、感悟汇聚成书。从初稿到成品的五年间,他精心打磨,历经十几版的修订,终于让这一独特的家具门类——屏具,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历经十几版的修订的书稿

在《屏具》的首章,刘传生先生以亲身经历为我们讲述了与屏风的邂逅之旅,回顾了那段美好的缘分,让我们也感受到屏具的无穷魅力,进而引出屏具学术研究的现状,引领我们走进屏具学术研究的殿堂。

明晚期楠木黑大漆素面枕屏及其置于凉榻之上的场景

在第二部分,他追溯了屏具的起源,梳理其发展脉络,分门别类地阐述了屏具的内涵与关联,深入剖析了屏具的工艺与文化,切实求证了屏具的身份与体系,生动展示了屏具的功能与艺术,逐步深入论述了屏具各个类别的地位与存世情况。在做到全面准确、罗列有序、展现清晰、理由充分、证据充实的基础上,他提出:“屏具门类”应从现有的“座具、卧具、承具、庋具、杂具”五类划分格局下的“杂具”门类中剥离出来,自立门类,进而形成中国古代家具范畴下“座具、卧具、承具、庋具、屏具、杂具”共六大类划分的新格局,更利于屏具文化的深入研究。

刘传生先生反复修改梳理出的屏具族谱

在第三部分,刘传生先生依据历朝历代对素屏的推崇,为我们讲述了文人墨客与屏具的奇闻轶事、相关典故、诗词歌赋和绘画作品,以及素屏的制作、应用及文化承载。其思路、观点鲜见,定能引起业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引发对素屏文化的深入探究。

书中261页引用《素屏谣》曰:

素屏素屏,胡为乎不文不饰,不丹不青?当世岂无李阳冰之篆字,张旭之笔迹,边鸾之花鸟,张藻之松石?吾不令加一点一画于其上,欲尔保真而全白。吾于香炉峰下置草堂,二屏倚在东西墙。夜如明月入我室,晓如白云围我床。我心久养浩然气,亦欲与尔表里相辉光。

尔不见当今甲第与王宫,织成步障银屏风。缀珠陷钿贴云母,五金七宝相玲珑。

贵豪待此方悦目,然寝卧乎其中。素屏素屏,物各有所宜,用各有所施。尔今木为骨兮纸为面,舍吾草堂欲何之?(引自《白居易文集校注》第 94 页)

仇英绘《高山流水图》中的素屏

在第四部分,他则凭借数十年的经验,以设计、造型、材料、工艺为线索,为我们细致讲解了屏具的收藏与鉴赏之道,梳理问题、亮明观点、给出建议、述明方法、提供相关参考标准及收藏指南。

屏具收藏与鉴赏的细节决定成败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这本书中详尽地列举了屏具各门类的经典代表之作,并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使得这本书具有很高的研读价值。更重要的是,作者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收藏屏具的宝贵经验,使得这本书具有很强的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能够帮助读者规避收藏中的误区,避开收藏劣品的陷阱。

《屏具》的“文”与“质”

“文质彬彬”常用来形容君子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文”与“质”的关系后来被引申到文学创作的领域中,用来比喻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文质相称、文质并茂的作品才可称为上品。

《屏具》一书,三十余万文字,上百幅图,资料翔实,编排清晰,观点明确,论据扎实,可谓皇皇巨著。作者用四五年的时间手写书稿并一一制图,又历经十几次修改订正,就一些疑点和难点与行家反复交流研讨,直至表述稳妥为止,字字句句,凝结着作者的心血。本书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式,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材料学和艺术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赋予了作品深厚的学术底蕴。除此之外,本书并没有陷于学院派学术论著的枯燥无味、艰涩呆滞,在考据与评述之外,作者记叙了很多自己的亲身经历、个人感受,因此读起来生动鲜活、颇有趣味,某些篇章既通俗易懂又字字珠玑,含义隽永而又极具文采,令人掩卷深思、回味无穷。

《屏具》内页展示

在装帧设计上,这本书如同屏具本身,散发着由内而外的大气端庄、低调溢美的气质,彰显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其封面和书匣采用枣红色布面,给人典雅沉穆的感觉。而内页则采用略带沙感的特种纸,柔软而舒适,完美呈现图片效果的同时不刺眼不划手,使得读者在长时间阅读时也能保持舒适。此外,纸张上的涂层技术更保证了色彩的精准、细节的真实,让读者能够沉下心来阅读,静享屏具之美。

《屏具》装帧设计

这部精心打造的作品,汇聚了作者与编辑的共同努力和智慧,已经入选第三届嘉德国际艺术书展,并获得了业界内外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

无论是对于研究者还是收藏爱好者,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贵之作。

让艺术聚焦

东方审美

《屏具》为读者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筛选出了精华,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东方审美,更让我们看到了东方审美在未来的无限可能。

《屏具》以刘传生先生的亲身经历为载体,横跨古今,志向远大。屏具门类的设立与提出,尚属首次,成为家具研究中的新课题。

然而,《屏具》不仅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传承与创新的深度思考。这种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正是东方审美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所在。它提醒我们: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深植于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都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作者简介

刘传生

1961 年生,河北沧州人

北京万乾堂古代家具艺术馆创始人

北京收藏家协会古典家具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职业岗位技能艺术品(家具)高级鉴定师

中央美术学院客座、课程教授

清华大学特聘大学生艺术作品文化艺术顾问

加拿大文物与艺术研究基金会古典家具高级顾问

出版著作《大漆家具》(故宫出版社,2013 年)

限量签名版,附藏书票,重磅上市!

签名版限时购书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