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物展陈的线索营造大盛魁的体验感受

作者/孙树恒

据资料记载,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历史上“文、物”两字发展史渊远流长,最开始出现于《左传》。《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之后,《后汉书·南匈奴传》有:“制衣裳,备文物。”所有描述的“文、物”是指当时的礼乐典章制度。到了唐代,骆宾王诗:“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这里所指的就是我们所指的“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充分展示历史原貌,历来学者主张图文并茂,提供比文字资料记载更准确、更生动的信息。

但对博物馆来说,光靠这些还是不够的,要用文物说话,因此馆藏文物是评定博物馆水平的最大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家邓九刚说,大盛魁是一个富可敌国,一个历经二百七十年的亚洲第一商号,万里茶道的旗舰店,中国第一个股份制企业和现代金融的雏形。是 一个真实的历史存在。

作为一座老字号博物馆,传统与历史在这里都要有完好的保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老字号博物馆功能定位是一种综合体验,用主题的方式,打造文化体验,依靠品牌悠久的历史和展陈实物,用空间时间线索营造体验感受。

博物馆是要靠文物说话,老字号博物馆是要靠文物说话,大盛魁具有独特性。相比较来说大盛魁这样的老字号历史时间较长,时代更替、人为和战乱等影响,就缺少保存这种物化的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盛魁的文物的更新换代越快,消失的也快,从种类看:

一是用品:如算盘,通信、车辆,驼铃、票证、账簿、官斗、服饰…反映出了大盛魁得天独厚的办公用品和商业变化的真实写照。这充满时代特色的器具,是大盛魁先辈手触摸过的印痕,留有历史的温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文书,历史沿革,可以直观、翔实地了解大盛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开展各种业务的情况。对研究中国商业和大盛魁的发展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是照片。照片成为记录、储存、传递事物形象的特殊讯息载体。留存的历史照片,使人们能够已经消逝的昔日的生活、工作情状。虽然它只是零散的、片断的、瞬间的形象,却是实在的、具体的、生动的映像,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生活情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是广告。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都被称之为海报。当然也一般统称为宣传画或广告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是龙票。大盛魁的“小号”很多,有专营茶叶的茶庄、有专营绸缎布匹的绸布庄、有专营牲畜的羊马店以及药材、粮店、饭馆等商店。于是大盛魁成立起为自己服务的银号、票号、钱庄等,通过这些银号、票号、钱庄借贷、存放、汇兑、融通资金。清嘉庆年间大盛魁获得清朝政府发给少数旅蒙商进行印票业务的营业执照“龙票”,龙票不仅规定了放印票账的地域范围,而且还印有保护业务活动的法律性条文。这使大盛魁凭借皇权取得了在蒙古地区长期进行印票业务的垄断地位。由于大盛魁的业务以印票销售为主,故称“大盛魁印票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是其他。有着大盛魁捐助的牌匾和碑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老物件在今天看来,并没有什么太大价值。但在博物馆专家眼里,它不仅是大盛魁的文物,也是那个时代特色的老物件,十分亲切,可以从各个侧面观察和了解大盛魁的品牌文化特色与传承。他们似乎走出了历史的尘烟,展现在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建设大盛魁博物馆,3 月 30 日召开了大盛魁建馆研讨会。 多位作家、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学者等相聚这里,大盛魁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宋治国为负责的专门班子,组织装修,派人与专家武成、张晓东一起到二连、山西等地寻访,组织征集。大体是:一是原有收集的藏品是。二是征集。收购是文物丰富馆藏的主要渠道之一。三是拣选。在收藏家里的文物。四是捐赠。接受文物收藏者的捐赠。五是发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万里茶道沿路的地方博物馆发掘获得的大批文物,大盛魁最后一任掌柜陈严甫1936~1946年在大盛魁任职,1946年,大盛魁解散后,带着大盛魁留存的一些物件回到了老家托县。他把俄罗斯挂钟、驼铃和从民间征集到的其他物品捐给了托县博物馆。他的儿子陈义曾是大盛魁公司的负责人,把驼铃、父亲用过的算盘等捐给博物馆的,外甥女把大盛魁官斗捐赠出来,他说,这些文物放到博物馆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是最好的归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盛魁副总经理赵正伟,像一个管家,拿着一大串钥匙让我看了库房,看到琳琅满目的老物件,这些老物件终于也“回归”大盛魁。它们与老房子待在一起,静静地,仿佛在辨认什么,诉说什么。

印记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一份记忆和怀想,它让我们确信,大盛魁的人有文心,也有商脉。

等待“大盛魁博物馆”以新的精神面貌向公众开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通俗文艺研究会副秘书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