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断亲不是六亲不认,

只是在远离有毒的亲戚

来源:十点读书

01

“断亲”,

这个话题大家已经很熟悉了。

这是近两年互联网上

争议性最高的话题之一。

过往我以为这是

独属年轻人的现象。

直到最近才发现:

这届中年人竟然也开始断亲了。

如果说年轻人的断亲,

是对原生家庭的主动重塑;

那么中年人的断亲,

就是在长期压抑下的被迫逃离。

02

这两天看到一篇文章,

感触很深。

55岁的陈阿姨,

已经有2年春节没回老家拜年了。

在她生长的农村,

不拜年就意味着“断根”。

是“大逆不道”的。

但这种“不孝”,

并非陈阿姨本意,

更多是出于无奈。

要知道以前,

她是最在乎“人情礼往”的。

尽管已经到城市生活了30年,

但老家亲戚的红白喜事,

小孩升学,大人乔迁,

她都一趟不落地送人情。

更别提春节、

中秋这类传统节日了。

每次回老家,

她都会拎着大包小包,

力求“人人有份”。

连隔壁邻居的孩子都能分到糖果。

即便是在自己生活最困难的时候,

陈阿姨也会借钱随礼。

“我很在意亲戚的评价。 怕他们觉得我在外面过得不好, 也怕他们指责我忘本。”

但就算再谨慎小心,

她也还是会被亲戚们挑毛病。

老家送礼爱攀比,

亲戚们嘴又碎。

这礼,给多给少都是错。

03

一次,陈阿姨的一位远亲去世。

考虑到对方以前经常照顾自己,

陈阿姨就送了白包和花圈。

谁知,这一举动却

引发妹妹和母亲的不满,

觉得陈阿姨对外人比对家人还好。

“在农村, 做人真的太难了。”

除此之外,

尽管已经外嫁多年,

家族长辈们仍把陈阿姨当小孩,

处处管教指责:

刷某音被骂发癫,

去美容院被批虚荣,

做美甲被叫“老发仙”。

如果这些都还算小事,

忍忍就过去了。

那么最让陈阿姨心寒的,

是家里人对她的“不在意”。

陈阿姨是长姐,

和很多农村女性一样,

自从成家后就开始反哺娘家。

弟弟读书、结婚、

盖房、生病,

她都要出钱。

但轮到利益分割呢,

却与她无关。

母亲的田地分配,

没她份;

回老家探亲,

没有她住的客房;

女儿上补习班缺3000块钱,

没人借她。

“需要掏钱时, 我就是女儿, 是姐姐,有义务; 但我需要钱时, 就是泼出去的水, 和他们无关。”

04

哪怕后来陈阿姨

因为人情世故的长期内耗,

被确诊了“焦虑症

亲戚们也没有一句关心,反倒说:

“肯定是退休太早,给闲的!” “我努力30年维系亲戚关系, 处处谨慎、忍让, 无非留恋些情感温暖。 但付出这么多年后才终于发现, 利益比血缘更重要。”

所以,在大病一场后,

陈阿姨也看开了:

自己的身体,

比“华而不实”的亲情更重要。

这才一狠心,

选择了“断亲”。

0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阿姨的故事并非孤例。

大家有注意到吗?

家族中的女性长辈,

其实有很多人都不喜欢过春节。

每年除夕,

一到晚上十一二点,

许多女性长辈的脸上

都写满疲惫。

往年春节的张阿姨也是如此。

一到春节,

公公婆婆,

连同大姑姐和小姑子全家,

都会到张阿姨家吃年夜饭。

十几个人的晚餐,

除了老公帮忙炒2个菜外,

其他都是张阿姨一个人做。

这两年,

因为小姑子家生了外孙女,

甚至还要专门做一份儿童餐。

与此同时,

家里的其他人到点来吃饭,

吃完饭就拍拍屁股走人。

做菜不打下手,

吃完不帮着洗碗。

甚至在吃的过程中,

还要使唤张阿姨

帮忙拿这拿那的。

因为在他们眼中:

“这都是媳妇应该做的。”

直到去年,

张阿姨被确诊直肠癌,

做了场大手术,

住了3个月的医院。

身边的朋友都懂得嘘寒问暖,

时不时去医院探望。

反倒是小姑子一家,

连电话问候都没有,

更别提亲自去看望了。

所以出院后,

张阿姨就和小姑全家断了往来。

今年过年,

张阿姨只和女儿一家

过了小而美的春节。

身体不累了,

心情自然也好了。

06

故事说到这里,

你们发没发现一个扎心的真相:

选择中年断亲的,

往往是女性。

比起年轻人,

中年人的观念大多更传统,

也更在意亲情的维系。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

谁也不想断亲。

但这些故事中的女性,

都有着相似的处境:

她们是女儿、姐姐、媳妇,

却唯独不是自己。

她们需要考虑到

身边每个人的想法和感受,

却唯独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她们用委屈自己,

来换取家人的满意。

但最终她们得到了什么呢?

更多的委屈。

最让心疼的是。

这份觉悟,

几乎都是女性们

用一场大病换来的。

仿佛直到此时,

她们才终于意识到:

“不能再忍了,

不然身体就彻底坏了。”

0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中年断亲”的故事

说起来痛快,

但我也知道:

绝大部分的女性,

是很难做到断亲的。

很多中年人坚信着:

唯有家人是最靠得住的。

这其实和大家的成长环境相关。

如今的中年人,

大多成长于物质

相对匮乏的六七十年代。

那时家家户户都很难自给自足,

需要亲戚间时不时地帮衬:

今天我家杀猪,

分你一些;

明天我家粮食不够吃,

找你借点。

你帮我,

我留你吃顿饭;

你家有红白喜事,

我去搭把手。

亲情在你来我往,

互相帮衬中,

变得热络。

“那个年代, 家里人多, 有时借一担谷子, 有上百斤重。 除了亲戚, 没人会借给你。”

正如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说的: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 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从无数次的小摩擦里 陶炼出来的结果。”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

自然我们会对亲情有更多的眷恋、

更在意亲戚间的闲言碎语、

也更难挣脱长期积累下来的习惯。

因此,“中年断亲”某种程度上

是对我们过往生活的推翻。

这的确太难了。

08

尽管不是每个人

都适合“彻底断亲”,

但我们依然可以

从有毒的亲缘关系中抽离。

要设定底线,学会拒绝;

调试心态,量力而行。

我们可以包容,

但别人不能越界;

我们可以付出,

但要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

不重要的事不走心,

重要的事不退让。

祝福每位女性

都能在亲缘关系中舒服自洽。

你曾遇到想“断亲”的时刻吗?

后来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来源:本文授权转载自十点读书,作者:肖肖,心里有人烟,笔下才有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