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22日,志愿军第一次后勤会议在沈阳召开。

会上,刘居英根据朝鲜战局向周总理汇报了,铁道运输部队在朝鲜这几个月的具体情况,指出了部队面临的隐患和问题,并提出了后续作战如何改善的想法。

周总理认真听取后当即下令,同意刘居英的提议,让国家有关部门给予刘居英必要上的支持。

也正是刘居英的提议让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披荆斩棘,收获了奇效,部队屡屡获胜,很快将美国送上了停战协议的谈判桌。

周总理在抗美援朝结束后也给予了刘居英极高的评价:

“没有刘居英,抗美援朝的结局或改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居英

那么,刘居英到底是何许人也?他到底提出了怎样的妙计?

他对朝鲜战局的推进到底又有着怎样的影响?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奇招制胜

1950年10月19日,面对美军在朝鲜将战火蔓延到中国东北边境的恶劣行径。

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决定成立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与朝鲜人民一道共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志愿军为了更好的协调部队集结和入朝铁路运输的指挥调度问题,进一步解决部队在运输指挥上的纷争,以更好地让朝鲜的交通线适应战争的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铁道部与东北地区的负责人商议后,选定在沈阳成立指挥部,具体负责向朝鲜运输相应物资的日常工作。

11月11日,东北铁路沈阳临时指挥所成立。

不久后,志愿军铁道兵部队进军朝鲜,与朝鲜当地的铁道兵并肩作战,负责当地交通线的抢修。随着朝鲜当地战局的日益复杂,朝鲜铁路运输的压力日渐繁重。

12月,东北人民政府联合东北军区发布《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以沈阳的指挥所为核心,让刘居英来领导东北军区向朝鲜运输物资的工作。

其实早在志愿军决定出兵朝鲜之前,当地的铁路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处于严重瘫痪的状态。前三次战役结束后,铁路运输问题凸显,很难满足部队作战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于12月23日向党中央和东北军区致电,指出了朝鲜当地交通运输的严峻性。

假使志愿军在这样的交通线作战的话,部队要想继续向南进发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的话,势必会让志愿军陷入长期的疲劳战,这对部队极为不利。

彭德怀的担忧很快就得以应验,志愿军在顺利攻破汉江后,因缺少必要的军备物资,不得已停下前行脚步,改变作战策略,迎接美军的第四次进攻。

中央在收到彭德怀的电报后,经过商议决定于1951年1月22日在沈阳召开志愿军第一次后勤会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会议的主旨,就是总结志愿军在抗美援朝这段时间后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如何疏通朝鲜战场上的交通线,更好的进行物资运输。

周总理参与了这次会议,会上,与会代表认为,要想抗美援朝尽快结束,务必要解决后方的运输问题。

刘居英听到这里,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他想了一会儿,对周总理说:

“我能不能占用大家的时间,简单说两句。”

周总理抬头看了刘居英一眼,然后点头应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居英将部队在朝鲜战场上面临的问题,都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朝鲜铁路沿线各机务段的铁道兵长期在美军的炮火下抢修铁路,官兵们没有畏惧,他们尽最大可能保障铁路运输的畅通。

部队因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大量的士兵在此过程中身亡,很多战士身负重伤,人员出现极大短缺。

此外,鉴于当时朝鲜地区并不畅通的交通现状,铁道部队也出现了物资短缺,后续甚至出现了无法修缮被炸铁路的问题,战士们内心很是焦虑、愧疚。

若想解决这样的现状,我们不仅需要专业人员的支持,还希望中央能够给我们派高射炮部队,这样我们能互相配合,给敌军以必要的反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居英

本来准备简单说两句的刘居英整整说了长达45分钟,周总理全程也是耐心听完,时不时还做着笔记。

刘居英讲完后,周总理下令:“调配三个高炮师给刘居英的部队,让他们相互配合在朝鲜建立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1951年8月,朝鲜地区连日来的阴雨致使当地发生特大洪水,造成当地的铁路、桥梁等重要交通干线被冲毁,严重影响在朝志愿军的后续作战。

面对这种紧急情况,中共中央下令,让刘居英带领铁道兵团的4个师和1个团,高炮部队3个师和6个团,共计上万人奔赴朝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队一到朝鲜,就投入到了紧急的工作中。在刘居英的英明决策下,他们将铁路抢修、抢运与作战部队高炮防护相结合,配合当时志愿军的防卫体系,不仅克服了洪水的冲击还成功阻挡了敌人的频繁轰炸。

为人民志愿军保障了铁路运输的安全,前线部队因此能够顺利得到后方补给,解除了前线部队的后顾之忧。

为更好的配合前线部队的反“绞杀战”斗争,确保在后续作战中的万无一失。志愿军总部在朝鲜境内动员后方部队积极协作,全力保障在朝交通线的顺利通行。

经过商议,志愿军成立前方运输司令部,由刘居英负责部队日常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51年8月起,集中了朝鲜境内3个师及多个团外加大量的独立营中70%的高炮部队,迅速投入了反“绞杀战”的作战中。

这支临时组建起来的高炮部队以志愿军第64师的司令部为主力部队,协调各高炮部队来配合刘居英来进行交通线抢修的工作。

高射炮部队针对美军的轰炸特点,他们采取重点防护,多点开花的方针,根据美军的轰炸特点,在平壤、安州,芥川三地构筑三角区,用来打击美军的军机。

到了1952 年上半年,高射炮部队又根据美军轰炸方案的变化,又将应对政策调整为重点保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高部队机动性的作战方针,增加铁路沿线的火力布控,让美军的战机只要经过朝鲜北部的铁路沿线,就会受到志愿军高射炮部队的重点照顾。

在刘居英带领下,志愿军高射炮部队在反“绞杀战”期间共击落敌机260余架,击伤1070架。

铁路抢修部队集合4个师、1个团和1个铁路部队的兵力在高射炮部队的掩护下,首先对朝鲜三角区进行抢修。

然后根据战局的变化,在确保三角区铁路的畅通后,再组织多支维修部队对其他地区被美军轰炸的铁路进行随炸随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居英在具体工作中总结经验,制定了多种创造性措施,以提高铁路抢修部队的抢修速度和质量,尽最大可能保证铁路多通车,能够正常为前线部队运输补给。

与此同时,志愿军总部根据各部队需要,组织工兵部队和在后方休整的各部队帮助铁路抢修部队的后续工作。

他们加宽加固了朝鲜多地的公路,并依据作战需要新修建了长达300余公里的公路,进一步改善了志愿军所到之处沿线公路的现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后,志愿军还协调1个多师和志愿军后勤警卫队的兵力在新修筑的公路沿线设置警卫哨,为公路沿线经过的车辆进行防空警报。

在进一步打击敌军战机的同时,还起到了指挥交通的目的,此外还减少了志愿军车辆的损失,提升了运输效率。

1952年6月,在刘居英与前线部队的配合下,粉碎了美军的“绞杀战”。

铁路部队建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道路抢修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部队物资运输的问题。

自此,志愿军铁道部队在朝鲜建立了能够经历复杂战事考验的钢铁运输线,为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年后,刘居英接到调令来到了哈尔滨,和陈赓将军一道共同为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建设而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