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隔壁住着一对情侣,因为楼与楼之间挨得很近,他们的客厅又正对着我的卧室,所以经常能听得见他们的动静。

搬进来的这一个月,他们频繁争吵。

有时是因为男生用女生吃饭的碗放骨头和菜渣。有时是因为男生夜里十二点还在打游戏,声音太大,吵得女生睡不着。有时则是因为他们养的猫跳上窗台,打翻了新种的那盆多肉。

吵架的原因五花八门,归根结底是由于两个人的生活方式、作息习惯,以及面对问题时的处理态度不一样。

男生经常打游戏,一打就是五六个小时。女生觉得自己被冷落了,而且晚上睡觉的时候环境太吵,她无法入睡。她希望男生以后少点玩游戏,就算要玩,也不要玩到太晚,更不要嘶吼得那么大声。

男生说女生每次洗完澡,换下来的衣服都不放进脏衣篓,而是到处扔。沙发、椅子、床,乃至是地板上,都是她的衣服。他想让女生往后可以自己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而不是要他像老妈呀似的跟在她屁股后面,看见一件捡一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都看出了对方的问题所在,也深知自己身上有哪些坏习惯。 可当矛盾突发,争执出现时,他们都下意识维护自己的形象,还要绞尽脑汁收集证据去指责对方的不是。

知道自己也有不对的地方,却还是想先发制人,指出对方的过错,并试图让对方按照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做出修正和改变。

上野千鹤子老师在《始于极限》里说过:“恋爱是斗争的平台,你要夺取对方的自我,并放弃自己的自我。”

这一点在情侣同居的时候会表现得尤为明显。

就像住在我隔壁的这对情侣。不同的是,他们都只想要争夺对方的自我,让对方牺牲妥协,却始终捍卫着自己的自我,一点都不肯低头服软。

于是乎,他们频繁地吵,吵,吵。

理不直气却壮。

都想在气势上压对方一头,看见对方吃瘪的样子就格外兴奋,暗爽。哪怕最后输了,也觉得自己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想说的不是争吵,而是为什么同居会引发争吵。

为什么没有同居之前,看着那么美好、那么温柔体贴、那么光鲜亮丽的人,在同居之后却像换了具躯壳和灵魂一样,变得那么不可理喻,甚至是让人厌烦。

仿佛之前所有的合拍,所有的默契,所有不需要明说,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理解彼此的表现,都只是水中捞月、昙花一现。

原先设想的同居之后的幸福,住在一起的浪漫,两人三餐四季的温馨,这些和谐场面似乎都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取而代之的是总也说不明白,听不懂的注意事项,还有时不时就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爆发的矛盾和冷战。

每天打开家门,将要面对的都是一场未知的「恶战」。你永远不知道你的「敌人」今天又要为什么而质问你,指责你,对你冷嘲热讽。

为什么会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概是因为我们把「同居」这件事设想得太过梦幻,也把对方设想得同自己过于合拍,同时自动屏蔽了现实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一些问题。

你以为你是个好说话的人,没有什么不良习惯。他也觉得他自己挺好相处的,各方面的行为表现都正常。与此同时,你们一致认为,就算将来出现问题,你们也能彼此理解和接受,不至于大吵大闹。

你们都高估了自己,也高估了自己在对方心里的位置,却低估了人性晦涩阴暗,不总是那么明亮友善的一面,以及人的耐心和包容度很有限。

当你们像掏内脏似的把自己的习惯一件件显露出来,好的、正常的,双方自然都可以接受;那不太好的,让对方感觉不舒服的,ta也肯定会隐忍,会厌烦。

如果只是一味夺取对方的自我,而不割舍自己的自我,两个人就很难在同一个屋檐下,将关系维持成现状般继续下去。

同居测试的不仅是两个人的感情,有没有深厚到可以走进下一个阶段的程度。也是考验彼此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遇到冲突时,该如何解决,能否有解决的能力。

毕竟,“恋爱不是温馨的请客吃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在读巴克曼的《熊镇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一个赢家的葬礼》。

书里写到一对夫妻,哈娜和强尼。他们结婚十几年,强尼依旧不习惯哈娜每晚睡觉都要换床位。前天晚上睡在这头,第二天晚上又睡在那头,永远没有固定的地方。

强尼也不习惯哈娜有时穿着鞋子进房间;用过水槽却不清理干净;还把切奶油的刀子和切奶酪片的机器位置调换过来。

哈娜对强尼也有诸多的看不惯和不满。

可长年累月的磨合、接纳和包容,已经让他们学会如何跟彼此相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不管情况多糟糕,只要哈娜的双手抚摸上强尼的脸颊,而强尼也搂住哈娜的腰,两个人就这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时候,一切就都会没事了。

彼此又觉得还能继续爱个几十年。

同居肯定会导致许许多多的麻烦和困难,两个熟悉又陌生的人想要和谐相处,久处不厌,势必需要付出一些什么。

在试探对方如论如何也无法跨越的自我防线的同时,也要适当让渡出自己视之为原则,始终坚守的自我界限。

唯有如此,时间才能将激情磨成坚定不渝的爱。每天清晨,我们醒来时看到的枕边人的双眼,与窗外的地平线,也才能构成「家」这个字。

家在哪里不太重要,你在哪里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