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版《上春山》MV截图。(受访单位供图)
■记者 孙欢
“二月天杨柳醉春烟,三月三来山青草漫漫……”演员青春靓丽,旋律悦耳入心,城景融入自然——自4月28日上线以来,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出品,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的秦腔版《上春山》MV在互联网迅速传播,火爆全网。截至4月30日记者发稿时,该视频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的累计播放量已逼近百万大关,更被央视频等平台转播。
将古老秦腔、西安风貌、传承朝气精彩融合,在秦腔版《上春山》MV的留言区中,不少网友第一次惊讶的发现,原来秦腔也可以如此清丽婉转,明媚多姿。而在创作者眼中,秦腔版《上春山》是让秦腔艺术走入当代生活、走向更广泛人群的一次“新尝试”,“秦腔是古老的,但不是衰老的;是历史的,但不是沉重的;它是美的、是魅的、是有滋有味的、是值得爱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平均年龄25岁的秦腔青年们“上春山”
自登上春晚舞台的《上春山》歌曲爆火以来,这首充满诗意和韵味的歌曲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翻唱热潮。“当我们看到各种广场舞版本、大学生版本、方言版本都在出炉,就在想,能不能做一个咱们西安特色、陕西特色的戏曲版本,一定会与众不同,别具一格。”回忆起录制与拍摄秦腔版《上春山》的初衷时,李梅表示,作为“秦腔学府”,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如何用新媒体为秦腔、碗碗腔等本土地方戏曲助力。
说干就干,在获得原版作者许可后,一支由80后、90后任主创,00后作为主演的年轻团队组建成立,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5岁,朝气蓬勃,“交给年轻人去发挥,也是希望他们去用年轻人的视角、年轻人的方式去自由的唱出他们的味道,但前提是戏曲版,是以传统文化的根基为底色的。”李梅说。
显现跨越时空的惊艳魅力
“女声婉柔而深情,合唱如朵朵春花扶春风,醉长安;男声俊朗而含蓄,合唱似春雷催春雨,润三秦;混声合唱更是春潮滚滚奔四方,惠华夏!”正如许多网友们评价的,秦腔版《上春山》确实带给人们从未有过的秦腔观感——伴着全新创作的旋律,随着场景切换,观众在杨柳依依、青草漫漫、河水碧绿中领略秦腔生旦净丑的行当曼妙。当帽翅、翎子、水袖、手绢、转盘子、枪花、剑花等绝活,适配度极高的与白居易、王安石、孟郊等人的诗词,以及大唐芙蓉园、西安城墙、大明宫等地标性景点相结合,人们在百转千回的秦音中感受西安古城的恢宏质朴,更使得秦腔版《上春山》这支作品,具有了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其实我们在拍摄时,就已经预感到这支秦腔版的《上春山》会火。”李梅笑着回忆,在拍摄期间,四团演员们每到一个取景地,都会引起‘围观’,“很多游客非常好奇,问我们在拍什么。很多游客还边说太美了,边拿手机拍摄我们的拍摄过程。我觉得,大家这种好奇、惊喜的反应,其实就是对古老艺术的最大鼓励。”
在李梅看来, 既然是要借助于新媒体来传播地方戏曲和城市特色,这个拍摄就必须要动点脑筋,花点心思,“四团的孩子们正值青春靓丽的年纪,他们的现代装、日常生活中的样子,跟他们的同龄人几乎是一样的:怎么看都是美的,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充满了生命的热情,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美好想象。那么他们的特别之处是什么?就是在戏曲舞台上的样子,在角色人物里的样子,在传统文化浸润下的样子,于是我们就想在这个作品里做一个有反差式的,带变装效果的,现代时尚与传统魅力融合式的体现与表达。”
此外,秦腔版《上春山》也尤其注重戏曲与城市的相融,“我们是陕西地方戏,是在西安‘上春山’,所以大家能看到我们的视频里,充分展示了西安的文化旅游打卡地——通过一个作品讲西安人乃至陕西人、讲三秦大地的文化艺术、历史风貌与人文风光。”李梅说。
用更生动多元的方式让秦腔走进大众
“这几天,我把秦腔版《上春山》看了好几遍,还分享到了许多群里,许多平时不看秦腔的朋友看了都特意找到我说,原来秦腔这么美,这确实让人很激动。”青年戏剧评论家李想认为,秦腔版《上春山》带着浓郁的秦风秦韵和清爽的青春气息迎面走来,重新编曲将秦腔传统板式和歌曲旋律巧妙融为一体,通过年轻的戏曲演员演绎出浪漫唯美的氛围,做出了古老艺术当代表现的新尝试,“导演以古城标志建筑营造出穿越古今的镜像,年轻的面孔为古老秦腔带来生机和朝气,也象征着千年古城依然蕴含蓬勃的时代气息。”李想说。
而在李梅眼中,通过这一次《上春山》能够对秦腔的魅力有一个很直观感受,只要找准表达方式,秦腔在当代生活里依然风头正劲,“秦腔究竟有没有魅力?它的魅力在哪里?在唱念做打上吗?在音乐上吗?在演员的扮相、表演吗?这些方面都有,都可以做专题讲座、做论文来讲述,但是真正让观众、让广大网友体会到、感受到秦腔的魅力,不是靠我们秦腔人、戏曲人来说的,而是靠作品让你去体会,让你去感受的。要用更生动多元的方式让秦腔走进时代走进大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