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老舍先生,大家想到的是他的《骆驼祥子》、《猫城记》、《四世同堂》等作品。

鲜少有人提及《离婚》这本书。

老舍先生却说,《离婚》是他最满意的作品。

今天,花酱要和大家共读老舍先生的《离婚》。

我们一起感受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北平市井小民的悲欢离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大哥

张大哥是所有人的大哥。

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得神圣使命:做媒人和反对离婚。

“张大哥来了。”

这一声出去,无论哪个家庭里,姑娘们都要红着脸躲进偏僻的地方。

至于离婚,据张大哥看,没有别的原因,完全因为媒人不对。

经他介绍成家的没有一个闹过离婚,连提的意思都没有。

“听张大哥的,没错!”凡是张家亲友要办喜事的少有不这么说的。

张大哥,四十几岁中年人。

长长的脸,笑意常在脸上挂着,高鼻子,阴阳眼,是一个富态的人。

打扮也体面。他的衣裳、帽子、手套、烟斗、首长,全是摩登人用过半年多,而顽固老还要再思索三两个月才敢用的样式与风格。

张大哥在财政所做事,对所有人都是礼貌周到。

张大哥的老婆张大嫂,除了不是男人,一切全和大哥差不多。

大哥是媒人,她是副媒人。

说话语气、长相,都有点像张大哥,除了身材矮了点。

张大哥对家里,对工作都很满意。唯独对社会闹共产党深感不安。

在张大哥的观念里,假如人人有满意的妻子,世界上绝不会闹“共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老李

老李跟张大哥同在一个衙门里做事。

这几天,老李眉头不展,他心里的苦闷是没有办法诉说的。

老李是乡下人

据张大哥看来,除了北平人,其他都是乡下佬。

老李的苦闷,张大哥给他下了个定断——婚姻问题。

下班之后,张大哥热情地邀请老李去他家吃羊肉火锅。

老李不想去,但架不住张大哥的热情,只得去了。

吃完喝完,张大哥就坐在那儿,眨巴眼睛,专等他主动来交代。

老子慢悠悠地说:

“苦闷并不是由婚姻不得意而来,而是婚姻制度根本要不得。”

张大哥听完,很不以为然。

老李不是要品尝恋爱的滋味,他追求的是生活中要有点诗意。

张大哥可不管诗意不诗意,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妇女也是诗意的一种,她不懂的你可以教育,再说,你不是还有两个小孩吗?小孩也需要教育!不爱理她呀,跟孩子玩会,教他们几个字,也怪有意思!你爱你的孩子吗?”

张大哥的话,一下子攻进了老李的大本营。

老李就不再说话了。

张大哥赶紧趁热打铁,要老李当机立断把老婆孩子接过来。

至于房子家具,张大哥就一手包办了。

张大哥的热心是无限的,能力是无限的。

老李的诗意从月亮一下子被拍到了黑土道上。

三、衙门

老李要去接家眷的事,一下子在衙门里传开了。

传播消息的是赵科员。他对别人的太太极为关心。

赵科员的长相和举动,有实际的用处,却没有分毫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言语很能叫别人开心。

当着老王,他拿老李开玩笑。当着老李,他拿老王开玩笑。

这次老李回去,小赵心里已经盘算好了,怎样等他回来,怎样暗中跟着他------

吴先生是小赵的亲戚,他的这份工作也是小赵介绍的。但是吴先生跟小赵并不亲近。

吴先生以正直自夸,非常的正直,以至于把自己不正直的行为也视为正直。

吴先生要纳妾,被小赵加以宣传,弄到吴太太耳朵里。

差点没给吴先生的耳朵咬下来。

所以,吴先生看不起小赵。

邱先生是个好人,不过有点苦闷。

对于老李接太太这件事,他却特别热心,过来跟小赵嘀咕:

大家伙合起来买二斤茶叶,不仅能看她一眼,还能弄老李一顿饭吃。

孙先生是生育节制的热烈拥护者。

可是太太一年一胎,接连生了三年了。

本来,做科员而将生育节制,近于大逆不道。

可是,孙先生虽然讲,却不伤害子女满堂,所以,还是被同事们尊敬。

尤其是引来吴先生的羡慕,因为吴太太迄今未生育。

老李看着这样一群人,不由得想:

所长是谁?官僚兼土匪;小赵?骗子兼科员;张大哥?男性媒婆;

吴先生?饭桶兼把式匠;孙先生?流氓兼北京俗语收集者;

邱先生?苦闷的象征兼科员。

这样一堆东西也能组成一个机关?

四、家眷

老李原本打算摆脱无聊的婚姻,吃一顿涮羊肉后,就改成了接家眷。

老李对妻子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

她似乎只是孩子的妈。

她怎样笑?想不起来------

她仿佛只会做饭,受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太太长得并不难看。脸上挺干净,眉眼也端正。

嘴不大爱闭上,呼吸时会带点响声。

身子横宽,穿着肥大的棉袍,更显得笨拙。

搬家的那天,张大哥派帮佣丁二爷来帮忙,李太太都没想到喊丁二爷吃顿饭。

这样的迟钝,引起了老李深深地不满。

再加上,李太太在乡下住惯了,说话大嗓门。

每次她一开口,老李都要提醒她。弄得李太太都不敢说话了。

太太不让老李满意,但是两个孩子是自己的。

老李看着女儿菱和儿子英,会发自内心地笑。

菱的眼长得像妈妈,英的眼像爸爸。

菱没有模样,就仗着一脸的肉讨人喜欢。

英是个愣小子,愣头愣脑,脖子和脸一样黑,像没长全羽毛的肥公鸡。

李爱这个黑小子。

老李对比了一下这里的家和单身公寓的生活。

公寓里吃完饭就是一个人孤单地坐着看报,现在家里有老婆有孩子。

孩子是可爱的,太太也说得过去。

接了家眷理当觉出亲密热闹,可是也不知怎么只显着奇怪隔膜与不舒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大哥是一个有眼力的人。

他给老李选的房子,正好离衙门不远。

省下了上下班的车钱是一,可以来往运动是二,午饭能在家吃是三。

张大哥永远劝人结婚和接家眷。

唯一的理由似乎是:

“两口子并不见得比一个人费钱。”

好像女人天生不会花钱,没有任何需要,也不准有需要。

可是,老李看女人也是个人。

即使是养只鸡也要给小米吃啊!

老李忽然觉得接家眷这回事有点错误。

一家之长,越看越不像。

明天,花酱和大家共读《离婚》第二部: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我是花酱,爱读书,爱说书。

每天以不一样的视角解读一本书,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