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浓,韶华烂漫。天津-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已悄然花容装扮,并以其深沉的文化底蕴和优雅的文化气质,吸引着无数人来探寻。4月底,来自青年梦想家的公益小讲解员们,跟随着专业讲解员老师和非遗大师们来到鼓楼老城厢一起观古建、学非遗、扎放风筝,度过了有趣的一天,从多个维度更加深入地体验了这座城市的厚重与不凡。
“天津这座城市何时建立?为嘛叫天津?又为什么称“天津卫”?鼓楼坐落于市中心有什么作用?天津卫三宗宝是啥?”...首先,青年梦想家带队老师侯老师用一系列有趣的破冰小问题给参加活动的“天津娃”们科普了很多天津历史文化知识,连同现场的“天津爸”“天津妈”们也饶有兴致地一起加入了答题环节,信息量很大,大家也很开心。
主题一: 观古建,知古今
大家首先在徐晶老师的引导下来到鼓楼博物馆这座见证了天津城市发展历程的古老建筑。
她的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典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韵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也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为其挥洒笔墨。比如:清末诗人周楚良在一首竹枝词中曾描述鼓楼“本是钟楼号鼓楼,晨昏两度代更筹。声敲一百单零八,迟速锅腰有准头。”徐老师一路上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生动地讲述着这座城市的沧桑与兴衰,以及天津人民在抵抗侵略的战争中所展现出的顽强的斗争精神。同学们参观过程中非常专注,不时地与徐老师互动,深入探究,体现了青少年一代对天津历史文化极大的的热忱。
青少年们登上鼓楼,俯瞰城市全景,并敲响了那座古老的大钟,为这座城市的繁荣和发展默默祈福。
主题二:讲民俗,话民风
天津是一个民风淳朴,民俗丰富的城市,外地人常因天津人的乐观豁达,诙谐幽默戏称天津为“哏都”。作家冯骥才曾在《俗世奇人》这本书里专门描写了天津卫市井民间的奇人,也记载了大量的天津民俗历史。
为了深入了解天津的民俗文化,同学们来到老城厢博物馆,在讲解员叶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这座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殿堂。该馆始建于清末民初,为典型的三进四合套院落,原本是英商麦加利洋行买办徐朴庵宅,藏有3600余件文物。民间捐赠文物展厅的展品以清代至近现代藏品为主,包括老照片、石刻、砖雕、摆设、瓷器、服饰、钟表等。这些物品都是老城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的历史见证,回眸老城岁月鎏金,敝帚自珍乡情永忆。
在小试牛刀的环节,同学们在不同的点位进行了“非遗小讲解员”的讲解试讲,大家专注的态度和精彩的呈现时不时引来游客们的赞叹。希望这些小志愿者们通过后续的培训和练习都能够成为合格的“非遗小讲解员”。
主题三:学非遗,讲传承
非遗大师课1: 快板&相声
这个环节中同学们颇为享受,老师们讲解展示精彩纷呈,孩子们欢声笑语不断。
我们的非遗课堂就设在了小梨园相声茶馆中,在这样古朴典雅的环境里,老师们为大家展示了相声和快板,彰显了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得无穷魅力。
孩子和家长们也被其深深吸引,演出中孩子们被逗得前仰后合,与老师们不断互动,每个人都大方地走上台去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体验和学习快板,有模有样地共同完成了一个小段,现场气氛非常和谐轻松。
非遗大师课2:扎放风筝
我们有幸请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风筝魏的传承人魏博文老师来教大家扎风筝。被誉为天津工艺美术品“三绝”之一的“风筝魏”,以其造型多变、彩绘逼真,集多种手工技艺于一体而著称。魏老师将自己设计创新的室内风筝送给了幸运小志愿者,并且教孩子们在室内放飞迷你风筝。
在风筝制作的体验环节中,每一个孩子都很认真和专注,绘画涂彩很有创意,并且在团队配合中互相帮助,每个人完成的作品都非常精美。有的同学表示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风筝要放飞上天需要有这么多道手工,这么多的技巧,作为中国人为自己国家拥有这项非遗技术而骄傲自豪。
是啊,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骄傲,更值得我们将他保护和传承下去。天津非遗“少年说”系列研学活动还会继续举办下去,让更多的青少年走近非遗,了解非遗,弘扬非遗,以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将中国非遗一代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文/侯菲 图/易多智 )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