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大清的一代雄主,在位长达61年,让大清国力达到了顶峰。但就是这样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却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头疼了一辈子。

爱新觉罗 玄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新觉罗 玄烨

1722年12月12日,清康熙皇帝在畅春园因病驾崩,享年69岁。四皇子胤禛继位,成为了雍正皇帝。

在康熙众多的儿子中,四皇子胤禛既不是出身最高贵的,也不是最有才华的,甚至康熙皇帝也不太喜欢他,曾批评他喜怒不定,告诫他要借急用忍。

但就是这位看似普通的四阿哥,却意外地赢得了皇位。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01 雍正其人

01 雍正其人

雍正,全名爱新觉罗·胤禛,名字里“胤”是兄弟们的排行,“禛”代表真诚,意味着对天地和祖先的真心,希望得到庇佑。

雍正是康熙帝的第十一个儿子,但清朝制度规定,皇子早夭就不排序,在长大成人的皇子中胤禛排行第四,所以叫皇四子。

雍正(胤禛)青年常服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雍正(胤禛)青年常服像

胤禛20岁时被封为贝勒,31岁成为雍亲王,后来的年号“雍正”就从这儿来的。

虽然胤禛从小并没有显现出过人的天赋,但是得益于康熙对子女教育的严格要求,他从5岁就开始读书,并且非常勤奋,不仅精通满汉蒙文,还写了不少诗词。

9岁时,胤禛就开始学习骑马射箭,游泳,还跟着康熙皇帝四处巡视,见识了不少世面。

到了19岁,胤禛更是随康熙出征,对抗噶尔丹,负责管理正红旗大营。

26岁那年,胤禛又跟着康熙南下,视察黄淮地区的水利工程。这次南巡让他深入了解了江南的民情。

除此之外,胤禛还多次陪同康熙去盛京(现在的沈阳)祭拜祖陵,去曲阜拜孔庙,还去过五台山拜佛。

经过这么些年的学习和实践,胤禛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智慧都非常高。他自己都说,虽然在很多方面不如康熙,但在了解社会民情这一点上,他自信超过了他的父亲。

02 韬光养晦

02 韬光养晦

和其他皇子的锋芒毕露不同,胤禛很懂得韬光养晦,他一直表现得对皇位毫无兴趣,这种态度,从他在潜邸时期所著的《悦心集》中可见一斑。

这本书收录了胤禛的许多诗词,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仿佛一直在告诉世人,他只愿做一个清净自持的皇子,不愿卷入权力的争斗。

事实上,在康熙第一次废太子胤礽之前,胤禛确实对储位一点也不热衷。他只是想辅佐好太子,尽为臣之道。

在胤礽被复立前后到二次被废黜之间,他也仍然为胤礽说好话,并且积极维护好和其他皇子之间的关系,直到胤礽二度被废之后,胤禛才起了争储之心。

不过在表面上他仍然没有表露出自己的野心,胤禛从废立太子的过程中领悟到,谁声望高,谁就要倒霉。

因此,胤禛尽管有争储的野心,但外表上不露形迹和声色。

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照

后世学者分析,胤禛之所以能在夺嫡之战中胜出,除了得到隆科多和年羹尧等人的强力支持外,更重要的是他深谙权谋,善于隐藏自己的野心,表面上看似与世无争,实则暗中布局,构建了一个强大的“亲友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