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近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在约一亿年前缅甸琥珀中,发现了黾蝽交配化石,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这些昆虫的交配行为的重要线索,那么一亿年过去了,这种小昆虫的交配行为变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说答案,一亿年可能听起来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时间段,但实际上,这并不意味着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无法简单粗暴的描述为“变了”或者“没变”。

黾蝽其实大家应该很熟悉,它是一类水生昆虫,以其在水面上行走的能力而闻名。黾蝽体长一般为1厘米,长有4毫米的触角,一般是黑色或者黑灰色的,头胸部有一次短短的金色绒毛。它们的分布范围广泛,从淡水湖泊到海岸甚至远洋水域都有它们的身影。黾蝽栖息于湖泊、池塘等静水水面以及溪流等流动的水面。它们以落在水面上的其他昆虫为食。黾蝽能够感知水面上的涟漪,迅速移动到猎物处将其捕食。它们通过“波纹通讯”吸引配偶,随后将卵块产于水下的植物上或浮游的物体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黾蝽的身体腹面覆有一层极为细密的短毛,这层短毛有疏水作用,也正是依赖这个特性,它们才能在水面上行走自如。它们的中足和后足特别长,用于在水面上划行,而前足则较短,主要用于捕捉猎物。

中国的研究人员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了7个罕见的缅甸黾蝽成虫,其中包括三对两性配对的成体标本。这些标本记录了白垩纪水生昆虫的交配情形,其中两对是体型较小的雄性位于雌性背上。通过对这些化石的形态学分析,研究人员发现雄性缅甸黾蝽的前足胫节表现出显著的性二型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究推测,这些缅甸琥珀中的黾蝽可能具有较高的种群密度,但可能不具备领地行为。雄性缅甸黾蝽的特化前足胫节可能作为抓握装置,帮助它们在交配斗争中克服雌性的抵抗。

现代黾蝽的交配行为确实保留了一些古老特征。根据研究,现代黾蝽的交配系统仍然以显著的性冲突为特征,这表现为两性间的交配斗争。雄性可能会通过骚扰、强制侵犯和恐吓威胁等行为来追求交配,而雌性则展现出一定的形态适应和行为策略以抵制代价高昂的交配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一些现代黾蝽雄性的前足胫节具有特化的结构,可以作为抓握装置,在交配斗争中克服雌性的抵抗。这种形态特征与一亿年前缅甸琥珀中发现的黾蝽化石中的特征相似,表明这种交配行为的适应性可能在演化过程中得到了保留。

所以总的来说,现代黾蝽的交配行为和古代黾蝽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尽管在演化过程中可能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和适应。这些行为的持续存在说明它们在黾蝽生存和繁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为何一亿年过去了,这种昆虫的变化却并不大?

这是因为生物的进化是由自然选择驱动的,这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它依赖于许多因素,包括环境压力、遗传变异和生物的生存策略。

如果一个物种已经很好地适应了其生态位,并且这个生态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那么自然选择的压力就会减少,因此物种的进化速度也会放缓。一些物种可能发展出了非常有效的生存策略,如特定的繁殖行为或防御机制,这些策略在长时间内维持了它们的生存和繁衍,减少了进化的必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进化需要遗传变异作为其原材料。如果一个物种的遗传变异较少,或者新的有利变异很难出现,那么进化的速度也会减慢。

另外环境变化是推动进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相对稳定,或者它们能够有效地应对环境变化,那么进化的速度可能会减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重要的是,在生命的演化史中,一亿年并不是一个特别长的时间段。例如,单单是眼睛的出现就足足用了近30亿年的时间。

因此,黾蝽在一亿年的时间里可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可能是因为它们已经很好地适应了它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而这些条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这表明黾蝽的某些基本生物学特征和行为策略在演化过程中是非常成功的,足以维持它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