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雄关无数,在津门地界当然要数黄崖关最为雄浑与壮丽,它是津门十景之一,位于蓟州最北端30公里处的东山之上,始建于北齐保七年,也就是公元557年,重修于明代。
据说黄崖关长城的名字来源,是因为东侧山崖的岩石多为黄褐色,每当夕阳西下之时,悬崖山石便呈现出金黄色,所以得名“黄崖关”。这样的说法似乎与承德的金山长城一模一样,真假我们不必考究,作为游客,我们登临黄崖关,只需要了解这里的人文历史以及感受到长城对于华夏大地的意义就已经足够。
黄崖关这段长城全长约42公里,东有悬崖为屏,西以峭壁为依,水陆关隘,边城掩体,战台烟墩,古寨营盘一应俱全,以雄关险隘著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如今的长城之上有楼台66座、敌楼52座、烽火台14座,其中有一座楼台呈八卦布局,精妙绝伦。
在漫长的历史光阴里,这里曾是边疆要塞,战争的烽火与铁马冰河的狼烟笼罩四野,战火的摧残与时光的侵袭,让这座军事防御工事面目全非,几近消失,整整一千年后,这座长城终于等来了让它焕然一新的人——一代名将戚继光。
明隆庆二年,也就是公元1568年,戚继光出任蓟镇(天津蓟州)总兵,负责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兵事,自此开始镇守北疆,为了以强化对京师的防御,抵御蒙古保障北疆安全,他号令12万守军和百姓一起对黄崖关进行了一次大修,并增加建筑工事空心敌楼、烽火台及“牛头马面”等建筑,并将城墙石垒砖包,坚如铜墙铁壁。
戚继光大修后的黄崖关“兵精城雄,两千里声势连结”,使长城的防备力量大大加强。从此,蓟州一线边防固若金汤,终使鞑靼勒马,也望长城兴叹,这里的百姓得以安宁数十载。
456年之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黄崖关,仍旧是戚继光大修后的模样,或许个别垛口或段落有所坍塌,但后人仍然按照彼时的样子修缮如旧。
有专家认为黄崖关将万里长城精华荟萃于一地,具有小而全的特点,是“万里长城之缩影”。万物生长的季节,黄崖关四周苍翠一片,各种植被在群山间绵延不绝。拾阶而上,斑驳的地砖与城砖讲述着远去的飘摇与连天的烽火。
进入一处空心敌楼,空间不大,但设计精妙,不仅能供士兵用弓箭、火器反击敌人的进攻,还能提供住宿休息、贮藏粮食和补充兵械多种功能,据说当年戚继光修建了1200余个这样的空心敌楼。
顺黄崖关长城走到西端,有一座巾帼楼,又叫寡妇楼。该楼为方形石楼,为明代隆庆年间建造,是蓟州长城52座敌楼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传说在修筑长城的时候,曾征调一支河南籍士兵,其中有十二名士兵死亡,这些士兵的妻子见丈夫数年杳无音信,便结伴到边关寻夫。戚继光得知后发给每人一笔抚恤金,而她们决定继承夫志,为国分忧,献出抚恤金,作为修筑长城的费用。最后,将士们因此修起了这座御敌的敌楼,来感恩纪念这12名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人们也把这座敌楼称作“寡妇楼”,但是后来被改称“巾帼楼”。据说在早年人们维修长城时,还发现了妇女使用的顶针、簪子等遗物。
站在一处垛口向外瞭望,视野开阔,一目千里,脚下的长城逶迤在群山峻岭之间,彼时的猎猎旌旗如今成为今世的风景,戚继光保卫边关的功勋已然被当地百姓铭记。
“没有戚继光,就没有今天的黄崖关长城”!1987年,在黄崖关长城东段的太平寨,后世的人们雕塑了一尊戚继光像,雕像全身戎装,手按宝剑,目视前方,气宇轩昂,威武刚毅,时至今日,那尊8.5米高的花岗岩戚继光塑像,仍然镇守着黄崖雄关。
有人赞叹,万里长城百道关口,风格迥异各有千秋,黄崖关长城以玄妙的八卦城独树一帜,以浓郁的人文气息冠绝一方,以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饮誉京东。的确如此,站在一处高地远眺,黄崖关长城在陡峭的山脊上,好似一条巨龙起伏腾跃,翻过燕山的千山万壑,又穿过凝固的大地波浪,在山的脊梁上盘桓卓立,与雄浑的山势刻画出自身的沉稳与壮阔,等待后人的抚摸与阅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