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是中华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之一,其战场指挥能力无需多言。

人们经常会把“军神”刘伯承、林彪和他放在一起,讨论谁才是近现代最厉害的中国军事家。

按理来说,徐向前这么一位军事家,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应当是战场前线。

可许多人奇怪的是,徐向前曾在1941年,突然被毛主席从山东调回延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的五年,他都被毛主席“雪藏”在后方,没有前往抗日战场前线

要知道,当时前线战事紧急,正急需将领,徐向前回延安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毛主席会这么做?

战法大师徐向前

徐向前元帅的一生,指挥过无数场战斗,大多数都取得辉煌的胜利,是毛主席亲口赞美的军事天才。

而他最令人称奇的,就是其战法。

无论是敌强我弱形势下的游击战法,还是使用妙计攻城拔寨,都让事后知道战法全貌的人都惊呼,徐向前真是当代“诸葛亮”!

如著名的“跑圈”战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9年6月,彼时的徐向前还是红军31师的副师长,率领着鄂东北的部队,遭遇河南土匪李克邦部和红枪会约6000兵力围剿。

那时的红军兵力很弱,战线又分得很散,许多红军小分队都在外面进行游击战,通过这种方式避免陷入包围圈。

徐向前手头带着两个大队,满打满算就一百来号人,武器也残破不堪。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是6000名敌军的对手?

徐向前没有慌张,他知道硬拼是死路一条,于是,他仔细研究根据地周边地形 ,发现了一线生机。

每当敌军进攻,徐向前便带着这一百来号红军“跑圈 ”,敌军以为红军跑了,连忙追上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红军绕到敌军侧面,对着敌军毫无防备的部队就是一顿痛击。

待李克邦的部队反应过来,徐向前的部队早已开始了新一轮的兜圈,敌军的主力像是一拳打到棉花上,四处扑空气。

敌军成了无头苍蝇,明明徐向前只有一百人的部队,可好像柴山保的东南西北都是红军,走到哪儿都要“挨打”。

就这样,徐向前在白沙关等地区绕了一个月,趁着敌军疲于奔命,徐向前审时度势,突然联合当地百姓,一举攻向敌军老巢。

这次主动出击不仅成功消灭对方一个“营级”的头目,还活捉了“红枪会”的戴五爷,吓得其他头目连夜撤退,所谓的“罗李会剿”就这么草草收场。

徐向前的“跑圈”战法,也成了我军在各个根据地的重要战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为我军在敌强我弱状况下,保存下有生兵力,让将来的反击成为可能的军事策略。

不只是跑圈,徐向前还“发扬”了著名的“围点打援 ”战法,看过《亮剑》的读者,想必都对李云龙的“平安县城战役”印象深刻。

李云龙运用“围点打援”成功让日军打成了添油战术,极大程度消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

而要说起这种战法的鼻祖人物,则是徐向前。

1932年,蒋介石正大力“剿共”,徐向前就使出了经典的“围点打援”战术。

他指挥三个师的红军兵力围困苏家埠,又在前往苏家埠的各个要道上布置军队,并放出大量假消息作为烟雾弹,迷惑蒋军判断。

敌我双方的部队在苏家埠附近反复拉扯。按理说,我军可以选择强攻苏家埠,但徐向前表示先不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向前一直拖到苏家埠的部队缺兵少粮,不得不多次向蒋介石求救,才判断“机会来了”,带领三个师将支援的20000蒋军半路截杀,取得了鄂豫皖红军的空前大捷。

除此之外,徐向前的“收紧阵地”战法、“土行孙破城法”在“六路围攻战役”和“临汾战役”中取得过显著成效。

一时间,徐向前的战法在军中被推广,他的打法成为每个将领必学的带兵技能。

那么,徐向前这样一个用兵如神的将领,共产党当之无愧的军事家,又是为何在1941年被调回延安后,沉寂了五年?

被“雪藏”的五年

1941年初,前线负伤的徐向前从山东被调回延安,当然,毛主席调回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养伤,也是为了参加即将召开的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由于种种原因,七大一直没能成功召开,徐向前便滞留在延安。

难道徐向前就这么滞留了五年?当然不是。

说不清是时运不济,还是天意如此,徐向前在一次骑马出行中,不慎被马蹄蹬折了腿,当场送往医院救治。

要知道,徐向前本就是疾病缠身,早年他忘我地投身于革命,为了分析清楚战场形势,常常彻夜不睡,斗米不进。

时间长了,徐向前自然是积劳成疾。

一开始,他只感觉轻微头痛,等着1937年遇见毛主席的时候,徐向前的病情已经恶化成头痛牵扯着牙痛,痛到无法入眠。

等到1941年回延安,却旧病未愈,又添新伤,徐向前只得被安排在延安的医院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骨折之类的外伤是出了名的难养,再加上延安治疗资源有限,徐向前的病反反复复,只能勉强维持不恶化。

等到徐向前伤势稍微好了一点,觉得自己能出院时,已经过完了当年中秋节。

在这个过程中,徐向前没有一刻不想回到前线,他多次与毛主席谈话,表达了他想回山东前线指挥作战。

可毛主席思考一番,又在医生那儿了解到徐的伤势后,只是劝他好好休养。

徐向前一直担心着前线战局,哪里待得住?于是又在延安开始了废寝忘食的工作模式。

这番劳累之下,徐向前身体越来越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徐向前有个外号被称作“布衣元帅”,他在个人生活上的艰苦朴素,堪称全军楷模。

徐向前在军中从来不开小灶,与战士们吃的都是一样的食物。

主席听说他生病了,特意派人送来鸡鸭,想给他补补身子,他坚决不要,后来要给他配个炊事员,也被他毫不犹豫拒绝。

徐向前的警卫员时常感慨徐帅生活之苦:

“他就一个饭盒子,里面只有汤、馒头、菜,而且多数时候是野菜。”

在这种情况下,徐向前的带病之躯自然养不好。

当然,身体条件也不是他被“雪藏”五年的唯一因素,另一个原因是毛主席作出的决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2年5月,徐向前被任命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副司令员,同时还兼任参谋长一职。

这份工作没法去前线打仗,这让徐向前有些失望,在他回延安受伤后的一年半里,每时每刻都想回战场拼杀。

但很快就收拾好心情,毕竟参谋的工作虽然与在前线临时调配兵力有差别,但依旧是自己的拿手工作。

可毛主席的一番谈话,却让徐向前犯愁。

1943年,正是“春耕”时节,毛主席却特地邀请徐向前去他的窑洞谈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往窑洞的路上,徐向前心中疑惑,想着是否因为军事学院的工作存在问题。

没想到见面后,毛主席便直说道:“向前同志,你去办个大学怎样啊?”

“啊?我啊?”

徐向前诧异地看着主席,以为自己听错了,他还没做多久参谋工作,毛主席又有新安排?

可是,他没当过老师,更不懂教育工作,徐向前斟酌了一下用词,有些为难地回应:

“我过去没搞过教育,还是让别人搞吧。”

想了想,他又补充了一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席,我还是想去打仗!”

毛主席听闻此话,露出了笑容。

“不影响嘛,学校你得办,仗也要打!”

接着,毛主席话锋一转,认真道:

“不过现在,你先去搞学校。”

徐向前摇了摇头,直言自己毫无经验,若是去当抗大的校长,怕是会办不好,辜负了革命同志和群众。

毛主席眉头一挑,明白徐向前的担忧,继续劝道:

“开始的时候,我们连仗都不会打,后来不是会了?你放心去当校长,到时候,你先组织好领导机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罢,毛主席报了一串人名,有李井泉、陈奇涵、徐文烈等人,表示有了他们帮助,你不用担心办不好学校。

徐向前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简单地在延安做了准备,便去往绥德筹备学校的事情。

徐向前校长这职务一当,直到抗日战争结束,都没能再去前线,而这,也就是徐向前被“雪藏”的真相。

开始,是因为徐向伤病缘故,不得已在延安养伤,后来,则是被毛主席调去办学校。

那么问题又来了,1942年是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也正是我军极其缺乏高级将领的时间点。

徐向前这样的传奇军事家,为何毛主席非要他当这个大学校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大校长徐向前

毛主席的决定看似不合理,但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符合当前抗战的实际需要。

首先,徐向前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佳,三天两头就得往医院跑一趟,在这种情况调他去前线,旅途劳顿,会有生命危险。

其次,徐向前虽然没有从事过教育工作,但是他曾是黄埔生,了解黄埔军校的办学历程。

要使用哪些教学制度,要设立什么科目他都清楚,对于抗大制度建设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而且,就延安留下的人选来看,毛主席也挑不出第二个更合适的。

其三,徐向前的能力出众。

由于徐向前出色的军事能力,抗大的军事理论课程下限是有保障,特别是“跑圈”发展而来的游击战术,以及集中优势兵力的突袭战法等军事原则,都符合当下我军需求,值得大力发扬。

如此多的理由,毛主席任命徐向前当抗大校长,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其实,毛主席一直都很注重办军事学校,毛主席明白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我们必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但抗日战争结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蒋介石也不可能善罢甘休,蒋军更不会与我党相安无事。

所以,未来我军必须要有可用之才,必须要在人才问题上未雨绸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抗大要发挥的作用,抗大的前身叫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是专门培养人才的军政大学。

军队不可无将领,学校也不能没有校长,徐向前就是这个校长的最佳人选。

毛主席非常重视学校建设,为了办好抗大,他还特别向徐向前强调,抗大要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一方面,他让徐向前需要狠抓思想教育,对于进入抗大的干部和培养的学员要认真审查,避免出现破坏分子。

另一方面,巩固好内部的同时,也要自行解决好外部困难,争取为前线输送更多的优秀将领。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安排卓有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向前工作作风是出了名地优秀,担任校长后他认真负责,几乎是一日都没有休息。

当徐向前和师生们来到绥德,抗大连个门都没有,徐向连带领师生一同挖窑洞、建宿舍,四处寻找符合招录条件的学生。

抗大在徐向前的带领下“越抗越大”,学校不仅完善了教学制度,还在政治课、文化课与军事理论课上“多点开花”。

徐向前毫无保留,拖着带病的身体总结出他实践过的一系列战略战法,内容包含游击战、山地战、突袭战、歼灭战、攻城战,完全覆盖了未来的解放战争需要。

可惜的是,徐向前仅仅就任一年多,便因突发肋膜炎,住进延安医院。

直到1945年8月,徐向前才重新出院,而此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接近尾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细数徐向前元帅这五年,竟是一直在延安和绥德,没有回到前线。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徐向前荒废了五年,随着徐向前出院,抗大的第八期,超过6000名学员已经毕业。

这些学员流向各个部队的军官岗位,成为我军急需的新鲜血液。

毛主席高瞻远瞩,早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前,便在医院和徐向前交流的过程中提到:“培养干部、准备反攻。”

徐向前出院后,向毛主席再次请求上前线,这一次他如愿以偿。

结语:

1947年至1949年4月,徐向前在短短不到两年时间,率领解放军歼灭阎锡山部超过三十万人,成功解放全山西,再次展现出他惊人的军事才能。

也正是战绩如此彪悍,许多读者认为,如果徐向前能早日前往前线,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更大作用,可果真如此吗?

徐向前培养出的第八期抗大学员们,在解放战争中继承了他胆大心细,敢打敢拼的军事素养,将解放军拧成了一股绳。

这些骨干在后来的淮海、徐州、太原战役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徐向前在延安的那五年,真的能被称作“雪藏”吗?

如果没有徐向前在绥德和延安的努力,我军真的可能会在解放战争中付出更大的伤亡代价!

战场不只有前线,大后方也是另类的战场。有能之人,在哪里都能发光。徐向前同志在抗大发挥的作用,丝毫不逊于带兵打仗。

想来,这也是毛主席留下徐向前元帅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