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这么一则故事:

在一个热闹的小吃街上,一位穿着破旧的女士在各个摊位前驻足,大口品尝各种试吃的食物。一条街走下来,她没有花费一分钱,却填饱了肚子。

旁边一个男孩看到这一幕,也想效仿。

然而,他刚伸出手,就被旁边的祖父严厉地制止了。

男孩感到很委屈,祖父则告诉他:“如果你模仿了她,你就会培养出一种‘穷气’,一旦这种‘穷气’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就很难摆脱它,从而影响你的未来。”

小孩很幸运,有一个通透、明理的长辈。

现实中却有太多父母正好相反,他们会带着孩子去占各种便宜,还为此沾沾自喜。

他们并非真得困顿潦倒,而是“心穷”,习惯斤斤计较。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父母身上的穷气对孩子伤害有多大。

01. 心穷的父母,会让孩子有很强的“不配得感”

前不久,有则新闻上了热搜。

山东青岛一男孩在手机上搜索了一家理发店,有88元理发的团购价,然后让母亲陪着来理发,店中也明码标价剪头发138块。

理发师剪完后,男孩和母亲都很满意。但是当付钱时,母亲却大怒,指责对方宰客,说小孩子剪发最多20元。

和店员争执无果,母亲竟然一分钱不付,带着儿子扬长而去。

整个过程中,儿子一直低着头,一言不发。

他内心一定是充满了后悔和羞愧吧。估计他以后也不愿再走进装饰不错的店家,因为觉得自己不配享用好的服务。

心穷的父母,只看得到表面上的物质得失,却看不到这些言行会让孩子的“不配得感”如影随形,从而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

正如作家埃德加·布莱索所说:如果孩子从小就把自己当成一个“穷人”,他一辈子都会是个“穷人”。

02. 心穷的父母,会造成孩子的匮乏心态

豆瓣上有一个网友发帖,述说了自己的故事。

从小父母就告诫她不要与他人攀比,她渴望的东西总是被父母视为不必要的开销。

慢慢地,她变得越来越“懂事”,从不向父母提要求,穿着母亲为她挑选的朴素衣物,没有零食,没有零花钱。

工作赚钱后,她开始无法控制地购物,买了许多衣物、玩具和零食,即使知道这些物品多半会被闲置。

心理学上有“过度补偿”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感到匮乏,成年后可能会过度补偿这种感觉。

然而,童年时期形成的匮乏感,成年后再多的物质也无法完全填补,最终会变成内心深处一个永远无法填满的空洞。

03. 心穷的父母,带给孩子深深的不安全感

在一期《少年说》的节目中,一位男孩说母亲总是强调家里经济状况非常糟糕,让他时常处于焦虑中。

但实际家里并不穷,父母因为自己“心穷”,才总担心孩子会乱花钱。

下面人都在笑,很少有人注意到男孩在说“我经常觉得自己吃不上饭”的时候,流露出的无助与不安。

很难想象,一个总处于焦虑中的孩子,能有多少心力去拼搏。

“音乐诗人”李健在初中时迷上了吉他,虽然当时家里并不富裕,但母亲依然花了整整一个月的工资,为他买了一把吉他。

后面,李健为了自己的音乐梦,辞掉光鲜体面的工作,又因理念不合离开星途无量的组合。

他在困顿时安心做音乐,大红后则淡然处之。

而这一切,皆因为从小父母给予他的支持,让他敢于为梦想去闯荡、去冒险。

物质的贫乏并不是最令人恐惧的,只要内心富足,孩子依然能够得到充足的安全感。

04. 最好的爱,是让孩子内心富足

怎样的孩子更容易获得人生的幸福呢?

不是那些成绩优异、才华横溢、或家境富裕的孩子……而是内心富足的孩子。

幸福不在于拥有的多,而在于计较的少。

心穷的人,无论得到多少都很难满足,自然无法快乐

如何培养内心富足的孩子?

①不把生活的沉重感带给孩子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男主穷困潦倒,有一晚和儿子被迫宿在地铁站。

他与儿子幻想一同穿越至远古时代,随后为了躲避恐龙的追逐,逃到了山洞(男厕所)中过夜。

这个落魄的夜晚没有让儿子感到无助与恐慌,反而成为生命中一段珍贵记忆。

父亲从不把生活的沉重感带给孩子,所以即使家境贫寒,儿子依然自信大方。

②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支持

对每个人来说,最核心的需求就是感到爱和安全。

“北大女孩”王心仪家中赤贫,常因衣服破旧被人嘲讽,但一家人很友爱。

不管刮风下雨,母亲都会用自行车接送她和弟弟,一路有说有笑回家。

无论她做什么,父母都相信她、支持她。

正因如此,她会说“感谢贫穷”,因为贫穷给予她拼搏的动力。

③父母自身内心富足

《银河补习班》中有一句台词:“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父母为人大气,孩子不会斤斤计较;父母诚实正直,孩子不喜占小便宜;父母慷慨大方,孩子学会分享;父母精神上富养孩子,孩子也会自尊自爱。

父母的行为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父母不可因自己的匮乏限制了孩子的格局,更不要将“穷气”刻入孩子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