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热辣滚烫》的热映,让讨好型人格再次给很多人关注,家长群里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有个家长就说,最近她和孩子爸爸的工作都很忙,没怎么顾上孩子。前几天她特意抽出半小时,想好好陪陪孩子。

结果发现孩子不论说话还是做事都不像从前那么自由,而是时不时小心翼翼地看看她的脸色。

加上群里热火朝天的讨论,她越想越害怕,担心自己的忽略,会不会让孩子也变成讨好型人格

其实,这是家长的误解,把讨好行为跟讨好型人格画上了等号。

01.什么是讨好行为?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在心理学上,讨好型人格是指为了取悦他人而不自觉地牺牲自己的需要和利益的人格特质,通常具有以下六种表现:

一是不懂拒绝别人的要求。

二是和别人一起玩儿只会顺从别人。

三是即使自己的玩具被抢也不反抗。

四是平时比较懂事体贴,很会为别人着想。

五是别人开心比自己开心更重要。

六是看到别人不开心,自己会觉得内疚。

比如有个小姑娘,上班经常帮助同事们跑腿打杂,只要有人需要,随时待命。

有一次朋友忍不住问她,“你每天这样不累吗?”她看了看朋友,苦笑了一下,说:“我怕不答应就得罪了他们。”

像这个小姑娘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不会拒绝别人,总是降低底线,委屈自己、取悦别人。

而讨好行为是暂时的,大多会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下出现。 比如孩子为了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主动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大家。

这种行为的表现其实并不是讨好型人格,而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就是这种行为可能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好处,但自己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给他人带来利益,简单点说,就是利他行为。

这种行为是一种正常的社会行为,能让人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有利于个体顺利的融入集体中。

孩子这样做,也并不是为了讨好谁,而是为了融入集体,所以并不是讨好型人格。

02.当孩子出现讨好行为时,家长要怎么办?

孩子的成长是漫长而又曲折的,受多种因素影响。从讨好行为到形成固定的讨好型人格特质,是一个长期发展、逐步固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引导非常重要。

一是仔细观察。及时觉察出孩子从什么时间开始讨好的,他是对所有人讨好还是只对某个人。

二是有效沟通。和孩子坦诚沟通,倾听他的感受和需求,了解他真实的想法。在倾听的过程中,不去打断也不评判。

三是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的讨好行为很多时候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像家长群里反映的那个孩子,讨好妈妈的背后是想让妈妈多关心、多陪陪他。

四是给予积极的反馈。当家长知道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以后,就尽可能地去满足他。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讨好行为自然就会逐渐减少。

03.如何避免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

喜欢讨好别人的孩子就像《热辣滚烫》中的乐莹:只要别人开心,自己做什么都可以;只要别人开口,自己的想法就不重要;只要别人想要,自己就能把心爱的东西双手奉上。

他们压抑真实的自我,不敢去拒绝,更不敢任性,硬是一点一点地掏空了自己的内心。

不想将孩子养成讨好型人格,家长要尽可能做到“三不说三多做”。

一是不说这三句话。

第一句:你要听话,只有你乖,妈妈才喜欢你。

这句话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他会因为害怕失去别人的喜爱,而压抑自己真实的需求,努力让自己看起来乖巧、懂事。

第二句:听我的,我都是为了你好。

现实中很多父母都会用这句话来胁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孩子为了迎合父母一次次地委屈求全,将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话压抑在心底。

第三句:一定是你有问题,别人才会不喜欢你。

这句话传递给孩子的是否定和不信任。久而久之,每当与别人发生冲突时,孩子内心下意识地就会跳出来一个声音:“是你有问题,你不如别人”,从而不断地自我打压。

二是多做这三件事。

第一件事:多肯定孩子,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有研究发现,一个健康人格的形成需要5000次肯定,一次否定需要24次肯定才能弥补。

孩子通过父母认识自己,18岁以前的肯定主要来自父母。家长要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肯定孩子的积极行为,这样能帮助他意识到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学会自我肯定,而不是讨好别人来认可自己。

第二件事:多向孩子表达爱,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不论你怎么样,我都爱你;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我会陪着你”。父母如果能够给足孩子这种无条件的爱,孩子就会感到被保护和关爱,从而建立起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决定孩子一生是否幸福的底色。一个安全感十足的孩子,未来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像《以家人之名》中的李尖尖,从小丧母,但因为有爸爸和哥哥们无条件的爱,即使成绩垫底也从不沮丧,而是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

从小就在爱与信任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会明白安全感不是靠讨好或迎合别人得来的,而是来自自己的内心。

第三件事:多给孩子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

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我,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孩子体会到被尊重,并明白尊重是相互的,而不是迎合或讨好换来的。

阿德勒说,一切的烦恼都来源于过于讨好。

告诉孩子:生活中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总想着去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做自己就好。

无论何时,忠于自己的内心,在乎自己的感受,不委曲求全,活得本色,就是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