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犯罪嫌疑人
  • 这是在刑事诉讼的初期阶段,即侦查阶段的一个法律术语。当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根据报案、举报、自首或者自行发现的线索,对某一行为进行调查,并认为某个人有可能实施了犯罪行为时,这个人就会被认定为犯罪嫌疑人。
  • 在此阶段,对犯罪嫌疑人的指控尚未得到法院的确认,他们享有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包括但不限于辩护权、聘请律师的权利等。
  • 无罪推定原则要求,除非并直至经法定程序并由最终裁判确定有罪,任何人不得被认为有罪。因此,犯罪嫌疑人在未经法院判决前,社会及法律上都应视其为无罪。
  1. 被告人
  • 当侦查机关完成侦查,收集到足够的证据,并认为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时,会将案件及证据材料移交给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检察机关如果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符合起诉条件,就会向法院提起公诉,此时,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转变为被告人。
  • 被告人是刑事诉讼中接受审判的一方,有权参与法庭审理过程,进行辩护,提出证据,质证对方证据,以及上诉等。
  • 尽管被告人面临指控,但在法院作出最终判决前,仍应被视为无罪。
  1. 罪犯
  • 只有当法院经过审理,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有罪判决,并且该判决生效(即在规定期限内未被合法撤销或改变)后,被指控的人才成为法律意义上的罪犯
  • 成为罪犯意味着其行为已经被法律正式认定为犯罪,罪犯将面临刑罚的执行,如监禁、罚款、社区服务等。
  • 罪犯的法律地位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显著不同,他们不再享有无罪推定的保护,而是根据判决接受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社会后果。

综上所述,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法律程序中是处于不同阶段的身份,而“罪犯”是对经法院判决并生效后的犯罪者的称呼,这三个概念体现了刑事诉讼过程中对个体法律地位的不同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