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开国少将中,李德生的成就无疑是最高的。

李德生抗战时出自129师,这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建国后出过两位元帅、两位大将、八位上将,然而在政治上成就最高的却是李德生——这位当年129师的排长。

他在建国后厚积薄发,一飞冲天,直到担任政治局常委,党中央副主席,官居正国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6年4月,李德生出生于河南新县,这是一座于大别山腹地的小县城,光看地理位置也不是啥鱼米之乡,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交通闭塞,困苦已极。

为了让家里少一张嘴吃饭,从8岁起,李德生开始给同村富户家放牛,只管饭不给工钱,单纯是为了混口饭吃。

1928年6月,红军打到新县,开辟了柴山堡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李德生他们村也成立了儿童团,而他本人则被推举为儿童团团长,管着二十多个孩子,这一年他刚刚12岁。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党中央趁势发起了“红军扩军百万”的号召,李德生因此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其他将帅刚参加革命就崭露头角相比,李德生无疑显得“平庸”许多,不显山不露水的,参加革命整整七年,仍然还是个战士。

直到抗战爆发后,他被编入129师,才在385旅769团担任排长。

李德生年轻时身体瘦弱,个子矮小,望之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然而打仗时却是个舍身忘死的勇士。

在1943年9月的马坊战斗中,已经成为团长的李德生身先士卒,与日寇指挥官展开白刃战。李德生手持大刀状若疯虎,一声断喝竟然吓得日寇指挥官转身逃跑。

这是李德生军旅生涯唯一一次白刃战,哪怕到晚年回忆起来他还乐呵呵地说:“打肉搏战就得抱着‘有你便无我,你死我上天’的心理。”

李德生还直言,通过这场战斗,他以后招新兵只有两个标准:一是敢不敢和敌人白刃战,二是嗓音够不够洪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德生性格温和,胸怀宽广,在军中虽然是小字辈,然而却凛然有长者之风。这从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

上甘宁战役打得最胶着时,秦基伟担任军长的志愿军第十五军伤亡惨重。

为了便于统筹协调,三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下令让十二军副军长李德生率部听秦基伟指挥。

秦基伟是九纵出身,李德生是六纵出身,然而李德生却丝毫没有门户山头之见,欣然服从上级的安排,与秦基伟紧密配合,同心勠力,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李德生的高风亮节和恢弘气度让三兵团政委杜义德钦佩不已,对王近山说:“只要有李德生在前面顶着,我们可以安心睡大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五军政治部主任聂济峰曾经评价李德生:在用人方面能够一碗水端平,不管你是哪个部队,什么建制,都能够做到一视同仁,人尽其才;在指挥方面抓大放小,能够细致规划整体战略,也能够大胆放权,让底下人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十二军参加上甘岭战役后,由于消息沟通不及时,志愿军司令部在每日通报中只表彰了十五军,对十二军则只字未提。

这引起了十二军许多指战员的不满,他们纷纷找李德生表达不满。

谁知李德生却不怒反喜,笑着说道:“上甘岭战役越打越大,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不管是哪个军打的,对外都是咱中国人民志愿军打的,都是咱们中国人民打的,我们要识大体顾大局,一切光荣最终都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

李德生度量宽宏至此,俨然已经有庙堂宰相之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时任十二军军长的李德生亲自下连队蹲点观察,与战士们同吃同住一年,终于发现并推广了“郭兴福教学法”。

这个全新的练兵方法得到了叶剑英元帅的高度评价,并下令在全军推广。

这一下,不光是十二军,甚至南京军区都在全国全军狠狠出了一番风头,一时间各种报告会的邀请如雪片般飞来,上级也让李德生将发掘“郭兴福教学法”的相关材料交上去。

在上交相关材料时,李德生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将有功人员的名字都写了进去,却悄悄把自己名字划掉,深藏功与名。

正是由于李德生这种心胸宽广,团结同志,不争功不居功的美好品质,才让他在将帅纷纷遭到迫害,万马齐喑的特殊时期脱颖而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9年7月,李德生被伟人钦点,调到中央工作。先后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担任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军委办事组成员、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这在全军的军一级指挥员中,是绝无仅有的。

事实上直到被伟人钦点入京,李德生才第一次见到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