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八月,一场轰动天下的葬礼在长安城内拉开帷幕。

当天,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文武百官,所有人都在为一名妙龄女子的薨逝而哀伤。为了彰显葬礼的排场,皇帝不仅要求宫中内库无条件支出葬礼的一切花销用度,还亲自撰写了挽歌,并降旨要求在京官员必须全数披麻戴孝走上街头,为这名贵族女子祈福超度。

没错,逝者正是唐懿宗深爱的女儿同昌公主。

葬礼落幕之后,唐懿宗失去爱女的锥心之痛却久久不能平复。他没有办法看到那些涉嫌“杀害”公主的御医们仍存活于世,于是,下旨将韩宗绍、康仲殷等二十多名太医逮捕斩首,并将他们的亲族三百余口投狱,交京兆府从严治罪。

这个丧失理智的“宠女狂魔”,让晚唐政局更加风雨飘摇。

01

同昌公主降世时,唐懿宗李漼还未登基称帝。作为唐宣宗的长子,那时,他的原名还叫李温。

李温并不讨父亲喜爱,虽说唐代立储有立嫡立长的规矩,但唐宣宗从未想过要立李温,反倒是对年纪更小的皇四子、夔王李滋寄予厚望,欲以其为太子,正位东宫。更令李温难受的是,唐宣宗对待子女的教育比此前的皇帝都要严苛,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唐宣宗原本想将次女永福公主许配给出身河南于氏的户部侍郎于敖之子于琮,永福公主对自己未来的驸马也极其满意。可就在婚事即将敲定之际,永福公主与唐宣宗用餐时使了小性子,发了点脾气,当着她父皇的面把筷子折断了。唐宣宗二话不说,当天就下旨否决了这门亲事,改令第四女广德公主下嫁于琮为妻,从而让永福公主生生错过了这段天赐良缘。

好在李温并未让唐宣宗彻底边缘化,否则难保不会重蹈姐妹永福公主被疏离的命运。作为一名普通皇子,他还是如其他皇室子弟一般,早早得了父皇的封赏,赐爵郓王,在长安十六王宅开了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宣宗李忱画像。图源:网络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太子之位悬而未决,无形中也给郓王李温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史载,“宣宗在位,春秋高,恶人言立太子事。(郓)王以嫡长居外宫,心常忧惴”。

就在这个时候,李温的宠妾郭侍姬(即郭淑妃)给他生下了可爱的同昌公主。

同昌公主出生后一直不曾开口说话,到了十岁那年,一日突然对父亲蹦出了两个字:“得活。”当时唐宣宗正在弥留之际,紧接着,在郓王府惴惴不安的李温受到了左神策护军中尉王宗实、副使丌元实的拥戴,改名李漼,进宫做了皇帝,史称唐懿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懿宗画像。图源:网络

同昌公主因为这一声“得活”,从此被唐懿宗视为福星。在他看来,不管这是小孩子的突然顿悟,还是上天的特意安排,同昌公主一生的荣辱都将与自己息息相关。

随着同昌公主一天天长大,唐懿宗准备要为爱女寻找一位出身高贵且同样无条件给予她爱宠的驸马。他属意的人选,正是出自世家京兆韦氏的韦保衡。

韦保衡是拥有进士功名的世家子弟,其祖父韦元贞、父亲韦悫也都是大唐进士出身。因此,韦保衡凭借“一门三进士”的威望,迅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羡煞天下读书人。

自同昌公主与韦保衡的婚事确立起,京兆韦氏就四处张罗公主出嫁后的衣食住行,并在家规上明令禁止包括驸马在内的族中子弟对同昌公主不敬,尽力为公主提供舒适且顺意的宫外生活氛围。

而唐懿宗给出的“嫁妆”则十分厚重。据《资治通鉴》记载,咸通九年(868),同昌公主出嫁,唐懿宗为其赐第长安城的广化里,并“倾宫中珍玩以为资送”,还另外赐钱五百万缗做嫁妆。

在唐代,1000个铜钱为一缗,也称一贯,与一两银子的价值相当。同昌公主出降时,唐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赋税重地江淮刚刚传来了旱蝗灾害和饥荒的坏消息。另外,因为缺衣少食,初在桂州(今广西桂林)戍守的粮料官庞勋在调防徐州、泗州时,鼓动军中将士起义。一时间,“庞勋自谓无敌于天下,作露布,散示诸寨及乡村,于是淮南士民震恐,往往避地江左”。江南震荡,烽烟四起,唐懿宗却拿着五百万两赞助同昌公主的婚礼,此爱女之切,对唐朝后期的经济、政局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但,沉浸于为女儿付出的唐懿宗,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失当。据唐人苏鹗的《杜阳杂编》记载,同昌公主出嫁后,担心女儿在韦家不能享受到原有的生活水准,唐懿宗又给女儿送去各种美味佳肴,“其馔有灵消炙、红虬脯;其酒有凝露浆、桂花醑;其茶则绿华、紫英之号”,“又赐金麦、银米共数斛,此皆太宗庙条支国所献也”。

所谓“灵消炙”,按书中记载,应该就是极品烤羊肉,“一羊之肉取之四两,虽经暑毒终不见败”,其奢靡程度远超想象。而“凝露浆”,实际上就是采自清晨玫瑰花瓣上的露水。为了公主小抿一口,宫中内侍、宫女等人跑断腿,也是常有的事。至于“金麦、银米”,其来历更不容小觑。按《辞海》的解释,“条支”是古西域国名、地名,最早出现于《汉书》。此条支国,在安息西界,临大海(即波斯湾),汉和帝永元九年(97),西域都护班超曾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海而止”。学界推测,“条支”最有可能在今天伊朗、伊拉克所在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由此可见,唐懿宗宠爱同昌公主,当真是为其付出全世界也心甘情愿。难怪《杜阳杂编》说,“自两汉至皇唐,公主出降之盛未之有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班超出使西域图。图源:网络

对待驸马韦保衡,唐懿宗亦十分慷慨。自从与同昌公主成亲以来,韦保衡就像一枚“火箭”,火速飞升至常人难以企及的高位,先是“累拜起居郎”,很快再“以(韦)保衡为翰林学士,转郎中,正拜中书舍人、兵部侍郎承旨。不期年,以本官平章事”。

娶公主,做宰相,想必韦保衡做梦都会笑醒。

可活在“全世界的爱”里面,同昌公主的精神却一天不如一天。嫁给韦保衡不过年余,才步入桃李年华的她,就一病不起。

02

按照史书记载,同昌公主的这场病是“因梦而起”。

据说,某日,同昌公主午睡之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出现了一名女子,自称是东昏侯萧宝卷的爱妃潘玉儿,她要索回同昌公主诸多嫁妆中一把“九鸾钗”,如若公主不给,便要实施强硬手段。同昌公主梦醒后,病根就落下了。

公主病笃,这可把韦氏一族及皇室吓坏了。

恨不得替女儿生病的唐懿宗,赶紧召来韩宗绍、康仲殷等二十多名御医为公主会诊,并下诏要求御医们不惜一切代价救活公主。由于同昌公主的病来得蹊跷,唐懿宗又对女儿“过钟宸爱”,不断催促御医们报呈公主的诊病报告,致使韩宗绍、康仲殷等人害怕担责,胡乱判定公主所患之症为疑难杂症,治病需要用到世所罕见的药物方能见效。于是,以康仲殷为首的御医们给唐懿宗上奏,声称公主这病若“得红蜜白猿膏,食之可愈”。

“红蜜”究竟是什么?时至今日,仍无人知晓。而与“红蜜”仅一字之差的“石蜜”,则有明确史料记载产自古印度,自唐太宗时代起,就被引入中土,成为当时最优质的颗粒状红糖之一。因此,美国汉学家薛爱华猜测,“红蜜”或许是颜色更深且提纯度更高的沙糖。毕竟,在《本草纲目》中,“石蜜”也被认为有治疗“心腹热涨,口干咳”的功效,算是一味传统的中药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甘蔗制的砂糖。图源:摄图网

至于“白猿膏”,在此之前也从未闻于任何一部医家专著中,倒是古今都无法证其真伪的《山海经》中记载:“南方有山,中多白猿。”可见,康仲殷等人所谓延医求药,从一开始就抱有诓骗唐懿宗的成分,使其知难而退。

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唐懿宗在内库挖地三尺,还真就找来了西域贡的“红蜜”数石和南海贡的“白猿脂”数瓮。治疗同昌公主的药饵配齐了,接下来就该是韩宗绍、康仲殷等御医们的主场发挥了。

唐懿宗在宫里静候佳音,公主府内的御医们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顶着欺君罔上的罪名,拿着珍贵的红蜜白猿膏拼了命地喂给公主吃。

然而,同昌公主病殁的噩耗,还是在咸通十一年(870)八月初一传到了唐懿宗的耳中。

爱女的薨逝,让唐懿宗瞬间发狂。他誓要查明女儿去世的真相,而驸马韦保衡及京兆韦氏一族则担心公主之死会给他们带来杀身之祸。因此,同昌公主一断气,韦保衡就跌跌撞撞地爬入皇宫,向唐懿宗举报韩宗绍、康仲殷等人“误投医药”致公主身死的医疗事故。

唐懿宗为人本就“中庸,流于近习”,加上这次死的是同昌公主,冲动、愤怒的情绪立刻冲昏了他那颗不算英明的脑袋。韩宗绍、康仲殷等人在皇威震怒下,迅速成为众矢之的。

随着同昌公主的离世,他们立马沦为了这场“宠女”悲剧的牺牲品:韩、康二人被杀,连带朝廷医官二十余人丧命,其宗族三百余人被收捕。

03

那么,假使唐懿宗并不着急催促韩宗绍、康仲殷等御医要所谓的诊断报告,凭借这支特命的专家医疗队以及当时的医疗水准,同昌公主是否能逃过死劫?

这也很难。

首先,韩宗绍、康仲殷等人的身份,史料中呈现两种不同的表达。在《新唐书》中,修史者将他们笼统地称为“太医”。而在其他同类史料中,如《资治通鉴》《唐会要》等,他们的身份则被明确定义为“医待诏”“翰林医官”。

太医和医待诏有什么差别呢?

差别可大了!传统意义上的太医,指的是有明确编制的宫廷医生;而医待诏,只不过是唐朝待诏制度下的产物。“待诏”这项制度最早源自汉朝,主要是以才技征召士人,使其听候皇帝的诏令,备皇帝随时顾问,也作人才储备之用。唐朝的待诏制度则明确规定,天子在大明宫、兴庆宫、西内、东都、华清宫皆设待诏之所,其所待诏者,涵盖“词学、经术、合炼、僧道、卜祝、术艺、书奕”诸方面。其中,词学最被看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