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们的沉默,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01

中老年女性不仅是一个群体,

也是一种困境。

0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6岁妇女被性侵三次事件,

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凤凰周刊这篇文章的标题是:

《隐痛66岁:当一位农村女性遭受三次性侵》

看名字就知道是什么内容,

可是真正看完整篇,

却依然被震撼。

施害者与受害者身份与年龄、

双方家属的反应、

受害者被侵害后的挣扎、

社会与周围人的眼光.....

都让整起案件变得没那么简单。

受害者的处境,

或许是很多中老年女性的缩影。

03

66岁的丁红玲

是典型的农村女性:

胆小、羞怯、耻辱感重。

她前半生从未离开过农村,

和丈夫老李一起在田间刨食。

虽然没读过什么书,

但他们努力将3个儿女托举起来。

孩子们上了大学,

在城市里买了房、车,

有了稳定工作。

他们回报父母的方式,

就是接到城市同住,

一家人团聚在一起,

丁红玲和老伴儿也欣然接受。

勤劳了一辈子的两个老人闲不住,

在女儿工作的物业公司找了工作,

都是当保安。

本来以为徐徐将展的美好晚年,

却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

碎成齑粉。

0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红玲是被53岁的保安队长性侵的,

或许从她刚去物业上班,

就被对方盯上了。

丁红玲老实本分,

不会说普通话,

也听不太懂别人的要求。

她只知道,

“领导”怎么安排就怎么做,

哪怕那些事不是她份内的事。

这给了保安队长于某延一个信号:

对她施暴是安全的。

他是这么想的,

也是这么做的。

丁红玲一共被他性侵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地下室黑暗的水泵房,

第二次是在她的宿舍,

第三次还是在宿舍。

直到在同事的帮助下,

她才敢哆哆嗦嗦到派出所报警。

羞于启齿被“强奸”的事实,

连普通话也不会说,

自己的名字也不会签。

她的报警之路受到重重阻碍,

以至于最开始办案的警察,

不知道发生了实质性的伤害,

案件以1500块强制完成和解。

这无疑是又一重伤害。

侵害发生后,

她曾想死了一了百了,

但想到家人、想到儿女,

她打消了这个念头。

05

在我看来,

丁红玲的灵魂是被杀死了3次。

第一次,

是于某延对她实施性侵。

这是一种底层对更低层、

弱者对更弱者的侵害。

据凤凰周刊报道,

在业主面前,

于某延笑脸相迎,

谁家有事他都会上门探望,

“老实本分、值得信赖”,

是业主对他的看法。

但在比他职位低的人面前,

他暴躁、贪婪、只手遮天。

实施性侵前,

于某延经常给丁红玲私发黄图。

第一次侵害发生时,

他强制要求丁红玲

做不属于她的工作,

借机强奸了她。

事后面对丁红玲的警告,

他满不在乎地说:

“这有什么可说的, 这是我们的私人关系。”

第二次、第三次,

他直接用钥匙开门,

对睡梦中的丁红玲实施侵害。

对于自己犯下的罪,

这个53岁的男子完全不以为意,

他用

“说出去就掐死你” “你不怕丑吗”

威胁丁红玲。

第一次报警调解后,

他顺利回到岗位,

在保安宿舍得意大喊:

“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在育天没人能拿我怎么样, 我后台硬得很。”

这些话让丁红玲本就绝望的心,

如坠冰窟。

06

丁红玲第二次被“杀死”,

是被同性和社会舆论霸凌。

她报警后,

丁某延的妻子也赶到派出所。

一见面,

这个泼妇就狂骂她:

“不要脸” “这么大年纪还勾引别人老公”

甚至猛冲上前,

扬言要把她打死。

被性侵本就让她屈辱不堪,

竟然还被泼脏水是主动勾引,

若不是警察拖住对方,

丁红玲身上就挂彩了。

她这才明白,

自己的敌人不仅是性侵者,

还有他身边和自己一样的女性。

事发后,

一些人问丁红玲的女儿,

探问性侵事件的具体细节,

带着掩饰不住的八卦和兴奋神色。

而她的子女尽量不让母亲回农村,

他们怕口水把母亲淹没。

在所有人看来,

老年女性被性侵,

似乎是不寻常的。

她们没有年轻的躯体,

没有曼妙的身姿,

有什么吸引人的资本?

在社会和舆论眼中,

受害者本人必定有错。

在耻感和舆论的压迫下,

连她本人都觉得自己有错:

“很丑,孙子都有了, 孙子都好高了, 真的很丢脸很丑。”

但她没有想到,

应该感到丢脸和羞耻的,

不是她,

而是性侵她的人。

07

丁红玲第三次被“杀死”,

是被物业公司。

事情发生后,

丁红玲和老伴儿被毫无理由辞退,

工资一分没发。

更离谱的是,

连她女儿也因此丢了工作。

本该维护员工利益的公司,

却成了加害者,

助纣为虐。

受害者的勇敢没有换来奖赏,

反而让她更加屈辱,

这才是事件里最荒诞的一幕。

从头至尾,

他们没有把劳动者当成平等的人,

只是一个工具。

当这个工具用着不再顺手,

就被弃之如敝履。

这样的企业,

无异于将丁红玲

再度推上绝路。

0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事件里,

我看到了丁红玲

以及中老年女性的困境。

她们遭受侵害,

却又耻于言说,

她们明知痛苦绝望,

却又因法治观念、

维权能力弱

只能选择沉默。

丁红玲选择站了出来,

但她依然给自己戴上了枷锁。

出事后,

她比以前更加恭恭敬敬地

伺候丈夫,

对儿女无比谦卑,

不敢直视家里人的眼神。

她的头发白得很快,

不吃、不喝、不睡,

原本板正的身躯一下子变得佝偻。

明明她才是受害者,

她才是被伤害最大的那个人啊!

一条留言一针见血地评论:

“自己被侵害对老公内疚, 这就是女性受到的规训: 她不属于自己, 属于她男人。”

万幸的是,

她有足以支撑她精神的儿女。

女儿一遍遍鼓励她:

“妈妈没关系,你勇敢一点。”
“你是受害者,不是你的错。”

儿女带着她重新报案,

最终作为犯罪嫌疑人的于某延,

被决定逮捕。

如果没有儿女的支撑,

她也许走不到这一步,

可是还有很多在别的黑暗角落,

既不会写名字,

又不懂得报警的中老年女性,

她们如果被性侵,

只能在沉默中吞下屈辱和苦果。

0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国有一部电影《老妇人》,

讲述的是69岁的老年女性

被29岁的护理师性侵的故事。

当她勇敢报案时,

警方怀疑她有老年痴呆,

法院驳回对男护理师的拘捕令,

理由是:

“年轻男性不可能性侵年老女性。”

到最后连老人自己都开始怀疑:

“如果我是年轻女子,

那个人,会被逮捕吗?”

在拍这部电影前,

导演做过统计:

如果遭遇性侵,

只有1%的老年性侵受害者会上诉。

这个数据背后,

是无数中老年女性的沉默。

澳大利亚也曾有一个惊人的数据,

2018年,仅一家养老院,

就发生了2520起老人性侵案。

而在中国,

严重性侵报案率仅有7.3%,

中老年人性侵案的比例更低。

在隐忍和沉默无法缓解痛苦后,

她们只能选择一条更孤独的路。

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忽然想起去年一起类似的案件,

44岁的农妇义永红,

在被水果收购商黄某冠强奸后,

自杀身亡。

强奸发生后,

她的第一反应是瞒着,

怕丈夫冲动行事,

怕连累了两个孩子。

从始至终,

她始终陷在深深的自责和自弃中,

强奸犯上门谈和解,

她时而愤怒控诉对方,

时而自怨自艾:

“反正都是我下贱, 我死了也没事。 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不知道要去哪。”

她报过警,

却再一次陷入更深的漩涡。

在拒绝和解后,

被对方的妻子羞辱和威胁。

丈夫也不理解她的痛苦,

甚至怀疑妻子

到底是被强奸还是出轨。

而乡里乡亲的异样目光,

关于她自己偷情的谣言,

也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她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却一直困在自己“贱”

“该死”的执念里,

最终走向了无法回头的路。

她的死,

是犯罪嫌疑人首先咬开一口,

而舆论和社会的眼光,

却成了杀害她真正的帮凶。

1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

中老年女性是一种处境。

被性侵的丁红玲绝不是孤例。

河南男子3年性侵十余名老人,

最小的都有73岁。

上海一男子3次强奸七旬老人;

河北一男子性侵六旬老太。

类似的新闻还有很多,

但站出来的人却是极少数。

原因很简单,

首先是受保守的文化影响,

中老年女性羞于

将被性侵公之于众,

她们觉得这意味着“丢人”,

更让儿女抬不起头。

其次,

是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偏见。

在大众看来,

老年意味着丧失性吸引力,

她们不再被当成女性看待,

自然也没有被性侵的资格。

而这,

恰恰也是她们

被再次中伤的原因。

在丁红玲报案后,

有人说:

“66岁,3次, 印度人口味都没这么重。”

被侵害的女性勇敢站出来,

还还要被人评头论足:

不够年轻、不够漂亮,

这是再一次的荡妇羞辱。

试问这样的舆论环境,

谁还敢勇敢站出来?

正如凤凰周刊写的那句话:

“阻碍她发出声音的, 不仅是某个精于算计的加害者, 还有女性的耻感枷锁, 时代对女性受教育权的剥夺, 以及社会语境对 老年性侵议题的忽视。”

12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写道:

任何有关性的暴力,

都是整个社会一起完成的。

深以为然。

正是因为无数

对中老年女性的偏见,

她们才选择沉默。

也正是因为舆论的不友好,

才会让她们觉得隐忍更加安全。

但我始终觉得,

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

法,不能向不法低头。

只要罪恶得到揭发,

正义之光才可能闪耀。

所以,

当有人勇敢站出来,

我们要珍惜她的勇气,

不要让她觉得忍气吞声不说

才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将来面临这种遭遇的,

不仅仅是她们,

还有即将老去的我们,

以及我们的母亲、女儿。

她绝对不是第一个,

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若始终保持缄默, 它所姑息的恶果, 就会如照镜子一样, 反映在我们今后的人生中。 反映在我们孩子的人生中。”

13

最后,用季业的一段话结尾吧:

“如果天空是黑暗的,

那就在黑夜中生存;

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

那就保持沉默;

如果自觉无力发光,

那就蜷伏于墙角;

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

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

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的人们。

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

但不可扭曲如蛆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