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渴望,是我们灵魂的必需。被爱,则是我们生活的调味品,给予我们存在感的证明。只要紧紧抓住“需求”这个核心,你就能掌握如何去深爱别人,你就能洞悉一个人对你的爱有多深。

正如我的朋友芳芳所言:“要向他人真挚地表达爱,你必须明白他们的内心所需,并竭尽全力去满足它。而想要知晓他人是否真心爱你,就要清晰地认知自己的所需,观察对方是否愿意竭尽所能来满足你。”

不仅是芳芳,这个道理适用于我们所有人。紧紧把握“需求”这两个字,真爱就会如约而至。因为,通过“需求”这面镜子,你可以筛选出那些不爱你的人,以及那些不值得你爱的人。

然而,明白这个真理的人并不多。常常被忽视的一个事实是: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需求是会发生变化的。

在施予爱的时候,你不能仅仅关注对方某个特定阶段的需求。而在检验爱的时候,你也应该结合自己在不同阶段的需求来作出判断,这样你才能准确地识别,你遇到的人是否是真正的“真爱”。

因此,去探索,去了解,去适应,去满足,不仅他人的需求,还有自己不断变化的需求。这样,你才能在爱的道路上,找到那个与你携手同行的人。

在芳芳与前男友阿良的爱情旅程中,她仅仅锁定了恋爱阶段所渴望的条件,却未曾深入思考过对于婚姻生活的真正需求。这种忽视并不会因她的无意而自动消失。换句话说,她虽然在恋爱时期对婚姻怀有期待,但并未深入探讨这些期待。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婚期临近,她不得不仓促地审视并明确自己的婚姻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过于急躁,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往往难以全面清晰地把握自己的需求,只能看到表面的部分,而忽视了深层次的要素。

芳芳对婚姻需求的觉醒,很大程度受到了她未来婆婆的影响。在她还未成为家庭一员时,她的婆婆就表现得像一个典型的家庭长辈,总是借各种理由向她索要金钱。

芳芳抱怨道:“如果婆婆提出的每笔金钱需求都有合理的解释,我或许可以接受。但她找的借口常常是胡编乱造,一会儿说输掉了赌资,一会儿又说要随礼金,或者朋友急需资金。这让我感到自己像是被利用的赚钱机器。考虑到她婚前就这样贪得无厌,婚后必然变本加厉。”

她原以为向阿良寻求帮助可以解决问题,但阿良的态度却让她大失所望:“儿媳妇为婆婆花费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你应该知道,对所有的女性而言,婆婆就是第二个母亲。为婆婆花钱就像是为自己亲生母亲花钱一样,不愿意为婆婆花钱的女人都是没有教养、不懂事、不称职的儿媳妇,不配进入我们的家庭!”

这段经历让芳芳明确了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第一,她绝不愿意在婚姻中被婆婆算计和欺凌;第二,她不能接受自己的丈夫盲目地偏袒婆婆。面对这些问题,她觉得面前的婚姻是错误的,而阿良对她的不爱也让她决定取消婚约。

在那次失败的婚姻经历之后,芳芳没有急于开始新的感情生活,而是花时间深入思考自己对爱情与婚姻的真正需求。她不仅界定了当前的需求,而且预想了未来可能出现的需求。

带着这些清晰的需求,她最终遇到了现在的丈夫。尽管这次的婆婆和之前类似地贪婪,但她的丈夫却不存在她之前遇到的问题。他不仅在她提醒之前就解决了潜在的矛盾,而且主动去了解她的需求,预先考虑她未来可能有哪些需求,并承诺持续满足她的所有期待。对于芳芳来说,遇到了这样懂得她需求的丈夫,她心悦诚服地被他吸引。她深感幸运,因为这样的男人让她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当目睹某些人轻而易举地赢得爱情时,公众往往不假思索地臆测他们必然掌握了某种“技巧”。人们普遍认为,除非通过某种策略性的手段去吸引他人,否则便无法轻易地获得别人的芳心。确实,使用手段的情况屡见不鲜,但若这种手段背后藏着恶意的目的,即使暂时得到了别人的青睐,时间长远,别人也不会一直容忍你的欺骗。

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得到”,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现的“双方满足”。以芳芳的情感之路为例,她的前男友之所以未能赢得她的心,原因在于他无法满足她对婚姻生活的期待。他不但坐视她的婆婆欺辱她,甚至在盲目偏袒婆婆的同时,丢失了作为一个伴侣应有的立场和支持。这样的行径是无法令她满意的。

相较之下,她的现任丈夫之所以能成功地赢得她的心,并且使她甘之如饴地被他“得到”,是因为他满足了她在爱情与婚姻中的所有期待,并且能够持续地做到这一点。他能够提前洞察她的需求,从而轻易地实现“双方满足”,因此他们的婚姻生活自然美满幸福。

愿芳芳的情感经历能给人们带来启示,去清晰地认知自己在爱情与婚姻中的需求。挑选伴侣时,不仅要考虑对方是否能满足你目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评估他是否有能力长期满足你。如果他能够做到,那么可以肯定他对你有着真挚的爱;反之,则说明他的爱并不真诚。

从另一个维度来看,如果你想要向某人表达真挚的爱意,首要任务就是深入了解她的需求。只有弄清了她的需求,你才能明白应从何入手。当她所需的一切你都能给予,甚至超出了她的期待,她自然会对你心满意足,甘愿被你的爱所“得到”。这样的爱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