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 “晓敏青春说 ” → 点击右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春期的孩子真的很难沟通,有时候我好说歹说,他就是不领情!”

“我知道不能总对他说教,但他做错了事,我就是控制不住想教训他!”

“我只要一问他学习,他就啪的一声,把自己锁房间里!”

中国青年报社,曾对数千名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超过74.9%的家长 ,因为不懂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感到焦头烂额。

那么,到底 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与青春期的孩子好好沟通 呢?

如果父母能积极应对,牢记以下3种相处之道,很有可能会改变孩子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变说话态度, 远大于内容

心理学上有一个麦拉宾法则,也叫“7/38/55定律”。

什么意思呢?

它讲的是,我们在和一个人交流时,对方感知到的信息:

55% 是通过看,比如我们的 表情、态度、肢体语言 等;

38% 是通过听,比如我们 说话时的语调、语气、速度、声音大小 等;

只有剩下的7%,才是纯粹说的具体内容。

同样,孩子和我们说话时,听我们的说话态度,远远多过听具体的内容。

美国教育家德雷克斯讲过这样一件事:

儿子想去给草坪浇水,但妈妈强硬阻止: 你不要去!好好待在屋里。

儿子看了一眼妈妈,什么也没说,就离开了。没过一会,妈妈就听到了水流的声音,儿子已经在浇花了。

当时还有一个16岁的女孩在场,德雷克斯过去问她,从男孩妈妈的语气中听到了什么。

那孩子说:

“她很心虚,故意制造声势,显得她很厉害,想让他服从。”

很多时候,正是父母强硬的语气,刺激了孩子的过激行为,由此爆发了一场权利之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时管教孩子时,不妨仔细观察下自己说话的态度和语气,是强硬的,怒气冲冲的,情绪化的, 还是平和的、沉着的、踏实的。

再留心下,自己和朋友、同事说话的时候,又是什么语气,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别呢?孩子会从你的语气中,听出什么呢?

有句话说: 你对孩子说话的语气,决定了孩子对你的态度。

如果孩子从父母的语气中,接收到尊重、平等地交流,而不是命令与强迫,良好的沟通也会由此拉开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变说话内容, 从转念开始

如果孩子回到家,告诉你,自己被同学咬了一口,胳膊上还有淤青,你怎么回应?

很多妈妈肯定开始担忧,一边教他下次一定要打回去,一边又忍不住指责他:怎么这么没用,总被欺负。

但网上有一位百万粉丝的育儿博主, 她的处理方式却与众不同, 看完让人连声称叹。

儿子:妈妈,为什么William(男孩的同学)最近变得喜欢咬我?

妈妈:听起来他以前不这样,你觉得他变了是吗?

儿子:是的,他还喜欢说脏话。

妈妈:当你观察到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呢?

儿子:我告诉他别这样,但是他不听。

重点来了——

妈妈接着说: 是的,这些事情不是那么容易停下来的, 这个年纪的小朋友有的时候需要别人帮助他来控制自己, 你想的办法是告诉他停止,或者找老师来帮助他……

当孩子遇到社交麻烦时,这位妈妈没有给“受伤的孩子”套上一个“受害者身份”,而是把“施害者”放在一个无助的处境:对方才是需要我们去帮助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个位置的调整, 给了孩子非常强大的心理暗示:我不是一个弱者。 我想过解决办法,我有底气保护自己。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真正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的,不是“事实”,而是我们对事实的解释。

身为父母,如果我们能常常用语言,巧妙地转换自己的念头,挖掘事情中美好的一面,帮孩子去分析他遇到的困境或者难题。

我们就能帮助孩子, 化被动为主动,获得自信和果断的力量。

孩子也会更愿意,和你分享生活中的各种烦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善亲子互动, 从改变目的开始

积极心理学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谈到过一个非常经典的心理理论,叫做“目的论”。

说的是面对一件事情,你其实事先已经在心里有了一个目的,而后为达成这个目的,你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和语言上的措施。

那么,当我们与青春期孩子沟通时,我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是“我必须让他听我的”?

还是 “帮助孩子明白,面对当下的问题,他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看到网上有位爸爸的分享,说他9岁的女儿学游泳,因为怕水,怎么都学不会。

如果父母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马上学会游泳,很可能会说:“加油,你可以的,教练会陪着你,有什么好害怕的”,如此一来,孩子只会更加恐惧。

但这位爸爸没有鼓励孩子,而是悄悄地告诉了女儿一个秘密:

“每个人学游泳啊,都要害怕100次,你现在已经害怕十几次了,再害怕80多次就能学会了。”

在孩子面对“我怕水”这个难题时,爸爸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战胜恐惧”, 而是“接纳恐惧”。

害怕,其实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后来,这个孩子真的慢慢地不再怕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从“尊重孩子”的目的出发, 能设身处地地共情孩子,看见孩子时,孩子自然也能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理解。

良好的亲子沟通,也会在双向奔赴中大步向前。

有句话说: 每个孩子,都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跳舞。

父母的语言,可以是一扇启智心灵的窗户,也可能成为一堵困囿孩子的高墙。

我们或许无法在孩子未来的道路上,替他扫除万难。

但至少在当下,我们可以 用一句句充满爱意的话语 给他们带去 成长的美好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