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大师打了一个响指,被催眠者慢慢站了起来,抬起手臂向观众问好;第二个响指打响,被催眠者将手臂放下,然后用尽力气,却怎么也抬不起自己的手,好像它有千斤重;第三个响指打响,被催眠者径直走到舞台前的浴缸旁,“扑通”坐了进去,尽管水冰冷刺骨,他也一动不动……这是一场催眠术表演中观众们可能看到的景象,被催眠的人就像催眠大师手中的木偶,让抬手就抬手,不让抬手手臂就怎么也举不起来,催眠还会改变他/她的思想,让他/她做出平时不可能会做的事情。“催眠”到底有什么魔力?

  揭开催眠术的面纱

其实催眠并不神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陷入“催眠”状态:听歌听得开心,在公交车上情不自禁哼唱出声,仿佛身处演唱会现场;看电视看得太入迷,而忘了咀嚼嘴巴里的零食;上课时被窗外飞过的蝴蝶迷住了,对老师讲课声充耳不闻……这些其实都是被催眠的一些例子,不过此时催眠我们的是音乐、影视剧和蝴蝶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急着否认,先让我们看看催眠大师都是如何实施催眠的:先让被催眠者身体尽可能地放松,通过声音、影像、物体等将被催眠者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被催眠者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样物品一段时间后,就会感到疲劳,注意力难以保持,开始分散。此时,适当引入另一刺激,比如催眠大师会用轻柔的声音与被催眠者交谈,催眠大师的声音成为被催眠者唯一能感受到的外界刺激,被催眠者的注意力就会被催眠大师吸引而忽略其他刺激,最后将催眠大师的指令当作自我意识发出的指令来执行。

在科学上,催眠是指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心理状态,类似于“白日梦”。在这种时候,我们的意识不受大脑控制,而更容易接受外界指示或暗示,从而做出一些意识清醒时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任何人都可能被催眠,只是每个人对催眠的接受程度不同,那些想象力丰富、学历高、智商高的人相对来说更易被催眠。

“催眠易感度”与大脑活动有关。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学家大卫·斯皮格尔通过核磁共振成像观测到了催眠对大脑行为变化产生的影响。他发现,催眠过程中,大脑会释放更多的神经递质,比如多巴胺和γ-氨基丁酸,使被催眠者的大脑扣带回皮层活跃程度下降。扣带回皮层是用来分析和评估周围环境的,它帮助我们在身边围绕的各种各样的事物中作出选择,决定哪些事物值得我们关注,哪些事物应该被忽视。催眠抑制了扣带回皮层的活力和作用,使得人们的注意力和自我意识像被“麻醉”了一样。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容易被催眠,那些扣带回皮层在更短时间内进入“麻醉状态”的人更易被催眠。

  催眠的医疗奇迹

在提到催眠时,我们常会想到它的负面报道:坏人一个响指,老人就像着了魔一样要把自己的养老金拿出来交给陌生人;孩子像木偶一样呆呆地跟着陌生人走,父母在身后怎么都拉不住……其实,催眠并不可恶,在医学上它有许多神奇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斯梅尔用“磁气”治疗病人。

事实上,现代催眠术诞生之初就是作为一种神奇的医学手段而名声大噪的。18世纪后期,德国出现了一位名医弗朗茨·梅斯梅尔,梅斯梅尔的治疗手段很奇特,他从来不给病人开药或动手术,而是穿着飘逸的彩色外裳,伴着动听的钢琴舞曲,举着一根长铁棒在病人面前翩翩起舞。有时候,他还会在大厅里摆放一个盛满水、铁屑、玻璃粉的栎木大桶,在桶中竖着长铁棒,供病人抓握,让病人手挽手,相互传递“磁气”来接受治疗。

梅斯梅尔的治疗依据称为“动物磁学理论”,他相信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着宇宙的磁性流体,当它在人体中失去平衡就会引起疾病,而铁棒、栎树等物体可以传输磁气,让人恢复健康。这套听起来神乎其神的理论被同行们大肆批判,可是事实胜于雄辩,梅斯梅尔的病人经过两三次的“治疗”都恢复了健康,于是他的名气越来越大,病人络绎不绝。

现在我们知道,其实所谓的“动物磁学理论”就是催眠术,在治疗中真正起作用的也不是铁棒和栎树,而是舒缓的音乐和夸张的舞蹈。病人被梅斯梅尔的舞蹈吸引,进入到催眠状态,从而“忘记”了病痛,产生疾病痊愈的错觉。

研究发现,催眠术确实能像麻醉剂一样,起到镇痛效果。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和伦敦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从4801项与催眠相关的研究中筛选出了85项进行荟萃分析,发现其中52项与痛觉有关的研究都显示了催眠的镇痛效果:参与实验的志愿者的平均痛感从5.5下降到了4.0,而且他们在痛觉耐受、痛觉阈值以及情感疼痛方面的评分都比催眠前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代医学中医生会用VR设备催眠患者。

其实,我们也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催眠镇痛法”。在给摔伤膝盖的孩子涂抹药水时,父母会一边轻柔地吹拂伤口,一边哄慰孩子“不痛不痛了,擦了药就不痛了”,慢慢地孩子似乎真的不再感到疼痛了。因尿毒症而进行肾脏移植的中国推理小说作家鬼马星曾这样描述她的经历:移植手术刚完成时,因排斥反应她很不舒服,她就每天对新肾脏说“你是我的,你本来就是我的”,两三个星期后,她的排斥反应就不再发作了。

除了镇痛,许多医生也在各类疾病治疗中尝试“催眠”病人,让治疗更有效。比如,斯皮格尔曾给一位各种药物都没生效的哮喘患者进行催眠治疗。患者进入催眠状态后,他告诉她,“现在你的呼吸很顺畅,你的睡眠很安稳,你做了一个美梦”,不到五分钟,病人的哮喘就停止了,她躺在床上,真的睡了一个好觉。许多饱受焦虑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折磨的患者经过催眠治疗后,他们的症状都得到了减轻。

当然,作为治疗手段,催眠还很“稚嫩”。相较于“易催眠者”,“难催眠者”人数更多,在人群中前者比例只有15%,而后者占1/3,催眠治疗在他们身上所能起到的效果截然不同。另外,催眠毕竟是在“支配”一个人的思想乃至身体,催眠者的技术水平和道德水平也决定着催眠疗法的治疗效果和被接受程度,只有证明其安全有效,才能让催眠得到更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