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班玛县以统筹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以及省委、州委工作要求,不断压实环境保护责任,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力度,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高站位压实责任,践行“绿色担当”。始终把推进生态保护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决担负起维护生态安全、保护好“中华水塔”的重大政治责任,从严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切实强化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和各级职能部门环保职责,形成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制定印发《班玛县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实施方案》《班玛县县级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科学划定环境保护“责任田”,推动形成“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人大政协监督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环保部门专门抓、职能部门配合抓”的责任体系,有力保障环境保护政策制度和工作措施的全面落实。三年来,累计召开县委常委会11次、政府常务会9次,扎实推动中央及省州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做到问题零遗留、整改零容忍、处理零放过。
高成效修复治理,共筑“绿色屏障”。以“三区三线”为基础,严格执行“三线一单”管控机制,构建开发保护新格局,稳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水源涵养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生态修复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在护绿、增绿、用绿、活绿上持续用力,林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不断提升。一体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高标准、严要求、大力度、零容忍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污水处理、废旧经幡清理、燃煤锅炉等整治工作,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三年来,累计投资7670万元实施生态环保领域项目5个,完成人工造林3133.33公顷,实施人工种草4000公顷、退化改良生态修复12000公顷、黑土滩治理8666.7公顷,草原有害生物防控26666.67公顷,森林质量精准提升8466.67公顷、高标准造林400公顷,林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不断提升。全县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城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
高标准监督执法,共享“绿色生态”。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联动机制,按照“源头严控、过程严管、结果严惩”的整治思路,坚持日常执法与专项执法相结合、本级检查与上级抽查相结合、线上监管与现场检查相结合,严格、规范、精准监管执法,对不同企业实行差别化管理,对重点建设项目、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等重点区域、企业加大检查力度。严厉打击企业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恶意排污、躲避环保监察、环保措施落实不到位、危险废物贮存不规范等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不断畅通环保投诉举报渠道,健全环境信访办理工作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强化社会监督,保障群众环境权益。三年来,累计深入企业开展各类专项检查执法130余次,检查企业270家次,下发各类整改通知书95余份,立案14件,处罚金额达74.4万元整,执法力度及罚款金额居于全州首位。
高质量宣传教育,树牢“绿色理念”。利用主流媒体大力宣传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整改工作进展情况和三大污染防治工作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着重报道县域内生态建设、综合整治、水源地保护、环境监管、生态修复工程等;及时向社会公众宣传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大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取得的成效,以及河湖长制、林草长制、全域无垃圾、废旧经幡整治、县城污水治理专项行动开展情况,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主流信息的阅读率和点赞率;以“6·5”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节日节点和百名干部下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结对帮扶等活动为契机,开展各类生态环保主题系列宣讲活动,引导干部群众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切实让崇尚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成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高效益生态惠民,增进“绿色福祉”。持续优化“种养游”产业发展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羊肚菌、藏雪茶、黑青稞等特色种植业,谋划实施具有市场前景的林麝、藏香鸡、藏香猪、梅花鹿、马鹿等特色养殖业,按照“合作社+基地+农牧户”“企业+基地+农牧户”的形式合作经营养殖基地,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做活山水文章,激活山水、生态、文化等发展活力,统筹发展休闲生态游、民俗文化游、高原健体康养游等新业态,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持续扩大“三色班玛”品牌影响力,切实推动班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围绕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绿色产业,严格实施“划片包区分干”管理原则,建立完善“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不断巩固乡村“六乱”整治成果,顺利完成“厕所革命”建设任务,实现“八乡一镇”清洁能源全覆盖。三年来,实现农牧业总产值5.3亿元,接待旅游总人数19.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3亿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