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 唐诗中所描述的稻鱼共生的美景,在现代农业里,还是一种在我国南方广泛实践的生态农业模式。
稻鱼共生就是在水田里种稻,在稻下养鱼,将种稻和养鱼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在浙江青田县,稻田共生已有着1200多年的悠久历史。清光绪《青田县志》曾记载:“田鱼,有红、黑、驳数色,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养之。”
稻鱼共生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农田的综合利用效率,还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如今,稻鱼共生有了新的绿色身份——丽水市生态环境局青田分局生产的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水稻”和“稻鱼共生系统鱼”均获得了产品碳标签,实现了低碳水稻种植的同时,还推动着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水稻”溯源图

稻鱼共生贴“碳标签”
低碳农业生产新模式

稻鱼共生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稻田中的生态空间,将水稻种植与鱼类养殖结合起来。在稻田中,鱼类可以吃掉害虫和杂草,减少农药的使用;同时,鱼类的活动还可以促进土壤通气和混合,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另外,鱼类排泄的粪便和残饵可以为水稻提供天然的有机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稻田中的资源,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
图片源自互联网
稻鱼共生具有多种优势。首先,它可以有效地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其次,通过鱼类养殖,农民可以获得额外的经济收益,提高了农田的综合效益。此外,稻鱼共生还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最后,这种模式还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口感,满足消费者对有机、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
而现在,有了碳标签的加持,不仅是稻鱼共生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佐证,也为今后打造农产品绿色品牌,步入国际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水稻”项目的系统边界为“从摇篮到大门”,包括生产资料获取阶段,种养殖阶段和包装收储阶段。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稻田鱼”项目系统边界为“从摇篮到大门”,包括原材料获取、原材料运输、生产制造。项目碳足迹核查报告均由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低碳经济专业委员会授予的碳标签评价授权机构——杭州超腾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出具。

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稻田鱼”溯源图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低碳经济专业委员会依照《行业统一推行的产品碳标签自愿性评价实施规则2.0》、《碳标签标识》标准,对杭州超腾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交的碳足迹报告,采用自我声明、第三方审核、互联网站信息公开、社会监督、碳标签产业创新联盟的认证模式进行碳标签评价工作。丽水市生态环境局青田分局生产的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水稻碳排放符合产品碳标签一星级碳披露标准,通过评价授予(摇篮到大门)产品碳标签;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稻田鱼碳排放符合产品碳标签一星级碳披露标准,通过评价授予(摇篮到大门)产品碳标签。
低碳农业大势所趋
碳标签助力“添砖加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发展关乎着民生福祉和国家安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农业碳减排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像“稻鱼共生”这样的生产模式也应该因地制宜的进行大力推广,一方面可以加强科研力度,优化稻田养殖结构和技术,提高稻鱼共生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政策扶持和市场推广力度,鼓励更多农民参与到稻鱼共生实践中来。
同时,碳标签的大力推广及应用,将进一步帮助农产品品牌建设提质增效,促进特色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品牌力,增加与消费者的链接,为实现乡村振兴及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