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重庆晚报记者参观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近距离观赏了我们课本中常常提到的历史风云人物曾用过的文物。走吧,一起去感受那些文物背后的群星璀璨,以及他们的文雅之风和家国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瓷水盂+铜水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级文物

瓷水盂直径8厘米,高4.5厘米;

铜水勺长8.6厘米。

据悉,这是张治中之子张一纯捐赠的文物。1945年,为方便毛泽东在重庆办公、会客,张治中主动提供个人居所桂园供其使用,并在二楼书桌上特备文房用品——瓷水盂和铜水勺。

重庆文史馆馆员姜军介绍,这应该是明清到民国时期的矾红龙纹水盂和鹤首铜勺。水盂至少起源于汉魏。古时,写字作画时,需要用小勺往砚台里加水研墨,写多少字,加几勺水,方便控制水量和墨的浓淡。装水的瓷罐,就是水盂,古称水中丞,是文房四宝外很重要的物品。水盂可用很多材质制作,金、银、水晶等,瓷做的水盂多为实用器。

勺是文房用的水盂勺。水盂勺柄形状各异,有龙首式、凤首式、如意式、鹅首式、竹节式……这里的是鹤首铜水勺。

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南方局研究室副主任黎余介绍,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白天常在桂园会客办公,国共双方代表亦在此数次商谈。经过艰难曲折的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在桂园共同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又称《双十协定》),并公开发表。

02铜墨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级文物

直径为11厘米,高3.2厘米;

盒盖为白铜,盒底为红铜,有子母扣;

盒盖上阴刻了苏轼的《后赤壁赋》全文;

右上角题有“之光同志留念”的字样,落款则是“李克农、叶剑英、徐冰敬赠”。

据介绍,1946年,李克农、叶剑英和徐冰三位联名定制了两只墨盒,圆形的送给了钱之光,另一只长方形的则赠与了董必武。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马乐说,墨盒曾是文人之间非常常见的礼品。用墨盒来储存墨汁,比古时砚台磨墨更为方便,既不容易挥发,又方便携带。

这个铜墨盒的主人,名叫钱之光(1900-1994),他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全民族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钱之光负责毛泽东在红岩的饮食起居,并参与保卫工作。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只铜墨盒底部,还有清晰的“北京同古堂”的钢印。“它可是刻铜文房(指上面镌刻有图案、文字的铜质文房用品)收藏中的第一大名店。”马乐说,北京同古堂见证了民国时期北京画派的书画名家亲自参与书画铜(即刻铜)的这段历史。这也足见李克农、叶剑英、徐冰三位对与钱之光之间友情的珍视。

1959年,重庆红岩纪念馆建馆一周年之际,钱之光将这只铜墨盒捐赠了出来。

03毛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签字仪式上用过的毛笔。

据资料显示,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董必武受中共中央委派,代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民主党派人士共同组成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成为第一位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国共产党人。6月26日,董必武与参会代表一道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用的就是这支毛笔。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当时董必武参加联合国会议身穿的双排扣长呢大衣,是1945年董必武临行前在重庆特别赶制的。公文包则是董必武1938年在武汉购买的。这两件珍贵文物都是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这支毛笔记录了历史上的重要一刻——“我们都知道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屈辱地被迫在许多不平等条约上签下了字。但这一次,我们是昂首挺胸,作为被邀请的第一个国家,在宪章上签字。”

知多点

千秋红岩展厅还能看到什么展品

1.周恩来用过的皮包

2.邓颖超送给南方局工作人员袁超俊的白色围巾

3.新华日报馆印刷《新华日报》的印刷机

4.“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战士使用的彝族大刀

5.日机纺织品残片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杨雪 摄影报道部分照片由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供图

编辑:蒋丽霞

校审:李琅

总值班:严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