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到道貌岸然,藏头缩尾,虚言应世,那是白活了!做到“此心光明”,坦诚直率,任其性情,却又被人喜欢、尊敬,那才不枉了一世为人。
1.人人都有圣人潜质
- 【语录】夫妇之与知与能,亦圣人之所知所能。圣人之所不知不能,亦夫妇之所不知不能。
【译文】普通男女所具备的良知良能,也是圣人所拥有的良知良能。圣人所不具备的良知良能,也是普通男女所没有的良知良能。
王阳明一生的学问,最后可以归结为三个字:致良知。
所谓“良知”,是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孟子·尽心上》云:“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阳明上承孟子,认为良知是一种生而知之、“不假外求”的优良智能,他还将良知、良能视为一事,并丰富了“良知”的概念,他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良知即是道”、“良知即是天理”。这种说法,将儒家对“性”的定义提升到了“道”的高度,显然借鉴了佛家的佛性即佛道的观点。
王阳明从“良知即是天理”出发,进而认为,“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以此推之,能“致良知”者,就是圣人了。
简单地说,所谓“良知”,即是一颗自发的善心,一颗爱人爱己、助人自助的心;所谓“致良知”,即让本有之善自然发散出来,变成“修己安人”的美好行动。借用西方哲人马斯洛的观点,人人都有五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你自食其力,用心呵护自己,尽量不做伤害名誉和身体的事,努力追求事业的成长,就是自爱了!
推己及人,尽量满足他人的五种需求,就是爱人了!比如说,给饥寒交迫的灾民提供食物、衣物,这是满足他人的生理需求;救助生命受到威胁的人,这是满足他人的安全需求;热情待人、谦虚礼貌,这是满足他人的社交与尊重需求;在学业或事业上给予他人提携与帮助,这是满足他人自我实现的需求。当然,无论助人或助己,都要建立在一定规则之上,用合乎法律和道德的方式行事。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爱人和爱己原是一件事,如果分成了两件事,爱己便不能爱人,爱人便不能爱己,离良知就远了!只要一心一意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即是“致良知”,人性的光辉散发天地间,自然可以与圣贤比肩。
王阳明继承了佛家“人人皆有佛性”和宋儒“人人可为尧舜”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圣人的潜质,因为人人都有良知,普通人不比圣人少一点,圣人不比普通人多一点。所以,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
对于王阳明的良知说,许多人起初并不信服,试想,圣人和普通人,普通人和恶人,天差地别,怎么可能拥有一样多的良知呢?据说有一次,有人在半夜里捉到一个小偷,便把王阳明请去,问他:你看小偷有良知吗?
王阳明并不辩解,让小偷脱去外衣,小偷照办了;又让小偷脱掉内衣,小偷也照办了。再让小偷脱掉内裤,小偷一脸惶恐地说:“这恐怕不妥吧!”
于是,王阳明对大家说:“羞耻之心,人皆有之,这便是小偷的良知。”
这个小偷做了“不要脸”的事,但他并非真的“不要脸”,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个小偷有羞恶心,自然具备了义行的基础。小偷如此,普通人不更是如此吗?
但是,在行为表现上,圣人和普通人、善人和恶人确实有很大的差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圣人的“良知”像新鲜出炉的纯金一样散发着异彩,而普通人的“良知”则程度不同地被贪欲的尘埃所蒙蔽。只要拨开尘埃,便见圣贤。
可能性不等于必然性,虽然每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但最终超凡杰出者寥寥,大部分人都变成了乏善可陈的庸人,临到开追悼会时还要让主持人挠头,不知道哪件事可以拿出来讲一讲。原因在于,人们往往随顺惰性,懒于进修,轻率地对待自己的人生。有一首名叫《小草》的歌唱道:“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这首歌唱出了许多人的一般心态:对自己没有太高的要求,满足于平庸的状态,只求轻轻松松地享受生活,不想辛辛苦苦地实现自我。
不是说小草没有价值,但世界确实需要大树,“森林覆盖率”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吗?同样,平庸也是一种活法,但社会的进步需要更多乐意开发良知、追求卓越的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普遍安于平庸,就要落后到挨打的地步了!
按王阳明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一颗优良的种子,都有成为参天大树的可能,也有自我成长的意愿,最终大树不多而小草“遍及天涯海角”的原因,在于太多人没有让良知生根发芽,有的人自我成长的动力不足,仅仅努力到做“白日梦”为止;有的人受限于环境,不敢运用良知良能,甚至害怕杰出、讳谈高尚,以浅薄为修饰,以低俗为时尚。
假设一个人真的安于庸俗的生活,倒也不失为快乐的人生;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人们内心的良知时时踊动,却不能变成行动和成果,带来的往往是遗憾和不满足。
人们的遗憾不尽相同,但有一个普遍特点:迷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假如世上有“后悔药”,那就是回到从前,再次面对那一个个选择机会。
你想成为“小草”还是“大树”?或者说,你打算尽量开发良知,还是随意将它掩埋?这就是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十字路口。你或者走圣贤之路,或者“随大流”,往平庸的道路上走。走路本身不一定有多大差别,无论圣贤的活法,还是庸人的活法,都不容易,也不太难。往哪个方向行走,决定了命运的流转。
2.轻轻松松做减法
- 【语录】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译文】我们这些人做功夫,只求每日减少,不求每日增加。减去一分物欲,便领悟了一分天理;这是何等轻松洒脱的事!这是何等简单易行的方法!
王阳明是一个不囿于门户之见的儒学大师,他的哲学思想以儒学为基,兼收佛、道二学,自成一家。所谓“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上承老子《道德经》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做学问应该每日增加知识、才干,学道修行,却应该每日减少贪欲,贪欲一分一分减少,道行一分一分精进,当贪欲减少到接近于无时,便进入顺其自然的境地,也就是老子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孔子所谓“从心所欲”、释子所谓“圆觉”的大自由境地。当此境地,无论一言一行一念,无不从容得体,做人做事岂不“轻快脱洒”?
“天理”二字,虽然是一个宋代理学概念,跟老子的“道”,孔子的“天道”,释子的“佛道”,只是名词的不同,即使内涵有细微差别,也无须刻意分辨,按现代哲学观点,理解为“自然规律”,亦无不可。
减“人欲”跟复“天理”有什么关系呢?人的智性原本清明,一旦被欲望屏蔽,智性便昏昧了,随着欲望一层一层堆积,最后连自己是谁都看不清了,又如何看清身外的人和事?比如初生婴儿,欲望是最小的,只有吃喝拉撒那点事,满足了便发出会心的微笑,不能满足便无所顾忌地放声大哭,他们易于满足,而且用不着分别好人坏人,用不着计较好事坏事,更用不着在意他人的眼光,因此大部分时候处于精神愉悦的状态。
据科学家统计,婴儿每天平均微笑三百多次。随着欲望增大,想要的总是比得到的多,经常处于不满足状态,烦恼便产生了。为了解除烦恼,不得不殚精竭虑地追求想要的一切,思维和行为也不由自主地跟着欲望流转——为了一点虚荣心,眼睛随时盯着别人生活,别人加薪了、晋级了、穿了一身新衣服,都成了自己心里的痛楚;为了大家都羡慕的名车、洋楼,不惜屈身为“车奴”、“房奴”;为了过上所谓惬意的“小资生活”,只好起早贪黑,像牛一样干活……
当一个欲望满足后,无数个欲望又如春笋般露出头来,来不及品味短暂的欣喜,又进入无尽的追逐中,欲望无限,追逐无限,最后,大家都变成了没有思想的驴子,每天被欲望牵引,走上时间的单行道,根本不知道活着的意义何在,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烦恼成了割之不尽的赘尤,幸福变得毫无指望,甚至于展颜一笑的心情都变成了奢侈的享受。据科学家统计,现代成年人每天平均微笑的次数只有二十多次而已!
如何重获心灵的自由、体验真正的幸福?很显然,一味追求物欲的满足,那是一条永无尽头的死路;只有反诸自心,从减少欲望着手。减去一分欲望,罗网上的绳索便解脱了一条;当欲望少之又少,到了老子所谓“复归于婴儿”的境地时,心灵便全然解脱,给一点阳光便灿烂,吃一颗冰糖便满足,幸福也会不求自来、不期而至,如此做人,岂不“轻快脱洒”?
欲望越大,幸福越小——对欲望和幸福的反比关系,东西方哲人所见略同,孔子提倡“贫而乐”,老子提倡“圣人为腹不为目”,而苏格拉底则说:“需求越少的人越接近上帝。”原因何在?一个人的真实需求的东西极少,住不过一室,睡不过一屋,吃不过一饭,一旦享用的东西超过了真实需要,反倒成了负累,诚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人需要吃饭,但天天山珍海味,除了吃出一身肥肉和糖尿病、脑血栓等各种疾病,又有什么好处?人需要倾听美妙的音乐,但是,大街小巷不绝于耳的流行音乐,又成了噪声;人需要适当玩乐,但玩乐太多,有何乐趣可言?王阳明所谓减“人欲”,并不是做一个不吃不喝、不近女色、远离名利的无欲之人,而是将欲望降低到自己的真实需求,而不被虚假的欲望所蒙蔽。
如何减少欲望呢?王阳明提出了一个方法:“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天一毫不彻方可。”人是一种按惯性生活的动物,当你产生了某个欲望并开始认真追求时,便很难收住脚步,要么使欲望得到满足,要么被碰得头破血流。这一特性使很多聪明人变成了“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傻瓜,如佛家所说:一念可缠缚菩萨。如何对治惯性呢?当你产生某个欲望时,不妨反躬自问:难道它对我真的很重要吗?
打个比方,同事泡吧、蹦迪、染黄头发,吸引了许多艳羡的目光,于是,你产生了攀比心理,并被“不懂时尚”的自我评价所折磨,那么,你不妨审问一下自己:难道真正的时尚非得用流行元素装饰吗?难道别人的喜好可以代替自己的真实需要吗?难道表达时尚的形式只能如此肤浅吗?当你一次次审问自己时,你的心灵也被一遍遍清扫而变得清静了,自然能品尝到那种不为物累、轻松恬然的快乐。
热门跟贴